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莹,冯文豪,刘佳慧,黄明进,谢秀梅
(1.安龙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安龙 552400;2.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 贵阳550001;3.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4.清镇市麦格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贵州 清镇551400)
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我国石斛属有76种,贵州有25种[1],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贵州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石斛生长,野生资源丰富,其中以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分布较广,多附石、附树生长,是道地药材;贵州森林覆盖率高,适宜发展林下石斛仿野生种植,经10余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其中以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种植面积较大。铁皮石斛被道家养生经典《道藏》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民间素有“救命仙草”之称[2],现代医学证明,铁皮石斛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降血糖、抗疲劳及促消化作等作用[3],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等行业。金钗石斛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4],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大脑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保护急性脑缺血损伤、抗肿瘤、抗白内障等方面有明显治疗作用[5],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等行业。
2018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将石斛确定为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在省领导领衔与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截至2020年11月,贵州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超过4 666.7 hm2,赤水金钗石斛超过6 000 hm2,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高品质生态石斛原料生产基地。笔者等就2018-2020年贵州石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给贵州乃至全国发展石斛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表1看出,2018-2020年贵州石斛产业发展迅速,种植总面积由2018年的7 533.3 hm2增至2020年的11 333.3 hm2,增幅达50.44%;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种植面积铁皮石斛分别为1 466.7 hm2、2 740.0 hm2和5 200.0 hm2,金钗石斛分别为6 066.7 hm2、6 540.0 hm2和6 200.0 hm2;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变化最大,2019年和2020年较2018年分别增加86.82%和254.55%;金钗石斛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2019年和2020年较2018年分别增加7.80%和2.20%,其中2020年较2019年略有减少。
表1 2018-2020年贵州石斛种植面积
据贵州省农业产业脱贫攻坚监测调度系统数据(表2)显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金钗石斛主要集中在遵义市赤水市,种植面积为6 150.80 hm2;铁皮石斛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锦屏县、从江县,黔南州荔波县和独山县,黔西南州安龙县,种植面积分别为746.67 hm2、355.93 hm2、646.40 hm2、340.40 hm2和433.67 hm2。
表2 2020年贵州石斛种植面积在66.67 hm2以上的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自1997年以来,赤水市把金钗石斛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项支柱产业、惠民产业来强力长期推进。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赤水金钗石斛生产基地”;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赤水金钗石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获国家GAP认证,同年获“中国绿色金钗石斛之乡”称号。
黔东南州锦屏县充分利用12.17万hm2林地资源优势,招商引进浙江企业,秉持“林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联动”的发展思路,通过1余年时间,石斛种植面积快速发展至746.67 hm2。
黔南州荔波县贵州启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受招商引资到荔波县落户,先后与农林部门签署项目意向协议4亿元,截至2020年5月,已落地2亿余元。铁皮石斛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国家森林认证和经营濒危森林产品认证。
黔西南州安龙县从2012年开始,始终坚持原生态栽培铁皮石斛理念,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分红、反租倒包、贫困户到基地务工”等方式做强石斛产业,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大健康办授予“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贵州省林业厅授予“贵州省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贵州省赤水市是全国非常符合金钗石斛野外种植条件的地区,也是目前金钗石斛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地区。贵州省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地的喀斯特山区和森林,曾是我国野生药用铁皮石斛的重要原产地,为石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贵州省部分企业提供的产品《检测报告》(检测机构均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看出,贵州石斛品质优良。2016-2020年检测金钗石斛茎秆、干花、饮片、冻干粉等石斛碱含量在0.53%~2.98%(表3),均超过《中药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0.4%)。
表3 贵州赤水金钗石斛不同样品和中药饮片的石斛碱检测情况
铁皮石斛多糖、甘露糖等主要成分分别为46.6%~50.5%和19.1%~21.2%,均超过《中药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检测153项农药残留均达合格标准(表4)。这些均得益于贵州资源禀赋优异,有独特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和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石斛种质资源,为石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种源基础。
表4 贵州省部分企业铁皮石斛样品检测情况
从表5看出,2018-2020年贵州石斛产业产量、产值、带动人员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鲜条产量由2018年的6 400万t升至2020年的7 500万t;产值由2018年的30亿元升至2020年的38亿元;带动人口数量由2018年的4万人升至2020年的6万人。贵州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获得更多产业发展收益。目前,全省石斛企业(专业合作社)已达8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
