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剑
青年何谓?青春何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壮丽的青春之歌,成为一代代中国青年的青春主旋律,持久回荡在中华大地上。
如果给百年青春之歌选取一个主题,那一定是最美青春献祖国。在革命年代,如邓中夏、高君宇等无数青年慷慨报国,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挺身向前,以报国星火聚成燎原之势。在建设年代,如于敏、王淦昌等无数青年建功立业,年纪轻轻便隐姓埋名,为护卫国防安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改革开放以来,“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己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初心未改、本色不变,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为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注入了青春力量。1
青年的力量,是理想信念的力量。青年周恩来“邃密群科”,为寻求救国真理奔走求学,找到正确信仰与方向。28岁的夏明翰追随心中“主义”,从容就义前给妻子留下了绝笔信:“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29岁的陈望道心无旁骛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把墨汁当成红糖水蘸着粽子吃,还说不苦,一点都不苦,因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正因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所以青年成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青春的模样,是实干奋斗的模样。2“最美奋斗者”黄文秀,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返回家乡投入脱贫攻坚一线,牺牲在工作途中时年仅30岁。“最美快递员”汪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武汉战疫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后勤保障,以非凡之勇守护人间温暖。“时代楷模”杜富国,在突遇加重手榴弹爆炸时,不顾个人安危把战友保护在身下。戍边英雄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国防安全的巍峨界碑……如何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绩?一个个优秀青年给出的答案是,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凯歌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神舟”上天、“北斗”组网、“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科技强国事业的接续,需要青年上下求索;产业扶贫、文旅消费、直播带货,乡村振兴事业的传承,需要青年主动担当;改革开放机遇无限,市场经济大潮迭起,新发展格局开启,需要青年勇往直前……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勇敢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才能大展作为,不辜负伟大时代。3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4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谱写更为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正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07月29日第04版)
①作者阐述百年青春之歌,按照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大的历史时期,既选取了邓中夏、高君宇、于敏、王淦昌等典型个例,也选取了“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样的群体案例,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②在文章的主体论述部分,作者分成了两个层次来进行阐述,一是“青年的力量,是理想信念的力量”,二是“青春的模样,是实干奋斗的模样”。这两段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采用相同形式的话作为主题句放在段首,中心明确,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也让文章具有了一种形式美和韵律美;其二,段中列举了大量典型人物事例,他们就是不同时代青年的最佳代表;其三,段末总结收束,再次重申论点。大家在写作时评文时,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手法。
③作者用一组排比句对当代青年提出要求和期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与此同时,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很注重考查考生对“时代与青年”的关系的思考,本段就很好地回答了“当代青年在新时代能够做些什么”的问题。大家也可以据此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扩展和分析。
④这句词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淑潜赋》,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词人立鸿鹄之志的坚定信念。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进行座谈时曾引用了这句词,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习总书记的讲话中经常会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大家可以活学活用。
〈素材延伸1〉
邓中夏:骨纵成灰,矢志不渝
邓中夏,1894年10月生,湖南宜章人。1914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哲学系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参与了火烧赵家楼的行动。1920年3月,在李大钊领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为骨干,发起组织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书记,邓中夏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32年,邓中夏调回上海坚持秘密斗争,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工作时被捕,随即被叛徒供出身份。蒋介石闻讯后亲自过问,并下令立即将其押往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监狱。在狱中,邓中夏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金钱厚禄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摧残。他对狱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说:“请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邓中夏高呼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英勇就义,时年39岁。
〈素材延伸2〉
陈望道:尝透“真理的味道”
陈望道,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0年春,应进步刊物《星期评论》的邀约,陈望道回到家乡义乌,开始心无旁骛地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陈独秀向他提供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星期评论》向他提供了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就根据这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进行中文翻译工作。陈望道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党宣言》、孜孜不倦地研究《共产党宣言》、夜以继日地翻译《共产党宣言》。看他如此辛苦地工作,人也瘦了许多,他的母亲十分心疼,想做点好吃的让他补养身体。于是,母亲就弄来一些糯米做成粽子,又拿来一点红糖,让他用粽子蘸红糖吃。过了一会儿,母亲去收拾碗筷,发现他吃掉粽子之后嘴变黑了。原来,陈望道对翻译工作太过专注,一边工作一边吃粽子,根本没发现自己用粽子蘸的不是红糖,而是墨盒里的墨水,嘴上还说着“可甜了,可甜了”。陈望道虽没吃出粽子是啥滋味,却成就了一段“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佳话,广为流传。就这样,陈望道加班加点工作,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克服各种困难,用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忠诚和激情,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文的中文翻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