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译曦 郑咏滟
提 要 日本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大学积极开展全英文学位项目,大力扩招留学生。对日本37所入选“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试点大學多方面政策文件及资料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在语言信念、实践和管理3个维度上,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在中观层面实施过程中不同语言间的冲突与竞争,反映了政策意图和政策实施之间的潜在矛盾。从语言意识形态的角度看,非英语国家的英文授课政策“全英文”可能是“唯英文”。
关键词 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教育语言政策与规划;全英文学位项目;日本;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21)02-0047-09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10204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Japans 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Degree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
Qiu Yixi and Zheng Yongyan
Abstract Concomitant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Japa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nounced a large-investment initiative of “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 in 2014. The “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 encourages developing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degree programs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with aims to attract overseas students and to cultivate a domestic pool of global talents. This paper addresses how the macro-level understanding of the aims and objectives of the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of the “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 is translated into meso-level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t Japanese universities. Drawing on Spolskys (2004) language policy framework, this study collects publicly available documents regarding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from all 37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and delineates the language requirements (in Japanese,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for enrollment in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degree programs at these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courses and services provided in these programs. Findings reve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intended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policy and its actual implementation at Japanese universities. The findings are further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ideolog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medium policies in non-Anglophone countries, problemat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medium policies as English-only-medium policies.
Key words 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 language policy in education;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degree program; Japan; oversea students
一、引 言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语言管理和规划日趋复杂。在此过程中,“英语逐渐变成一门通用语,标志了高声誉、竞争力、就业力和经济成功”(Miranda et al. 2018:203)。高等教育改革中借助英语实现国际化的模式带来了语言单一化,知识产出不均衡以及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等问题(Chen 2010;Heller 2011;Shen & Gao 2019;Song 2019;郑咏滟2015)。高等教育语言生态也面临语言资源观和工具观的冲突以及抵抗霸权化的挑战(Gao & Zheng 2019;Pennycook 2017;Phillipson 2003,2006;赵守辉,张东波2012)。多元语境下,语言矛盾和冲突愈发明显,因此语言规划和管理受到更多关注。在拥有丰富语言资源的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如何维护语言生态的多元化亟待从语言战略规划角度展开研究。
为了创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日本政府近10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化改革。2009年,日本文部省(MEXT)推出了“30万留学生计划”(Global 30 Project,G30),2014年升级为“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Top Global University Japan,TGUP)项目,37所大学入选该计划,包括13所A类顶尖大学(Top Type)和24所B类全球化引领大学(Global Traction Type),开设全英文学位项目(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 Degree Program,EMIDP),吸引外国学生前来留学。全英文学位项目指的是在英语非母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英语学习学科内容并获得学位的项目,不涉及语言学习而以学科知识学习为主要任务(Rose & McKinley 2018;牟宜武2017)。作为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全英文学位项目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相伴而生,是非英语国家培养兼备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Gu & Lee 2018;Kuroda 2014)。
在“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政策的推动下,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迅速发展,受到了语言教育学者的关注(Aizawa & Rose 2019;Galloway et al. 2017;Hashimoto 2013;Nakane et al. 2015;Rose & McKinley 2018)。Rose & McKinley(2018)比较了日本各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发现与欧洲自下而上的政策推进不同,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高校根据“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的纲领性文件自主制定本校的国际化政策。Hashimoto(2013)指出日本政府鼓励全英文学位项目的真正目的在于缓解国内老龄化问题。Galloway et al.(2017)认为全英文学位项目增加了留学生的流动性,是满足日本国内国际化需求的重要手段。然而,Aizawa & Rose(2019)却发现,留学生在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语言方面的挑战,如教师在授课时英日语混用,造成学生理解障碍。Nakane et al.(2015)发现,出于非英语或日语母语者的尴尬地位,部分全英文学位项目的毕业生难以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准确定位。在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支持下,截至2018年日本的留学生已经多达约30万人,其中约40%为中国留学生(JASSO 2019)。基于以上背景,考察日本全英文學位项目对留学生的语言管理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的展开,遵循的是政府引领、高校推广的自上而下的模式。然而,尽管部分研究梳理了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的宏观政策(Hashimoto 2013;Rose & McKinley 2018),却鲜有研究在中观层面考察日本高校如何诠释、实施和管理这一语言政策。牟宜武(2017)梳理了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的实施背景、理念与特色、成效与影响,并以京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描述了全英文学位项目的课程体系,但是缺乏对全英文学位项目作为高等教育语言政策的深入探究。本文以Spolsky(2004)的语言政策模型为理论框架,全面考察了日本“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的37所对象校在中观层面对留学生的语言管理,并从语言意识形态的角度深入剖析,旨在为非英语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进行教育语言规划与管理提供启示,推动相关政策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有效制定和实施。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
本研究基于Spolsky(2004)的语言政策理论框架,探索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在中观高校层面的建构与实施。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在语言信念层面,“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如何诠释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
(2)在语言实践层面,这些对象校的全英文学位项目招收留学生的语言要求是什么?
