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大赛简介】
创新作文大赛全称为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原名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创办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课堂内外联合发起。从2006年到2018年,前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挖掘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语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2018年9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依据《管理办法》,原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从第十四届起,正式更名为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由中国写作学会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课堂内外联合承办。
2020年8月20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35项竞赛获得教育部审批。
【第十四届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概述】
2021年7月27日—31日,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在西南政法大学成功举行。本届大赛自开赛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1000余所高中的70余万高中生参与。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1500余名优胜选手进入总决赛。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浙江省新昌中学的章宇晨、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的常婧存、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的王一诺、江苏省姜堰中学的余晓蕊、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的赵梓杉、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的李涵、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的王浩毅、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的赵晨翼、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的曲亦琛、江西省白鹭洲中学的肖晗萱等10名同学摘得特等奖桂冠,另有150名同学获得一等奖、600名同学获得二等奖。
第十四届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试题
西班牙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说:“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请以“树与叶”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
第十四屆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佳作选登
树与叶
文/浙江省新昌中学?章宇晨
一直都认为,普通不是平庸的代名词,它是众生饱满而鲜活的生命力,包裹着微光,将世界治愈,让世界更加灿烂。
“这世界本就是为芸芸众生而存在的。”
叶一枯一荣,像人生,总是竞短争长。我们必须承认,所有人都在寻求完美的路上行走。满腹经纶或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倒有进士登科之例。皓首穷经过后,也许有人会感叹怀才不遇、世道不公,但请相信,所谓的社会奖励并不是衡量平等的唯一标尺。有时候,苦叹怀才不遇的人并非真正有才,“才”本身就包括了适应逆境、寻求苦后甘饴的能力。说到底,谈起平等,也许我们更应看重是否能得到应得的尊重和认可。善良的人性永远熠熠生辉,卑劣的只会走向更卑劣。善意面前,所有生命与个体——无论性别,无论长幼,无论贫富,无论贵贱——都含着他们与生俱来的人性光芒,都应该得到应得的尊重。此时所有的功名都像彩色泡沫般破灭,只留下一个纯粹的“人”。
万物平等,信仰中的那棵树,不只是全人类。高山自有高山的巍峨雄伟,丘壑又何不能享受欣欣草木?溪涧又怎么不能有所谓离奇的梦想?
见过众生,见过天地,而后见自己。
叶子啊,就这样安静地生长在树上。
细细想来,理想中的树当是抽象的。因为站在足够的高度看,地球也是浩瀚星河中不起眼的一粒。天行有道,地球也是日复一日地运动在既定的轨道上,昼夜更迭,春秋代序,守着宇宙安排的制度存在了上亿年,甚至更久。
不由得掉入了“树即是叶”的循环中。那棵触手不可及的树正在无限膨胀、虚化,只存留在概念里。此刻便想,所谓叶,正是守着世界运行的规则,装点成树。
万物平等,自然也包括平等地遵循这些规则。人人都知道人各有别,这位生来像云电风灯动摇不定,那位性格同死灰槁木沉寂寡言。规则,就是让好动者稍得安稳,沉默者变得生动。稳重与活泼永不矛盾,也许这就是生命的魅力所在,也是规则的蕴意所在。由是观之,生而为叶,破层叠之躯壳所必需,是养成守规的习惯。而又有言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世间万物都是镜子,照出你的内在不会迟于外在。金玉不敌败絮,白纸黑字的条条框框可能会拼凑成一副面具,笑意盈盈地迎接过往行人。但若人性是腐坏的,总有一天,皮囊会掉落,溃烂的皮肉失去伪装后会变得分外荒谬。高尚才是真正的永恒。
我想,规则告诉了芽往哪探出,品性告诉了它如何汲取营养来长大,在属于它的枝头留一个注脚。
忍不住会念起“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波流有时裹挟着众人的力量,抨击“不合群”的个体。显然,苏格拉底在当时是饱受厌弃的“违法者”。时代给他的“判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全是“捍卫法律”的遁词。他在喋喋不休的荒唐言论中保持沉默,不愿消失在多数之中,成了真理的殉道者。
为“坏法”而死,是否值得?
