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靖骏
1. 同济大学 上海 200331;
2.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331
我国幼教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在儿童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儿童游戏场地营造对于儿童生活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住宅区儿童游戏场地受开发成本及设计水平影响,儿童游戏场地品质和趣味性参差不齐,场地活动内容和器械单一。绝大部分老旧小区功能单一,没有对儿童活动场地做年龄的划分,简单器械摆放式的空间。有些小区做了儿童年龄的划分,但未对儿童活动需求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导致儿童活动使用的频率不高。同时,受开发成本影响居住区普遍缺少连贯、面积大的硬质场地供儿童进行游戏,趣味性和人性化明显不足。
如何提升户外儿童游戏场地的趣味性成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关键。笔者在自己实际项目中,改变以往传统游戏场地设计,从设计的多角度关注儿童游戏场趣味性,创造出有利于儿童身心成长的游戏空间。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认知发展最集中、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不同的年龄段的儿童处于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对住区内的游戏活动设施、活动内容及活动空间等方面的需求差异很大。
儿童知觉开始出现,能理解身边事物,同时渴望接收视觉、触觉、听觉及嗅觉多方面的信息。体力特征上,运动能力提升明显。八至九个月能爬行;一岁能行走;二岁能到处走动;二至三岁的儿童已会跳、跑、越过障碍物等复杂动作。形为特征上,已经能初步的游戏活动。
儿童对周围事物很好奇,有着强烈的实践欲望,并开始模仿成人进行社交活动,意识到男女性别差异。体力特征上,体力大大增强,进行跑步、攀爬、跳跃等活动。行为特征上,丰富多样的游戏是他们主导活动形式之一。
儿童智力进一步发展,初步掌握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技能;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并向成人挑战。体力特征上,能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行为特征上,参与集体意识增强,行动和思维不拘泥于常理,喜欢冒险;喜欢和同性别儿童玩耍[1]。
儿童空间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拓扑学概念阶段、投影空间概念阶段、平面几何学概念阶段。
拓扑学是在没有大小和形状的情况之下研究空间的关系形式,开放和封闭是两个主要的类型,而其四种重要的关系为:分离、次序、接近、围绕。
儿童认为物体越接近其重要性越大,儿童所描绘的图形大致为开放、封闭等类型,而无清楚的特征与角度。儿童对于空间的了解在于局部的连接,以能画出学校至家的路线图为主,且能将记得的地点加以随意组合而成一种关系图。
投影几何学是一种透视的几何学,用正投影法来研究图示和图解空间几何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阶段里,儿童开始能在不同的位置了解及解释物体的出现,具有这种投影概念的儿童能建构一种投射的空间,协调不同的观点。逐渐领会到外形和区位,于是形状变得较为正确,物体也能大略绘在正确的位置上。儿童其思考空间的方式己脱离自我中心的观点。
儿童开始对空间理解力日益成熟,并开始能正确描述区位。儿童已能从地图中描绘出空间的关系,空间区位及空间分布的能力。
所谓趣味性是指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同时让人产生浓厚兴趣。针对儿童游戏场地趣味性,笔者希望通过用心的景观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使他产生浓厚兴趣的户外儿童游戏活动场地。笔者将从影响儿童游戏场地趣味性要素如地形空间的营造、特异空间营造、探索欲的延展、自然环境要素和多感官要素这五个方面,结合自己实际项目案例,分别研究它们在景观设计中如何营造影响儿童活动趣味性景观场地。
相对于平地而言,儿童们更喜欢突起来的小地形,或者凹下去的洼地,或者可以四处可钻的小洞,这些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场所,孩子们可以在这些地方游戏。山丘地能让孩子看清活动空间内各区域的联系,土丘还是自然分隔带,同时还能调节场地内风。洼地特别雨后积水的坑,孩子们喜欢亲密接触和认识水。各种小洞穴,即是孩子追逐打闹的小空间,也是较好的躲避性空间。丰富的地形让活动机会和游戏环境更多和好。
笔者在山西太原幸福里住宅景观项目的儿童活动场地设计中,人为营造微地形,(如图1)设计了更多的儿童游戏方式,如滑梯、沙坑、攀爬等。同时,在设计中非常注意微地形安全坡度的控制,还有运用安全橡胶材料以及吸引孩子们的鲜艳颜色。(如图2)项目建成回访中,笔者观察到,对于起伏的地形给儿童们带来非常大的趣味性,儿童们在场地中,爬坡,占领山头,冲下山坡等动作反复不断,乐此不疲[2]。
图1 太原幸福里山丘造型
图2 滑梯、沙坑、攀爬
(1)神奇的迷宫
