刘永坦/张连印

2021-04-28 15:51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刘永坦种树雷达

01

刘永坦

40余年前,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刘永坦本可以选择“更好走的路”,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1981年留学进修归来后,已经45岁的刘永坦坚信中国人也有能力研制出自己的新体制雷达,于是义无反顾、从零开始向中国科研的“无人区”进军。

当时,雷达实验站选址在一片荒芜地带,由于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生活不便,就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就顶风冒雨徒步6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实验站。刘永坦话语铿锵地鼓励大家:“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0年,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中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2011年,刘永坦团队又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刘永坦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在航海、渔业、海洋气候预报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一年的刘永坦,一生都在追赶乃至领跑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

锐评: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为了科技强国,刘永坦甘坐“冷板凳”,几十年如一日低调无名地奋斗在科研一线,一项任务完成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下一项,只为研制出性能更好的雷达,向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这样的科学家,才是值得我们追逐的最闪耀的星;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02

张连印

2003年,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出人意料的是,刚卸下钢枪的他竟扛起了铁锹。他云淡风轻地说:“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张连印“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动员全家拿出积蓄植树造林,还承诺30年后把林地无偿交还集体。

左云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种树头一年,张连印种的树都是栽了死、死了又栽。发小甚至恼怒地质问张连印:“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张连印不甘心,愣是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到了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就提高到了85%以上。18年来,张连印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5万株,他也被人们誉为“绿化将军”。

2011年,张连印身患肺癌住院手术。术后的他挂念着树,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他说:“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绿荫不断扩大,张连印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2014年,张连印的肺癌出现骨转移。然而,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回乡种树了。“癌症要科学治疗,种树也要坚持到底。”张连印坚定地说。塞北左云,雁门关下,年复一年,张连印这名老兵用生命的年轮,把一片荒滩变成了绿野。

锐评: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是北京军区“四好连队”的优秀代表;当司令,他被授予少将军衔;退休回乡种树,他同样交出了最优秀的答卷。有人说,何必这么较劲?可军人出身的张连印就是这样,一如他的微信签名——坚强、坚韧、坚毅。

写作点拨

2021年9月29日、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授予刘永坦、张连印“时代楷模”称号。他们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理想。不管是科技強国还是种树治沙,他们都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并做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坚持。在这份坚持里,闪耀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他们的事迹可以用于写作赤子情怀、永葆初心等话题的作文。

猜你喜欢
刘永坦种树雷达
有雷达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雷达
种树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
现代“千里眼”——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