表5 2018-2020年贵州石斛产业的产量、产值及带动人口数量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对德卧镇大水井村“仙草谷”种植的品种进行选育,主要以色泽、叶形态、叶形指数、茎形态、茎长、茎粗、口感、萌芽能力、单条鲜重、管理、抗病、耐热及生长速度等为具体评价指标,持续系统观察,筛选出农艺性状表现优异、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的石斛优良品系3个,建立石斛种质资源保存圃1.3 hm2,改造提升驯化大棚10 000 m2;建立品比试验基地3.3 hm2,每月生产石斛瓶苗5万瓶,约30万丛优质种苗。在赤水市、荔波县、从江县、锦屏县等地石斛企业也相继建设了种子(苗)繁育基地。
2019年贵州投入3 819万元开展最适宜种植方式和理化成分与生物学特性研究,铁皮石斛花和叶,金钗石斛花、叶、茎的毒理学检验、成分分析、卫生学检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于2019年1月22日向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督局上报《贵州省铁皮石斛等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方案》,2020年6月12日,国家卫健委已批复同意贵州开展铁皮石斛既食药物质试点的风险监测方案。2020年7—8月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铁皮石斛叶(干叶)》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铁皮石斛花(干制品)》,10月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铁皮石斛茎》。同时,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铁皮石斛、灵芝、天麻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方案》。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及方案、标准的制定,打破了长期制约石斛产业的瓶颈,为贵州铁皮石斛产业发展带来了最佳发展机遇,拓宽了铁皮石斛的应用价值,延长了铁皮石斛产业链条,为铁皮石斛产品开发、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巨大发展空间,极大提振了铁皮石斛生产经营主体的信心。
近年来,贵州已筛选出3个石斛优良品系,并建有石斛种质资源保存圃、驯化大棚、品比试验基地及种子(苗)繁育基地,但中药材的特殊性及国家至今未出台中药材品种的审认定办法,贵州目前还没有石斛的认定品种,且石斛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相对规模较小,供应能力弱,与石斛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有支撑产业有序发展能力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不足。
虽然在2019-2020年制定并发布了一些石斛的贵州省地方管理试点方案与标准,但多涉及物质管理、风险监测、食品安全等方面,涉及标准化、产业化生产较少,主要因为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产量和品质不稳定,规模效应也得不到提升,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发展受限。
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弱,除鲜条外,贵州省很多企业只生产枫斗、石斛粉、干花,没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浙江、北京、上海等,涉及地区较少,且多以企业为主,对全国市场、境外市场的拓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石斛发展的市场体系尚未健全,缺乏市场流通交易服务平台,存在市场风险较大。
贵州省针对石斛投入了专项资金,虽已取得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石斛专业技术队伍相对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石斛产业加工整体水平不高,精深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还不强,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品质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
经过近年的发展,贵州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种植规模取得很大突破,与其他地区相比,贵州的石斛杂质残留少,能达到欧盟出口标准。很多测试项目表现均为优质,具备从优质原料大省向产业大省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坚定近野生石斛种植产业大省强省的目标不动摇,引导石斛产业良性发展。
贵州作为石斛的原产地之一,有着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全省各地商品化种植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野生驯化和省外引种,培育了性状稳定的地方特色优良品种,虽然有客观因素存在,但品种是品质的基础,是品牌的支撑,贵州省还需积极开展石斛品种认定工作,挖掘当地优质种质资源,扩大利用范围。如,贵州兴义黄草坝铁皮石斛,安龙、荔波等地的铁皮石斛,梵净山石斛,赤水金钗石斛等都是贵州特有的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抓紧认定一批贵州石斛品种,降低种苗价格和种植成本。充实完善石斛种质资源圃建设,强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加快优质、抗逆、高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选育。要加大开发投入力度,集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扶持重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升优良种苗供应能力,提升贵州石斛道地性,实现规模化发展。
贵州省森林面积1 053.33 万hm2(营造林271.33万hm2),森林资源丰富。石斛产业不与粮争地,不与草木为敌,不怕山高林深,不负青山绿水,坚持发展近野生石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目前贵州石斛近野生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要坚持走绿色生态近野生石斛发展种植道路,抓紧制定贵州石斛近野生种植标准,抓好贵州石斛品种、品质、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打造“贵州石斛”公共品牌。
目前,铁皮石斛相关产品以枫斗、粉为主,产品形式较单一。抢抓铁皮石斛纳入药食同源试点机遇,重点推进石斛后端产品开发利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结合贵州优质的水、酒等资源,将以石斛饮料快消品为突破口,打造贵州石斛拳头产品,开发“石斛+”系列产品,如石斛+水、石斛+茶、石斛+奶、石斛+饮料、石斛+酒等,延伸石斛产业链,拓展石斛市场。
赤水金钗石斛、安龙铁皮石斛、兴义黄草坝石斛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已注册首草、黔帝龍草、丹霞仙草、永斛源及赤斛情等20余个商标。要积极与国家、省、市新媒体对接合作,不断提升贵州石斛品牌影响力。在贵阳、黔东南等地开设宣传展示窗口,省外的安徽亳州、成都荷花池等中药材专业市场开设展销窗口;在高速、机场等渠道进行宣传推介,积极向省外事办推荐达到出口标准的企业产品,全方位拓宽销售渠道。
在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的大力推动下,贵州石斛产业发展得到省领导领衔与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全力推进,从全产业链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开展了铁皮石斛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聚焦脱贫攻坚,将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有机衔接,经过农村产业革命的高位推动,作为首批药食同源工作试点省份,先后发布了铁皮石斛花、干叶、茎的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在种植规模、产量、产值上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已成为贵州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贵州石斛将以创建“黔药”品牌为契机,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等平台,抢抓药食同源试点机遇,进一步在育种、种植、深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打造贵州石斛产业,促进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