孩子们较为喜欢儿童绘本中的迷宫游戏,目的地唯一性让小朋友们在寻找终点时,全神贯注寻找最终的出路。在实际场地中的迷宫,更让小朋友们兴奋,高出人头的灌丛,只见其声不见其人的空间,孩子们相互追逐,唯恐被抓让他们产生恐惧心理,也正是这种恐惧刺激他们前进。在景观迷宫空间的营造中,结合儿童兴趣点,路线和迷宫形式更多样化,也结合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式(如图3),不局限于保守的一个形式。同进材料创新上,更多样化(如图4),采用镜面材料做成的迷宫,各个角度的反射增强迷惑感,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和强烈的兴趣。
图3 迷宫
图4 镜子迷宫
(2)扭曲及倒塌的房子
儿童们对于游戏空间场所选择是非常简单的,如废弃的旧工厂,破旧的回收场地等,能满足孩子跑、跳、爬等运动需求,同时,又不那么枯燥,这些都成景观设计中来运用的元素。房子一定是规规矩矩正立的吗?扭曲及倒塌的屋子(如图5)展现在儿童面前,打破了印象中房子的形式,房子内部斜向空间带来的不平衡感,让儿童们体验到努力平衡时带来的快感,也体验到了房子倒塌后各种破坏空间的场景,倒立的房顶,扭曲的墙壁,也让孩子在混乱的空间中意识到如何寻找安全性。
图5 扭曲及倒塌的房子
(3)探索欲的延展
任何一个儿童可参与性器械,它的可塑度与机动性都很重要。换言之,尽最少局限玩的多种可能性,让小孩有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另外,越简单越好。成人觉得非常枯燥的东西,孩子却充满好奇和兴趣。作为我们要做的是,放下成人的标准,放纵想象,做尽可能简单但多种可能性的东西,满足孩子无穷的想象力。
笔者在山西太原幸福里住宅景观项目的儿童活动场地设计中,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大玩具”即声音传送管(如图6)。耳语传声利用了声音传播的科学原理——对着一个凹面的接收器轻轻说话,声音会被对面10米远的接收器收拢。两个孩子可以合作一起玩,探索声音的秘密。
图6 太原幸福里声音传感器
在儿童启蒙教育里,“爬”始终是动态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四肢的灵活与协调在“爬”中得到充分锻炼。爬可以是不同方向的,还可能是不同媒介的。
笔者在山西太原幸福里住宅景观项目设计了纵向的棍状体(如图7、图8)散布在山丘上,根据儿童爬行距离的尺度,让孩子能一步一步,通过一个桩状体,攀爬至山丘上。下图中,笔者在现场抓拍一正在使用中的低龄孩子,小朋友通过一步步的攀爬,像猴子一样灵活,身体得到充分锻炼,也满足了他攀上山丘后,一览场地的探索欲。
图7 儿童爬行过程一
图8 儿童爬行过程二
孩子们光着脚在沙地、草地、水池中穿梭......这是一个多么理想而健康的童年啊![2]城市的噪声污染太严重,而我们非常希望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之声中长大。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有利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就试试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3]儿童活动区中,或者将场景来模拟自然环境,也有活动器械来模拟自然中的形体。如下面图中仿自然河流的沙坑,同时器械上,也用船形来作为场景的丰富,让孩子们能发挥想象,身临其境。被搁浅的鱼的场景中,向孩子们展示搁浅后鱼类的自然变化现象,也是一堂生动的生物课。
图9 仿自然水体沙坑
图10 仿海洋鱼类搁浅
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包括眼、耳、鼻、古、身等。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是通过视觉,是通过听觉,人类视觉和听觉对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在儿童活动区中,色彩在引导儿童吸引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的个性鲜明,暖色调热情,冷色调忧郁,明色调清新,暗色调静谧。
笔者在常州万科鸣凰住宅景观项目的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中,根据儿童活动空间的分区,使用色彩艳丽的铺装,形成活泼的氛围;不同的铺装图案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对所处的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铺装常通过联想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设计波浪的形式让孩子联想到水体等[3]。
图11 鸣凰儿童活动场地
本文意图在景观设计中给儿童营造一个充满趣味、健康的游戏场。通过研究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分析总结出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游戏场地。从地形空间的营造、特异空间营造、探索欲的延展、自然环境要素和多感官要素等五个方面。
儿童游戏空间趣味性研究起步较晚,成熟的儿童趣味性景观理论较少。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成果难免会出现不足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论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笔者会继续关注儿童游戏空间趣味性景观营造的研究,不断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