于个体的血肉之躯而言,必然是遗憾的。但灵魂在上,社会在上,人类在上,真理在上,人类珍视他的离开。
滚滚历史车辙已在身后,我们早已明白,群众的极端性和波动性,总在不经意间操纵着时代的船舱,依赖不定的风,找不到航线。多少人相互模仿,在狭小的模子里生活。不知道乌合之众的颂歌在雅典学堂内会不会变得荒诞可笑。群体如果是无知的信徒,冲动便是他们做事的唯一出发点。他们盲目地信仰着无形的领袖,迫切地渴望着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一旦领袖摔下神坛,群众口中的祷词就成了无尽的谩骂诋毁,被粉身碎骨的神像遮掩了视听。
没有思考的风中之沙,却往往得到追捧,成了优秀的绵羊。这很古怪。
活出各自模样和思考体系的人,乐蜩鸠亦能乐鲲鹏,敢于在无意义的喧闹中说出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可在他人看来却是一团烟尘。他们渴望诗,渴望概念化的爱,却总是同社会错位——光耀门楣、升官发财、衣锦还乡……这些社会给他们套上的枷锁,将他们逼进夹缝,不见春暖花开。
多数人,成了非理性恐惧的受害者,却等待着戈多。
树有灵性,也有思想。
叶很平凡,绝不平庸。
月映万川,肯内特的海岸长出一棵树,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指导老师:熊秀英)
评委点评
本文是一篇独特大气的论说文。文章阐述了几个博大深刻的话题:平等、规则、个人与群体、领袖和群众,行文潇洒,灵动自如,开合自主,不拘一格,契合创新作文大赛“新鲜的表达”的原则——善于广泛利用生活和阅读资源,旁征博引,且能与作文话题“树与叶”的关系论述建立很恰切的关联,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为文所用。作者具有超越同龄人的深刻感悟,善于联系现象、总结规律,通过批判思维理解和解决问题。特别是以“苏格拉底之死”来思辨为“坏法”而死是否值得的价值命题,肯定了他在“喋喋不休的荒唐言論中保持沉默,不愿消失在多数之中,成了真理的殉道者”的意义,提出了个人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的生命永恒价值追求,对当下“躺平”时代的“困惑和困境”有深刻的反思和启示作用。结尾——“树有灵性,也有思想。叶很平凡,绝不平庸。月映万川,肯内特的海岸长出一棵树,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可谓神来的点睛之笔,发人深省,意犹未尽,含蓄隽永。评委一致认为:“文章写得非常深刻,逻辑清楚,论证充分,举例妥当,结论也非常具有启发性。”特别要强调的是,这篇文章对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启示意义:优秀作文要打破应试化、模式化倾向,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作文应该“真实和真诚”,感知社会,表达思想,而不应该是模式化的套路。
树与叶
文/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常婧存
我是一棵树,隐匿在城市的中心。
周身的泥土混杂着城市的喧嚣气息,我用脚趾攥紧了这方土地,用手指拨开地层,窥视着人类的生活。各式各样的鞋子踏过我的筋骨,形形色色的人抚摸着我的皮肤。“这树怎么没叶子啊?真奇怪。”一个小孩喃喃自语,蹦跳着从我身上跨过。
月色溶溶下,人类都睡了。而我,也陷入了梦乡。
“别扔了!求求你们啊!”一个妇人在啼哭。“哇哇哇……”小孩子在哭叫。我慢慢睁眼,看见一群蓝眼睛、黄头发的人,口中呀呀地说着我听不懂的洋文,他们拿着刺刀刺向那妇人,血溅到了我的根上。他们摔瓷器、抢珠宝,用破碎的瓷片划伤了我的根,而我的血与刚刚那妇人的血也融为一体。有什么东西划过我的脸庞,弄得面颊痒痒的,我定睛一看,是一片刚掉落的叶。
男人的喊叫声再次惊醒了我,那儿离我太远了,我只隐约听到“昆仑”“肝胆”几个词。空气里的血腥味越来越浓。我听到两个人的脚步声,我猜那是两个戴了脚镣的青年人,因为他们的脚步声听起来那么沉重,却又那么有力。我不知道他们最终去了哪儿,我只听到沉重的脚步声戛然而止,而我的脚下又多了几片刚掉落的叶。
我又来到了一个战火不断的年代,但对战双方的长相都是我常见的,哪些是敌,哪些又是友,我实在分不清。“大娘,这钱您一定得收,我们怎么能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呐!”一个脸蛋黝黑的小伙和一个大娘相互推让着,小伙身上的军装有些破洞。我的筋骨脉络沿着土地,悄悄跟上了他。“轰!轰!轰!”炮弹四处飞射,我渐渐找不到那个小伙了,地上躺满了和他年纪一般大的穿着同样破烂军装的男娃。我的叶子又开始落了:“哗!哗!哗!”
