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诗流传缘何最广远

2021-04-27 02:20陈才智
博览群书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居易

陈才智

白居易是唐代存诗最多的大诗人,其诗在他生前就非常流行,是走向世界的“广大教化主”,在东南亚特别是在日本、朝鲜深受热捧。白居易的诗,老少皆宜,其乐天知命,安闲顺事,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及其善于自我调节的处世之道与生存智慧,于当代人也富有启迪意义。

——王志清(文学教授、唐诗学者、王维专家)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写下这伟大诗句的白居易,是一位妇孺皆知、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家。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当时就留下“有才如此,虽长安米贵,而居亦容易”的嘉话,奠定了白居易日后熟在人口、广为传颂的声名。白居易在当时文坛的地位确实很高——唐代诗人生前就享盛名者,没有人能超过白居易。这与他的早慧、出道较早,深受前辈提携有关系;与他自己精励刻苦,善于团结同道,作品又高产有关系;与他年寿长,文学活动持续的时间也长,并且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作品整理后分藏多处也有关系;更与他追求通俗平易的风格,引领同道后学形成元白诗派有关系。

广大教化主

晚唐诗人张为称白居易是“广大教化主”,可谓恰如其分。

所谓广大教化,从诗歌创作上来看,首先是指白居易在诗歌创作表现领域,有重大的开掘和扩展。正如明人江盈科所说:白居易诗“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异事同功,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其次是指白居易诗歌体貌与手法的多样性。关于这一点,长庆四年(842)元稹为《白氏长庆集》作序时,就曾指出:

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以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指白居易诗歌风格通俗平易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广远的社会价值。陈毅元帅曾有诗云:

吾读乐天诗,晓畅有深意。

一生事白描,古今谁能继?

白诗在当时广泛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歌伎唱他的诗,寺庙、旅舍贴有他的诗,僧侣、官人、寡妇、少女读他的诗,宫中妃嫔甚至以诵得他的《长恨歌》而自负。相传写有白诗的帛可以当钱用。荆州市民葛清文身,在身上刻满白诗,称为白舍人行诗图,围观的人十分羡慕。 四明人胡抱章作《拟白氏讽谏五十首》,行于东南;后孟蜀末杨士达亦撰五十篇,颇讽时事。

不但如此,晚唐五代的贯休、罗隐、皮日休、韦庄、聂夷中、黄滔、陆龟蒙、杜荀鹤等,宋代的晁迥、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等,金元时期的王若虚、元好问、王恽,明人宋濂、吴宽、唐寅、文徵明和公安三袁等,清人吴伟业、吴嘉纪、张英、赵执信、唐英、袁枚、陈文述、俞樾、黄遵宪、王闿运等,都是受到白居易影响很深的文人。其他许多文人和作家,也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的启示。

此外,元明清三代,有许多剧作家取白居易叙事诗为题材编写戏曲,如取自《长恨歌》的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取自《琵琶行》的元马致远《青衫泪》、明顾大典《青衫记》、清蒋士铨《四弦秋》、清赵式曾《琵琶行》及清佚名之子弟书《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句词句乃至文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不过,相对于白居易其诗而言,其人格范式同样有着不愧为“广大教化主”的巨大影响和当代价值。因为诗品出于人品,故“广大教化主”更为重要的一个含义,是指诗歌创作主体海纳百川、无所不容的“广大”性。白居易前期主张为政治为人生的文学观,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后期乐天知命,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加以实践、发挥和改造,成为后代知识分子重要的思想财富,其人格范式滋养了中国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宋人早有“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的说法。乐天型人格范式,上承陶渊明,下启苏东坡,是中国文人三大人格范式中的重要一环。白居易曾自比“异世陶元亮”,其实陶渊明,晋代之白乐天也;苏东坡,宋朝之白居易也。

影响逾新罗

白居易不仅对中国文学有突出贡献,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很高声誉。白诗当时就远播新罗(韩国和朝鲜)、日本、越南、暹罗(泰国)。在鸡林(古代韩国),宰相以百金换白居易的一首诗,而且能辨明真伪; 在东瀛,白居易更具有至高无上的影响力,平安文士大江唯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集唐代153位诗人的1083联诗作,其中白居易诗就占了511联,独占半数。平安时期藤原公任(966-1041)编纂《和汉朗咏集》,精选当时日本人欣赏推崇的和歌216首和汉诗588句,后者有234句录自中国古代诗作,而其中139句都出自白居易一人之手,大部分为被贬江州后的诗作。

号称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不仅作为后宫女官给一条彰子皇后讲授《白氏文集》,更在其作品中引用白诗106处之多。 清少纳言所著《枕草子》中活用《白氏文集》之处亦不在少数。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藤原岳守“出为太宰少贰,因检校大唐人货物,适得《元白诗笔》,奏上。帝甚耽悦,授五位上”。平安朝还绝无仅有地开设了《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唯时为醍醐、村上天皇侍读,此后数代天皇都参与了这个讲座。村上天皇还开了御前举办诗会之先河。诗会诗题大都参照白氏七律。与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810-823)尤其钟爱《白氏文集》,并有以白诗考对臣工的佳话传世。

有日本文圣之称的汉学家菅原道真特别尊崇白居易,自称“得白氏之体”。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诗集后,以《见右丞相献家集》为题,作诗大加赞赏,夸菅原道真“更有菅家胜白样”,并在詩后自注:“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据统计,《菅家文草》引用化用《白氏文集》就达80余次500多首。 醍醐天皇把《白氏文集》置于宫殿之上,做为范本来考试其臣民。 具平亲王(村上天皇第六子)《和高礼部再梦唐故太保之作》诗注云:“我朝词人才子以《白氏文集》为规模,故承和以来言诗者,皆不失体裁矣。”

