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分析:动因、现状与思路

2021-04-27 10:01:48王荣花
物流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物流

王荣花

(广州理工学院,广东 广州510540)

0 引言

自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多次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文件,全国各高校随之开启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之路,并经历三个阶段,构建了全员、全课程育人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掀起了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热潮。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之改革,为独立院校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展开提出一些看法。

1 什么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就是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并行,实现协同效应,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大思政的局面,真正落实从“专人”育人到“人人”育人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2 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因

2.1 课程思政为实现“三全育人”保驾护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老师不仅仅教授学生物流方面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传递课程思政的内容,并发挥榜样的力量,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更强调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老师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的教授、专业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政治熏陶。既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将其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2 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教改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各类院校都以“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课程德育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努力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为了让课程思政能够落地实施,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和提炼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并编写以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教学大纲,借助信息化平台,教学设计广泛采用线上讨论式、头脑风暴、翻转课堂、慕课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发挥协调效应,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创新发展。

3 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

虽早在2004年就有相关文件出台,2016年习总书记也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指示,但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并不乐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更好地了解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情况。

参与调查的756位对象中有大一学生102人,大二学生34人,大三学生446人,大四学生172人。根据调研结果,其中认为课程思政非常必要的占40.7%,有必要的占50.5%;非常欢迎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占45.5%,一般欢迎的占48.9%;认为课程思政占比10%-30%的高达50%,认为课程思政占比应在10%以下的为35.2%;认为学院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工作的占36.5%,认为学院比较重视课程思政工作的占43.9%;34.4%的调查对象认为仅有20%的专业课程融合了课程思政,30.4%的学生认为有50%的专业课程融合了课程思政。

根据调查结果,虽然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开展非常受学校重视,学生也认为课程思政非常有必要,也很欢迎开展课程思政,但课程思政的实施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以下,结合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笔者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希望能为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助力。

4 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之思路

4.1 培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是关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在实践中,大学专业课程教师在“传道”职责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因为专业课程教师认为其职责主要是做好授业和解惑,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忽略了传道职责,更甚至专业课程教师认为传道应该由思政课程老师来完成与其无关。大部分教师仍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当然不排除存在部分教师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差。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讲座树立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学校的各教学执行单位也需要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监督,关键是物流管理专业组教师需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师应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根据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修订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4.2 以专业课程为切入点合理融合课程思政

根据调查结果,专业课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自己的传道职责:一是以专业课程为切入点合理融合课程思政。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思政还是比较赞同,其中非常喜欢的达39.9%,比较喜欢33.6%,同时调查表明有36.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合理时间是10min,有42.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合理时间是5min,所以课程思政的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另外,认同结合专业知识融合课程思政的方式的高达66.7%。因此,课程思政的融合方式要合理,而不是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无缝融合,彻底消除“两张皮”的现象。第二,调查表明:84.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其学习的模范,有接近8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老师进行德育效果更好。所以,专业课程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好表率,成为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3 利用课程思政转换学生学习观念实现应能教育

应试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唯一或者主要教育目标,无论是老师的教授还是学生的学习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高分,提高升学率。与应试教育相比,应能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大学生服务社会以及适应社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图1所示,应试教育的目的和应能教育的目的有较大区别,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应注重应能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图1 应试教育向应能教育转变

与70后和80后相比,90后及00后的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明显下降,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早在2011年,张英对18岁-30岁在读和已就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者占29.5%。就目前来看,大学生中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者占比更大。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备受关注。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合理应对成长阶段的各种经历,并利用“大思政”培养拥有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的新一代大学生。

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利用好思政教育这一法宝,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知识学习的正确理念。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物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9
决战“最后一公里”
商界(2014年12期)2014-04-29 00:44:03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