二十八发礼炮响震天下,我的根都颤了颤。一个看起来器宇轩昂的男人在一个台子上宣布着什么成立了,那声音透过电流传过来呲啦呲啦的,却又使我觉得十分心安。所有人仿佛都在欢呼雀跃,而我的心也随他们一起欢腾起来。孩子们围成圈,绕着我跳啊跳啊……
雨天没有预兆地来了。平常温润的雨滴这一次滴在我的根上,却让我直叫苦。人们哭喊着,追着一辆灵车,我也不禁落泪,苦涩的树汁渗进了土地。鲜花铺满了道路两旁,香飘十里。“哪怕是天上的神仙,也能闻见。”想着,想着,脚下又多了几片叶子,这几片叶子,看起来长得极好。
我醒了,手捧着所有落叶,寒风吹过我光秃秃的枝头,使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我将叶子揉成一团,埋藏在土壤深处,那土壤汲取着叶子的养分,悄悄生长。
这一天,我醒来,埋藏叶子的地方,竟长出一颗新的小树苗——他的枝芽鲜嫩,迎风飘舞。他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我,问我:“我叫未来,你叫什么名字啊?”稚嫩的童声透过泥土,带着充满生机的气息。
“我叫历史。”我听见自己沙哑的声音。
附记:我们站在历史的年轮上,站在无数先辈所奠定的基业上生长。旧叶凋亡,新叶破土。
(指导老师:王曙光)
评委点评
本文具有“大散文”的写作特色,有两大特点。一是构思奇特。作者匠心独运地借助历史之树的视角来叙述历史的进程,探讨的是关于历史之树和时代之树的价值隐喻,以大历史的视野和具体的历史场景来阐释“树与叶”的哲理关系。二是将深刻的主题隐寓在含蓄奇特的叙述之中。文章以代表三个重要历史进程的典型故事贯穿展开,叙事隐晦含蓄:第一个故事展现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欺凌屠杀国民的时代背景,以“昆仑”“肝胆”暗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绝命诗,展示了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的悲壮史实。第二个故事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军民鱼水齐心协力”的感人场景,隐喻“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定律。第三个故事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动人时刻,揭示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之树常绿常新,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之树和时代之树的一分子,生长、见证、参与,“旧叶凋亡,新叶破土”。文章想象奇绝、个性突出、思维灵巧、别具一格,具备深刻的思想和很强的可读性,耐人寻味。
树与叶
文/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王一诺
居民楼下一棵枣树生了美国白蛾。起初,只是幼叶上有点点虫眼、疏疏细网,没有人发现枣树的异样。一夜过去,恍然惊觉那树已满身枯黄,细密的网紧紧束住了大树,如雾霾笼罩其间。雾中,白蛾的幼虫正欢乐地扭动着它们白而肥硕的身躯,吮吸枝液。树已枯死,干瘪的叶似落非落——它们被虫网拦住,动弹不得。叶们早已失去了其春生秋落的生理周期,它们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
看着这凄惨而又疯狂的场景,脑中无端蹦出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本是鲁迅先生形容困顿于峨冠博带与仕途经济中的贾宝玉之言,如今倒成了眼前场景的最佳形容。细想起来,也实有滋味:从赖大至贾赦,从府门口的石狮子到贾珍、贾琏两兄弟,贾府这棵大树终由小枝小叶的腐烂发展到了“树倒猢狲散”的境地。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万境繁华,终归空无。
白先勇有句化用典故的话:“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抛却此句原来的郁郁,仅望文生义一回——是啊,从一叶至枯寂,从腠理至膏肓,叶枯而树死,小疾至大病,何可胜道也哉!