(3)日本37所“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的全英文学位项目后续提供的语言课程和服务有哪些?
为获取日本高校对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的语言信念,我们搜集、翻译、比较了这37所高校日文网站和英文网站上所有全英文学位项目的政策文件、招生简章等材料,共计131 875词。为了解语言实践,我们梳理了这些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招收留学生的语言要求(英语、日语和其他语言)。此外,我们还搜集了这些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提供的语言课程、语言服务等,以厘清语言管理措施。最后,我们按照Schreier(2014)内容分析法,对以上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一)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蕴含的语言信念
研究发现,部分“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的显性语言政策和日本文部省的政策相呼应。共有11所大学将“提升外语教育水平”列入“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政策的语言目标。例如,九州大学在政策文件中表明,到2023年25%的本科课程将以一种外语来授课。东京大学除了开设全英文学位项目外,还提供一定数量的其他语言学位课程,以达到“构建具有多元文化价值的全球校园模式”的教育目标。拥有60年英日双语教学历史的国际基督教大学则强调:“我们没有纯英语或者纯日语的项目,我们在推进真正的全球化。”该校推出“2 + 1”语言教育模式,即英语、日语加另一种语言。东京外国语大学则认为:“多语人才不仅需要精通英语也应深入了解其他语言和文化。”早稻田大学也表述了同样的愿景,即希望通过“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项目培养多语人才。由此可见,这11所高校推崇英语为主、多语共存的语言信念。
与上面这11所大学相反,37所对象校中有17所(大部分为B类校)在政策中明确强调了英语教育的地位。熊本大学希望,到2023年校内50%的通识课程(非专业课程)可以实现全英文授课。东京工业大学到2023年,将实现所有研究生讲座和大班课用英语授课。立教大学秉承语言工具化的价值观,强调“英语是实行课程多样化、双学位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重要工具”,并积极和非英语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合作,规划全英文学位项目。名古屋大学对留学生和日本学生设定不同的语言目标和前景规划:“我们正逐步增加全英文学位项目以吸引留学生,也会借助雅思课程提升日本学生的国际化水平。”相似的是,明治大学、金泽大学、创价大学也将采用托福等国际化英语考试来检测和提高本土学生的语言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大学体现出尊崇英语的语言信念。
虽然日语作为日本的官方语言,日语能力在日本学习或就业时至关重要,然而,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强调日语的地位。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和东京大学在政策文本中明确强调日语的重要性。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指出:“由于日语能力是在日本国内的企业或者海外的日企就职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需要提升留学生的日语能力。”东京大学则认为日语对于开展高效的研究活动必不可少,强调“尽管全英文学位项目的授课语言是英语,高端教学和研究还是以日语为主”。
不难看出,在语言信念层面,尽管部分日本高校发扬了“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的政策精神,在本校政策文件的制定上重视外语教育和多元的校园文化,宣扬多语共存的语言信念,但是大部分学校仍将外语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将“国际化”等同于“英语化”。这体现了日本文部省和日本高校在对“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语言政策的解读上的不一致。此外,日语教育在“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的语言政策中几乎被忽略,体现了日语在各校国际化战略语言规划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二)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的语言实践
37所对象校共开设了1046门全英文项目课程。开设全英文学位项目最多的3所高校为:国际教养大学(98.05%)、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88.90%)和国际基督教大学(22.30%)。括号内的百分比为全英文学位项目在全校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国际教养大学是一所位于日本秋田县的公立大学,建校时就以增加国际沟通交流为目标;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是日本大学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全实施英日双语教学的大学;而国际基督教大学则因小班精英教育和国际化路线享有盛名。所有对象校均要求留学生提供托福、雅思等英语能力证明,但就本项调研所示,几乎没有学校要求提供日语成绩证明。值得注意的是,上智大学神学院的入学外语考试为留学生提供了多语选择,留学生可以选择用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中的一种进行外语考试。
