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嵌入方式与实施策略
——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

2021-04-27 10:01:48张光明
物流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供应链思政教学模式

张光明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笔者长期承担该课程教学与研究,但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关注的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总结提出了供应链管理课程“BESIDE”内容框架[1],权变案例教学模式及案例教学组织的“SPARK”流程[2],目的是为了丰富的课程内容、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开阔的视野,实现一流课程目标。在此过程中,虽然我们也关注学生的专业热情、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对课程思政缺乏系统关注,认识不到位,认为思政工作是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班级导师的职责。直到作为班级导师参加几次校院两级班导培训,阅读了大量有关课程思政的文献后,才逐渐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就是在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笔者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嵌入课程思政的方式、策略。

1 课程思政嵌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课程思政的理论背景

“课程思政”是由上海市教委2014年率先提出并实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正式形成教育部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课程思政”已经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3]。吴月齐认为“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4]。宫维明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5]。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核心就是“德”,两者相互协同,目标一致。

事实上,在学生培养计划中,专门的思政课程并不多,大量的课程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要充分发挥这些课程教师的影响力,在课程中嵌入思政。特别是到了专业课学习阶段,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的优势,对相关行业环境、政策、发展趋势的了解,将思政以适当的方式嵌入到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影响学生“三观”,树立正能量。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达成专业学习与思政工作的双重目标。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着力“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6]。《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施基本路径,强调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

1.2 课程思政的学生背景

近些年来,大学生出现了“内卷化”的现象。所谓“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大学生内卷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学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学习竞争、社团竞争、科研竞争、项目竞争等,最后统统体现在“绩点”竞争,一切以“绩点”为中心。“内卷化”看起来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但事后发现缺失了方向,对未来迷茫,对当下困惑,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和收获,出现群体性的社会焦虑。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心理压力巨大,有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2019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一项调查显示,29.2%的被调查本科学生既无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自主性学业参与也较低,32.8%的学生虽抱有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却在行动上滞后。廖兴珠等(2020)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发现高达66%的同学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有失落、失望之感,只有34%的同学觉得很充实[7]。在当前的学生“内卷化”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的嵌入、融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1.3 课程思政的课程背景

《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在新经济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企业竞争的利器,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方法,又是一种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商业模式,同时也是国家战略。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供应链管理的各个内容板块都可以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激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强化供应链危机意识、风险意识。

2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与嵌入方式

2.1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

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在每一个课程模块嵌入哪些思政元素,又以怎样的嵌入方式与教学模式实现思政目标,是每一门专业课程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笔者提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BESIDE”内容框架,在相应的内容板块挖掘出相关的思政元素,见表1。

表1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

通过较为系统的课程思政元素嵌入与融合,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促使学生了解和关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形势,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树立全局、大局意识,提高个人格局。引领学生关注国家供应链物流相关战略与政策,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培养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明确新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坚定从事供应链物流事业的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刻理解时代背景、中国特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关系管理、诚信、管理伦理、道德风险等的重要意义。总之,通过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历史、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优势、差距,既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四个自信”,又要有民族责任感、危机与风险意识。学生既要“有才”: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德”,要有“大德”。习近平曾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德”地位,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8]。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成为承载这种“大德”的载体。

2.2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嵌入方式

课程思政的嵌入方式很多,宋晟欣等(2020)提出了三种课程思政嵌入方式:案例嵌入式、讲解嵌入式和角色嵌入式[9]。笔者认为,案例嵌入式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案例除了具有专业性外,还需要反映时代背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思想性和启发性,具有隐含的思政元素。比如,华为供应链案例,就涉及到中美贸易摩擦,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国家要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讲解嵌入式,不仅体现教师的授课艺术,还需要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以自己的本心与学生共鸣,而不是刻意的思政“技巧”,此时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才能取得成效。角色嵌入式,十分适合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的嵌入,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每个节点企业有不同的流程、利益、战略、目标、风险等,可以通过学生的角色嵌入,体验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关系、利益冲突、管理伦理等。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问题嵌入、阅读嵌入和社会实践嵌入思政元素。问题嵌入,一方面由教师提出一些包含思政元素的专业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辨析;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困惑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明辨是非;阅读嵌入主要是由教师推荐富含思政元素的书目或其它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并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提高自己的修为;社会实践嵌入是通过课程实习、参观实习或其它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认知与相关思政元素融合于实践,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实现课程思政的社会价值。课程思政嵌入方式见图1,通过六种嵌入方式将思政元素嵌入课程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图1 课程思政嵌入方式

3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实施建议

3.1 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面对“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还有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强。何源(2019)调查发现,有高达86.8%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真正能够做到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课教师仅占28.1%[10]。作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

刘清生(2018)认为,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师“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认识偏差、理念缺失;导向偏差、责任淡薄;机制偏颇、能力欠缺。因此,教师要从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能力、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的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提升“课程思政”能力[11]。

3.2 处理好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的关系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边界和主要内容框架体系,有其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程学习中,专业学习是主线,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首要任务,要将相关的思政元素巧妙的、无形的、隐形的嵌入到专业学习之中。在教学实践中要实施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特色,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嵌入机制与教学模式。王天民等(2020)认为,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中是一种思想性的、观念性的存在,依靠教师的话语引导、观念传输来达到应有效果。不能盲目生硬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堂的时间占有比重,弱化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讲授,使其失去本身应有的光彩和吸引力;也不能盲目生硬地强化专业课堂教学的思政印象,将专业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课教师临时转变为思政课教师,甚至刻意制造思政元素过重而喧宾夺主的现象[12]。

3.3 全过程、个性化、混合式SPOC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习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思政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嵌入与融合,课前提供教学课件、案例、视频、文献阅读等素材,课中讲解、互动、讨论、启发式教学,课后作业、答疑解惑、阅读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常态,有很多线上平台可以利用,如学习通、腾讯课堂、MOOC、QQ等。但对于专业性较强、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课程来说,基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线上线下个性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能更加有效,有助于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13]。另外,允许学生手机进课堂,通过手机端APP抢答、主题讨论等功能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与信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互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浸润式”的课程思政融合。

4 结语

《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通过合适的嵌入方式与课程知识体系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还需要不断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猜你喜欢
供应链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