數学上有种解题方法叫作放缩法,由极小到极大,由极大到极小,由细致到宏大,由粗略到微末……不一而足。用这种方法推理一番,树犹如此,人犹如此,则文明又何以堪!树死则叶枯,正如那些文明已逝的子民百姓;叶枯则树死,正如那些失去了信仰的人们。
尼采曾忧言,19世纪德国的青少年们没有从书本中学习语言,而从新闻媒体中学习语言。读到此处恍然惊觉:如今许多的中国孩子不也是从网络中学习母语的吗?揆诸现实,“不明觉厉”隐有成为成语之态,“小确幸”“集美”等网络词汇正挤占着我们的文学世界。当“鸿雁悦悦而登碧落,熊罴倦倦而舐清泉”的自然之情态被单薄无力的“好漂亮”代替时,我们这片片树叶是沉溺其中恍然未觉,还是突然惊醒背湿沾衣?当天地间一方华朗被迷雾笼罩,我们是醉于其中的甜美香芬,直到被罂粟毒杀,抑或是拨开迷雾,见华林微光?
树死则叶枯,于我们而言不会发生,因为中文语言共同的语法规则、统一的概定标准和口口相传的语言习惯使中文延续至今。叶枯则树死,亦不严谨:一叶枯则树不死,百叶枯树也未必死,而千叶枯则树必死无疑矣!如今,中华文明这棵大树是十叶枯,还是百叶枯,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音美、意美、形美、情美”的语言,不因以“四美具”之力,而乘“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之趋,就易越发暗淡矫饰。
若文明为树,则语言为树茎,思想为叶片。茎断,树亡;叶落,树亦亡。想起近来看到的有关乌克兰拆除“二战”苏军纪念碑的视频新闻,工人们一下又一下地敲着,轻叩我的心灵:他们敲走的是什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是工人们的声声宣言?他们敲来的又是什么?是批评乌克兰数典忘祖的国际舆论,是对乌克兰国力衰落的阵阵叹息?工人们是跪着敲的,他们失去了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再也站不起来了。当如美国白蛾一般的势力侵咬我们的思想文化。一叶枯尚可活,千百叶枯,又当如何?
当列宁的雕像屡遭拆除,切格瓦拉身上的弹孔被人遗忘,白求恩在墓园中静静躺卧,先辈们疯狂追求的东西今日已成某些人的笑谈……正如鲁迅所说:“诸凡事物,无不质化……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当物质蒙蔽了人们的双目,当资本的剥削摧残了人们的理想,使其麻木不仁,高楼大厦平地起,精神的高地也急需鳞次栉比。
语言为文明所化,思想为文化之延,何以续之?
君去矣,甘将热血立文德,为天地立心;
吾来兮,愿以萤烛化霜寒,以清流直泻淤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花自语,鸟自鸣,树树繁茂,叶叶葱葱。
(指导老师:孙亚东)
评委点评
文章先从“居民楼下生了美国白蛾的一棵枣树”的角度切入,以小见大,以树叶凋零和树的枯萎之关系延展到《红楼梦》“树倒猢狲散”的家族世代悲剧,十分贴切;接着从尼采忧言引发关于语言和文明的传承关系,论及中华文明这棵大树对国家时代之思想和文明的影响,以之譬喻题目中“树与叶”的关系,以乌克兰拆除“二战”苏军纪念碑的行为反思思想和精神的意义失落的悲剧;最后提出“吾来兮,愿以萤烛化霜寒,以清流直泻淤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和追求,震撼人心。文章格局宏大,彰显了思想的深邃和语言的张力。作者旁征博引,善于化用典故,信手拈来,安排得当,形神兼备,大气淋漓,开合起落,收放自如,同时能在理性反思中阐述主旨、体现主旨,也书写时代之思、时代之忧,发人深省,令人叹服。全文既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又彰显出缜密的理性思维以及逻辑能力,在“高考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实属难得,可谓凤毛麟角。可以说,此文已非一般的议论文可比,而是一篇颇具哲理思辨功力的论说文。如此佳作,自然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树与叶
文/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赵晨翼
我是被蝉声叫醒的。醒来时发现自己身上满是水珠,像梦里沁出的泪滴。
“还是要走吗?”一阵沙沙响,树开口了。我舒展开身体,感受到新一天的阳光正寸寸移动到我的身上。我没有回答它。