此外,“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的全英文学位项目在招生时,对留学生提出较高的英语要求,对日语或者其他语言则基本没有要求。留学生申请项目时需要提供托福、雅思等英语能力证明,至少具备雅思6.0分或者托福80分以上的英语能力,比如东京外国语大学要求留学生英语成绩达到雅思7.0分以上或者托福100分以上。在专业方面,日本“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的全英文学位项目是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自然科学为主,不同专业对留学生的语言要求也存在差异。例如东京大学本科的亚洲文化全英文学位项目要求托福100分以上或者雅思7.0分以上,而全球科學专业的全英文学位项目要求雅思6.5分或者托福80分,部分研究生项目只要求留学生提交托福雅思成绩而并未列出具体分数要求。
虽然在语言信念层面,部分“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反映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语言实践层面,“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却统一采取了绝对英语化的模式,这也揭示了语言信念和语言实践的矛盾。
(三)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的语言管理
语言管理指权威机构或人士对语言信念和语言实践的干涉行为(Spolsky 2004)。本研究具化为日本高校在全英文学位项目进行过程中提供的语言课程和语言服务。37所大学全英文学位项目后续提供的语言支持主要分为6种:学术英语课程、日语与日本文化课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同伴语言互助课程、海外交换留学项目和留学生宿舍。例如,九州大学将混合宿舍中的留学生比例提升到90%;北海道大学建立了“同伴互助项目”(Peer Support Program),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升在校学生的语言能力。日本国际大学则不定期组织国际文化节、大学奥运会等活动,帮助留学生融入当地社区。早稻田大学开设了多语学习中心,提供学生多语辅导课,如英语和汉语的个别辅导。为了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加国际文化交流互动,关西学院大学在“脸书”(Facebook)上用英语新建了大学的宣传页面,同时专门设计了中文的官方网站,学校的宣传手册也相对增加了印度尼西亚语和越南语版本。
全英文学位项目后续的语言支持和服务折射出英语化倾向。例如,国际教养大学有开设“英语村”的惯例,提供学生“和英语母语者交流的机会”隐含了一种英美标准即国际标准的英语意识形态,尚未充分形成英语作为国际学术通用语的意识(Jenkins 2014)。“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的海外交换留学项目也以英语国家为主,千叶大学甚至实施强制性赴英语国家学习的项目。
此外,日本“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高校在后续语言管理上缺乏系统的学术英语支持。东京大学的语言学习中心表明:“我们将提供系统的外语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日语和英语。通过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我们希望能提升留学生在东京大学的学习体验。”而其他大学在政策文本上未有明确举措以提高留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换言之,如何提升留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并未被纳入学校的语言管理范围之内。可以推测,留学生能否提高学术英语能力取决于自身努力和所采用的策略,并非高校语言管理的关注点。
四、讨 论
在语言信念层面,部分日本“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在重视外语教育和多元文化的同时也突出了英语的中心地位,但也有部分对象校将国际化简单等同于英语化。在语言政策实施过程中,对象校全英文学位项目呈现出英语单一化取向,忽视其他语言能力,并对留学生提出较高的英语能力要求,这体现了语言信念和其语言实践的不一致。全英文学位项目在后续语言管理上以英语为主,虽然部分学校提供了多语交流活动,但缺乏针对留学生系统性的学术英语支持。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基于Spolsky(2004)的语言政策框架并结合语言意识形态展开以下讨论。
(一)英语与多语并存的语言信念
日本政府在2014年以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中聚焦英语教育,在日本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强化了英语化的语言意识形态(Hashimoto 2018)。与之前“30万留学生计划”等政策不同,日本文部省在“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中强调外语教育而非仅仅是英语教育,体现了在语言规划和管理层面的方向性转变。受到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部分“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在全英文学位项目语言政策的制定上也将“外语教育”和“多样化”作为关键词,反映了政治因素对语言信念从上至下的影响,同时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高校语言信念的导向作用(Spolsky & Hult 2008)。然而,大部分“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却仍然在语言规划上将英语放在至高位置,将英语和国际化目标捆绑在一起,体现出英语至上的语言意识形态对语言政策的渗透(Shohamy 2006)。