白居易也是西方国家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英译文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对几乎所有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加以统计,在“中国文学译介”这个独立的单元中,中国历代作家作品里,唐代诗人占了一半,依目录排次有:白居易、杜甫、韩愈、寒山、李白、李商隐、王维。也就是说,在英译唐代诗人作品中,白居易名列前茅。

白居易诗歌英译的第一人是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 1845-1935),他在1883年自费印刷、1884年公开出版的《古文选珍》里选译了白居易的10首诗。最早介绍和评价白居易的西方学者也是翟理斯。在两卷本《古文选珍》中,每个诗人均有简介,其中《古文选珍》散文卷的介绍是:

白居易(772-846):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一生丰富多彩的政治家。升至高位后他突然被贬谪,放逐到偏远之地,使他从此开始厌倦政治生涯。结香山九老会,与诗酒为伍。后来他被召回,官至兵部尚书。

诗歌卷则介绍说:

白居易,中国最伟大、最多产的诗人之一,一位仕途上有过正常起伏的成功的政治家。孩提时代很早熟,17岁就得到最高学历。

此后,汉学大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英译有两百多首白居易诗歌,因其流畅优美和著名的“跳跃韵”而成为英美文学的经典之作,他还撰有《白居易的生平与时代》,不仅是西方最著名的白居易研究著作,也堪称是一部有影响力的西方汉学研究经典著作。1971年至1978年,美国汉学家霍华德·列维(Howard S. Levy)陆续出版有四卷本《英译白居易诗歌》,其中后两册与诗人威尔斯(Henry W. Wells,1895-1978)合译。

大卫·亨廷顿(David Hinton)、华兹生(Burton Watson)也出版有英译本《白居易诗选》,德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等其他西文语种的白居易诗文译介研究情况,可参见拙撰《元白研究学术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目前来看,白居易诗歌外文译本总数,是中国诗人之冠,影响也最大。因此,白居易不愧为世界级文化名人。

为了系统梳理白居易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必要全面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为此,我编撰了五百多万字的《白居易资料新编》,分为十册,汇辑历代有关白居易的汉语文献资料,以评述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内涵者为主,包括世系家族、生平事迹、版本源流、作品整理、真伪考辨、字义疏证、典故诠释、本事考证、鉴赏品评、背景介绍、诗意疏解、文旨阐发等;排序依照作者生年先后,涉及中唐至近代3000余位作者,引书3500余种。就我所知,附以按语,说明文献,介绍作者;与史实违讹者,加以辨析。历经廿载春秋整理编著而成,与《元白研究学术档案》一道,建构起目前堪称详备的白居易史料集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这位世界级大作家的认知,同时也为白居易接受史夯就坚实的基础。

明月照千古

万古流云,惟经典常新;世界渐小,而诗道正宽。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月圆,但只有中秋的月圆,最为特别;因为它不仅是整个秋季的中间点,也是一年寒暑转换的关节点。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婵娟是一轮。在白居易笔下的中秋佳节,有年轻时写下的: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诗味隽永,且浑健有力。中秋月,既是时间上的八月十五夜晚,又是空间上的圆月夜空,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圆月当空的清境,是人们对八月十五夜的最为深刻的印象,而华阳观这一地点,对白居易而言又有着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他和好友元微之应试制举,就在长安华阳观。所以,一提到和朋友中秋赏月,首先就会想到约在华阳观。

除了华阳观,白居易在长安的赏月地点,还有翰林院:

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静玩禁闱间。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

…… ……

(《八月十五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

清景如现,且意境遥深。还有: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挂念远在两千里地之外江陵的好友元稹,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虽清光不同见,然心意无两端。

相比于春月,例如《春江花月夜》里“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春情泛滥,中秋之月,更加温馨清亮,更适宜家人团聚,也适合思索人生。中年时期,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在江州作有《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间两联四句,备述虽值佳节,然世间每每有失意者,最后,以照人肠断的明月来开解人世间的遗憾。正所谓:悲欢人自尔,月是一般明。第二年,元和十三年(818),又作有《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在江州回忆在京城长安的曲江池畔、杏园之边的同一轮明月。结尾,那淡淡的感叹,虽历经1200多年的风烟,依然回荡在每个有心的知音者心头。晚年的大和八年(834),白乐天安居洛阳,又写下《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

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

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暮年心境,又别是一番风景。人间无岁不中秋,明月看人渐白头。可见,中秋之月,是白乐天创作生涯里贯穿始终的一个意象,其中寄寓着他的亲情,他的友情,他的乡情……情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美好心愿。

伴随着这美好的心愿,独具魅力的白乐天其人其作,随着汉语文化的传播,汉学研究的拓展,走出东亚,扩及全球,而且拥有持续未断、格外众多的异代知音,他们接受白乐天滋养、融会于自身修养和创作的同时,也不断提升拓展了白乐天的影响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更为广大的文化视野之下,白居易的传播、接受与研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突破之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随着接受史研究的深入开展,白居易其人其文的魅力,必将获得新的理解、阐释与认知。

当今社会,城市工业化速度加快,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个体的孤独、焦虑、困顿等负情绪,日益蔓延;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疏離、对立的张力,日益加大。因此,人们对闲适安宁的渴望与追求,相应更为强烈。白居易经历了人生的宦海浮沉后,还能以闲情雅趣来淡然相对,乐天知命,安闲顺事,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善于自我调节的处世之道,其知足保和的人生观念、闲静适世的志趣选择、和光同尘的哲学思想,正愈来愈显现出夺目的当代价值,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系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白居易
池上
白居易咏花
白居易每天打坐调神
消暑诗
白居易写诗
WATING FOR THE SUNSET
夜雪
白居易无言成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