“其实,你真的很重要。”树斟酌着开口,我却讽刺地笑了笑——总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它对每片叶子都这么说。我却早就知道自己生来平凡,没有出色的外貌,不能受人青睐被夹入书页间;没有拔群的能力,不能为树供给更多养料;也没有天赐的机遇,不能像那片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样挽救一个生命,被写进流芳百世的故事里。
我仅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子而已。
不是我一个人想走——那种生来便在树枝顶端、沐浴在最充足阳光下的叶子毕竟太少了。既然没那么大功用,去留又有何区别?还不如早日离开,脱离这个处处是比较、竞争和不平等的群体,随风流浪去。有很多叶子抱着同我一样的想法,于是每天看心情进行光合作用,不向树提供养料也无所谓,毕竟有那些产出高的大叶子在。但出于对树的负责,我仍是每天勤勤恳恳吸收阳光出产养料。树说我们对它的贡献就像一滴滴水,滴水汇汪洋。可是汪洋之中难觅滴水,树啊,我每天这微薄的贡献真的于你有益吗?
起风了。正因为今天风大,好多叶子都打算离家。树向它们一一告别,然后陷入长久的沉默。
呼呼的风声中似乎夹着一片叹息。
风速渐快,风力渐强。我感到一只大手正粗暴地扯着我,想把我带走。我转头一看,无数片叶子欢呼着跳入风中,转瞬即消失不见。那么,我也该走了吧。
风嘶吼,叶子哗啦啦作响,树被吹弯了腰,正艰难地喘息。虽然没有了我的参与,它依旧会生长下去吧。
我闭上眼,身体微蜷,感受着强烈流动的气流,欲跳入虚空,却被一道尖细的声音截断——
“你走了,树怎么办?”
我睁开眼,发现说话的是我身边一片比我还小的、边缘已被虫啮去了的叶子。它每天不顾讥讽嘲笑,总是最早出工、最晚下班。
“我走了,还有更厉害的叶子留下来。”我回答道。
“你真的以为树的存在就仅仅因为那几片突出的叶子吗?如果树上的七百零一片叶子里有七百片都像你这么想,那树还怎么活?”
在和小树叶对话的过程中,我看见无数片树叶离开,亦看见无数片树叶留了下来。
风渐渐平息,我已经错过了出走的最佳时机。夏天的太阳真的好晒呀,不过这对我们叶子来说是极好的天气,我的裙摆是水盈的碧绿,我呼出的氧气是如此的新鲜。
“你看,这就是千千万万的我们。”小树叶示意我低头。
我低头,便有千万点金色光斑撞入眼底,随风静静摇曳。而我清楚地看见自己映在地面上的影子,同光靠在一起。树下人们散步乘凉,夸赞这浓密的树荫。
“不走了?”树问。
“嗯,不走了。”我答。
原来我真的很重要,即便只是一片叶子,方生方死,在这有限之中全然奉献自己、不放过每一次向阳的机会,也是一种伟大。
我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在树里,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希望,没了我树能正常生长,有了我树的未来能更加光明。
(指导老师:郝焕)
评委点评
本文作者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了“我”——?一片树叶内心的矛盾纠结以及自己对“树与叶”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写出了个体精神上的成长。一片树叶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很好地体现了创新作文大赛“真实的体验”的原则——以符合事实为基础的推理和判断,主要表现在个人体验上的真情实感,材料分析上的客观理性,联想想象上的真切自然等。恰如“个人与集体”一样,一片树叶与其他树叶都属于同一棵大树、同一片森林,“每片树叶既各不相同但又彼此关联,可谓叶叶相关、枝枝相连,树叶连着树枝,树枝连着树干,树干连着树根,他们都无法不共存于这个枝叶相连、根脉相通的共同体中”。作者将这些命题材料中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哲理,以树叶和树叶的对话方式、以小说的表达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让文章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因此,本文可以看成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哲理小说。
树与叶
文/江苏省姜堰中学?余晓蕊
尊敬的地球星外指挥中心:
您好!