国际化等同于英语化,这不仅是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语言信念中反映出的趋势,也是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特点(Rose & McKinley 2018)。这种特点并不能被简单理解为知识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和纯粹的语言发展过程。语言信念本质上是凝结了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复杂过程(郑咏滟2015)。大部分“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全英文学位项目的语言信念都反映了单一的、线性的、以英语为中心的语言发展观。在英语化等同于国际化的语言意识形态影响下,日本高校的全英文学位项目作为一项教育语言政策,可视作社会实践标准和宏观语言意识形态共同塑造的决策结果。
(二)充满矛盾的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本应反映语言信念(Spolsky 2004),但是,虽然部分“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在语言信念中反映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实际操作时对留学生的语言要求中却显示出英语化的倾向,体现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语言信念和语言实践产生的冲突。“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在语言政策上将重心从英语教育转为外语教育,原本的意图是通过全英文学位项目的实施帮助日本高校吸收具有多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然而,由于此项政策在对“外语教育”的界定上阐述暧昧,缺乏具体方法论的指引,导致日本高校在从上至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外语能力等同于英语能力,进一步巩固了英语的绝对支配地位。面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语言霸权现象(Song 2019),全英文学位项目在语言实践上易陷入国际化等于英语化的迷思,甚至放弃本国语言。语言作为国家重要软实力,如何善加利用以增强国家影响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是高等教育新一轮语言规划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将英语视为纯粹的知识传递工具,该认知不足以满足当今社会多元语言和文化认同的要求;相反,语言实践应重视语言的跨文化价值,纳入多语衡量标准,以促进语言生态的良性转变(Gao & Zheng 2019;Shen & Gao 2019)。该理念实际上在东京外国语大学政策文件对多语人才概念“不仅需要精通英语也应深入了解其他语言和文化”的阐述中有所体现,遗憾的是多数日本高校的语言实践却与之脱节。
日本“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的语言信念和实践的矛盾也体现了语言实践受到市场化的调节作用。英语在资本市场上的高度流动性以及英美在科学技术研发上的强势地位,使英语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持续受到追捧。正如殖民化对语言传播起到推动作用(赵守辉,张东波2012),日本在“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的实践上照搬欧洲模式,也会面临把日本高等教育推向教育领域新殖民霸权的风险(Pennycook 2017;Phillipson 2003,2006)。由于地缘优势,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吸引了大量亚洲国家的留学生(JASSO 2019)。日语是日本的官方语言和实际生活语言,但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在招生时却对留学生仅提出英语要求,对日语不做要求。留学生尤其是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亚洲留学生,在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很容易遇到语言问题以及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Aizawa & Rose 2019;Nakane et al. 2015),不利于全英文学位项目的稳定和长远发展。语言并非自然存在的研究对象,而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构筑起来的多维度概念(Heller 2011),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拓展认知能力、融合跨文化、跨语际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源(Blommaert 2010)。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在语言实践上片面关注英语标准化考试成绩而忽视语言素养,不仅会造成学生变成缺乏文化底蕴的空壳(Singh 2005),不同专业的语言要求仅以标准化英语考试成绩区分,忽略专业性的语言能力,也会在后续知识资源的获取和产出层面给留学生造成障碍。
(三)具有英语化倾向的语言管理