我是一名国际入编宇航员,编号1212。现自愿加入国际宇航“火种计划”分队:长距离探索可利用稀有物质与宜居星球,分配至“普罗米修斯号”宇宙飞船。
此行艰险,然我将岁月都献给地球共同体的航天事业,此外无牵挂,是以将例行遗书传至指挥中心处。
四年前,我所乘坐的“祝融子号”在完成清扫任务回程途中,偶遇了一团绚丽烂漫的星云。那些远望如星屑的物质,相互簇拥拼凑,仿佛一截漫步天外的树根。“祝融子号”按原定轨道航行,险险与它擦肩而过。而我站在舱内,凝视着它的光耀,鬼使神差地想:“祝融子号”也不过是一片树叶而已。
多少年前第一艘宇宙飞船冲破大气层进入太空、第一个人类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时,宇航员尚且分国籍。而今,自指挥中心成立后,合格的宇航员都被编入国际中心,不分国籍地分配任务。每每与不同肤色的战友共事,为全人类谋幸福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支撑着我坚持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我始终记着指挥官训练“星外”新兵时说的话:“把你们自己当作一片树叶!因为全人类是一棵树。”
经常接受航天任务的宇航员,都有宇宙飞船像银河上漂游的一片叶的共识。宇宙之大,人类是如此渺小。然而全人类的事业又像一棵正成长的树,航天事业是它一根不甚粗壮的枝。指挥中心就像这根枝杈的血管,让营养输送到各个部位,最终长出远航的叶。我自豪我是一片叶,自豪我们是一枝之上的生机勃勃的叶,我们乘着宇宙飞船来来往往并最终回到汲取养分的枝头,犹如叶落归根,义无反顾地化作泥与尘去呵护树之根。叶的痕不必留存于星河,但枝必将因根扎得更深而伸得更远。我们如此热爱我们毕生的事业,一如爱这颗蔚蓝的星球。
我是任务的幸存者,广袤的宇宙里沉睡着我孤独的同僚。每每从飞船上回望这深邃的、温柔的蔚蓝星球,便觉宇宙正在它如水般的眼眸与我之间流动。一眼万年,我深深凝视着它旋转的身姿,看它如何在律动间演奏出几十亿年的光景,如何谱写下未来不朽的诗篇。人类的生命之树必不会局限于它,粗壮的枝杈需要更广阔的天地生长,但树之根必会深深扎根于此,唱出一首撼动星际的人类赞歌。
宇宙之上,清醒的与沉睡的一样渺小;人类的生命树之下,归来的与未归的叶一样伟大。我将启航,向“火种计划”致敬,向指挥中心致敬,向遥远的宇宙致敬,向人类的航天事业致敬,向全人类的生命之树致敬,向每一片即将启航的叶致敬。
人类的生命之树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一个雄伟的强壮的根、无数向外伸长的枝与无数前仆后继的叶。如若此行未归,请在我的墓志铭上添一行小字:
我将奔向你,我灵魂的故乡,全人类的树之根。
望指挥中心批准。
预祝“火种计划”圆满成功,人类火种欣欣向荣,人类之树万古长青。
国际宇航员 1212
2100年7月28日
(指导老师:谢兴圣)
评委点评
文章构思新颖。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名国际宇航员,给地球星外指挥中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宇宙之上,清醒的与沉睡的一样渺小;人类的生命树之下,归来的与未归的叶一样伟大。”不仅构思新颖、贴合主题,还极具现实启示意义,可谓立意高远。此外,文章想象丰富,思想深刻,充满哲理,令人回味。文章以“祝融子号”国际入编宇航员在成功执行任务后对宇宙和人类关系的思考,“向全人类的生命之树致敬,向每一片即将启航的叶致敬”,画龙点睛。文章科幻色彩浓厚,题材别具一格,有极强的故事性与吸引力,可谓奇思妙想、出奇制胜,彰显着作者极为灵动的写作思维,说明作者深谙写作的创新之道。总之,文章符合创新作文大赛“真实的体验、独特的感悟、新鲜的表达”的原则,能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