日本高校在招生上将语言能力视为学生的符号资本(Bourdieu 1991)。娴熟的英语能力由标准化测试成绩体现,使留学生得到进入日本高等学府的机会,获得其他学术和社会资源。但同时语言能力差异也会造成学习过程中的不平等(Chen 2010)。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携带着不同程度的英语语言资本进入全英文学位项目,而语言管理的缺失会加剧留学生语言资本的不平等,导致同一个语言政策带来的“不均衡的结果”(Song 2019)。
面临语言信念和语言实践的冲突,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的语言管理作为一种显性的干涉行为,可从语言资源观的角度持续开展多语文化活动,纠正语言工具化倾向,促进“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对象校多元化的语言信念到语言实践的转变。同时,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在语言管理上若能设定具体明晰的目标,后续提供系统的、学术化的语言课程,则可帮助学生丰富符号和文化资本,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在全球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结 语
全英文学位项目作为语言政策和政治话语,在高等教育國际化、学术自主、权利平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新历史阶段,全英文学位项目的语言规划更需要体现时代性。全英文学位项目不应被理解为绝对英语化的教育,而是在多语共存的背景下以英语作为学术通用语获得学科知识的过程(Gu & Lee 2018;Jenkins 2014)。全英文学位项目需尊重学习者本来的语言背景,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本土语言和英语的平衡。日本高等教育的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在中观层面的英语化倾向,过度强调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技术性价值,忽略了语言在知识产出,社会阶层流动,个人身份、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象征性职能(Blommaert 2010;Block 2015)。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有着丰富人文历史的亚洲探究如何避免采取趋同化的“盎格鲁-撒克逊”发展模式,需要更多反省和思索。
尽管本研究讨论的是日本高校的语言政策,但是对相似语境下的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国家在制定语言政策时应关注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平衡。高校作为政策实施的主体可从语言信念、实践和管理3个维度结合本校特色,打破语言障碍,崇尚多语共存,关注潜在人才的语言能力背后代表的国际理解能力或跨文化体验,鼓励跨文化、跨语际的知识产出。以日本为例,政府可通过制定明确的多语政策促进本国留学生资源的多样性。日本高校在全英文学位项目的招生要求中可适当增加对日语能力要求,帮助留学生更好融入日本社会。同时,高校可结合本校特色,在招生时关注留学生的多语背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留学生教室内外的多语体验,在人才培养上利用其连接国家政策和就业市场的关键性地位,实现知识的蓬勃创新和多元文化的繁荣共生。
本文通過探索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在中观高校层面的建构与实施,揭示了日本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在中观层面实施过程中语言间的冲突与竞争,折射出政策意图和政策实施之间的矛盾。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学界对全英文学位项目教育语言政策的思考,从语言意识形态的视角对教育语言政策的实施展开批评性反思。结果有助于促使非英语国家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全英文项目”等概念重新思考,尤其需要质疑“全英文”是否等于“唯英文”,以此反思高等教育国际化步入多元文化时代面临的种种挑战。
本研究聚焦中观层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数据全部来自截至2020年12月的网站信息,因为疫情等原因的更新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此外,本项调研未能获知日本高校全英文学位项目政策的实际教学语言和学习者的语言生活实际状况。因此,后续研究可继续探索微观层面,关注留学生的跨语际认知能力、跨文化适应程度和身份认同等问题(Nakane et al. 2015;Song 2019),亦可采取批判民族志的方法对亚洲全英文学位项目的语言管理和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牟宜武 2017 《全球化时代日本高等教育之国际化战略——全英文学位课程》,《外语界》第5期。
赵守辉,张东波 2012 《语言规划的国际化趋势:一个语言传播与竞争的新领域》,《外国语》第4期。
郑咏滟 2015 《国际学术发表中的语言选择与语言意识形态》,《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第2期。
Aizawa, I. & H. Rose. 2019. An analysis of Japans 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itiatives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The gap between meso-level policy and micro-level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77, 1125–1142.
Block, D. 2015. Identity and social class: Issues arising in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35, 1?19.
Blommaert, J. 2010.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Polity.
Chen, K. H. 2010. Asia as Method: Toward Deimperializat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Galloway, N., J. Kriukow & T. Numajiri. 2017. Internationalis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Growing Demand for Englis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nglish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 Movement in China and Japan. London: British Council.
Gao, X. & Y. Zheng. 2019. Introduction: Multilingu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Greater China.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40, 555–561.
Gu, M. M. & J. C. K. Lee. 2018. “They lost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pursui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Students language practice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a cross-disciplinary EMI program in a university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78, 389–405.
Hashimoto, K. 201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ve speaker in Japans educational policies for TEFL. In S. A. Houghton & D. J. Rivers (eds.), Native-spearkerism in Japan: Intergroup Dynamic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159–168. Bristol, NY and Ontario: Multilingual Matters.
Hashimoto, K. 2018. Japans ‘super global universities scheme: Why does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matter? In A. W. Ata, L. T. Tran & I. Liyanage (eds.), Educational Reciprocity and Adaptivi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takeholders, 25–44. Abingdon: Routledge.
Heller, M. 2011. Paths to Post-Nationalism: A Critical Ethnography of Language and Ident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SSO. 2019. Results of an annual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Japan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asso.go.jp/en/about/statistics/intl_student_e/2018/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1/11/data18_e.pdf.
Jenkins, J. 2014.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The Politics of Academic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New York, NY: Routledge.
Kuroda, C. 2014. The new spher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 focus on English-medium degree program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8, 445–462.
Miranda, N., B. Martha & T. Harvey. 2018. Conflicting views on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at a Colombian university. In A. Liddicoat (ed.), Language Planning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search and Administration, 203–219. New York, NY: Routledge.
Nakane, I., E. Otsuji & W. Armour. 2015. Languages and Identities in A Transitional Japan: From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Globaliza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Pennycook, A. 2017.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Phillipson, R. 2003. English-Only Europe? Challenging Language Policy. London: Routledge.
Phillipson, R. 2006. English, a cuckoo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nest of languages? 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10, 13–32.
Rose, H. & J. McKinley. 2018. Japans 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 initiative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75, 111–129.
Schreier, M. 2014.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U. Flick (ed.),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170–183. London: Sage.
Shen, Q. & X. Gao. 2019. Multilingualism and policy making in Greater China: Ideological and implementational spaces. Language Policy 18, 1–16.
Shohamy, E. 2006. Language Policy: Hidden Agenda and New Approaches. New York: Routledge.
Singh, M. 2005. Enabling transnat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olicies, pedagogies and politics of educational power. In P. Ninnes & M. Hellste?n (eds.),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9–36. Dordrecht: Springer.
Song, Y. 2019. ‘Uneven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medium-instruction programs in China: A critical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doi: 10.1080/01434632.2019.1694525.
Spolsky, B. 2004.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olsky, B. & F. M. Hult. 2008. Th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alden: Blackwell.
責任编辑:魏晓明
作者简介:邱译曦,女,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yxqiu20@fudan.edu.cn。郑咏滟,女,复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yongyanzheng@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