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业体验教育是个人走向未来职业生涯的一座立交桥,在中小学完善其体系是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硬”元素。目前中小学阶段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与建设面临着法律法规保障的缺席、社会大环境的误导以及职业体验课程体系不完整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不利于其发展。因此,为充分发挥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的价值,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其发展;转变心智,重视职业体验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整体有序的职业体验课程体系。
关键词
中小学 职业体验教育 普职融通 课程体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一方面,《方案》提出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地位的类型教育,必须缩小两者之间的鸿沟,做好“职普融通教育”。另一方面,《方案》也强调了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而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连接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教育等各方面始终发挥着奠基作用[1]。将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生成路径,架构起了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它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交流,有利于“职普融通”的展开,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但目前职业体验教育在中小学的地位却不容乐观,与国外一些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完善的职业体验教育法律法规、职业体验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在中小学的实施仍然较少等。因此,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明晰其内涵与价值,寻求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理性回归之路,以促进我国职业体验教育的发展,从而推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步伐。
一、職业体验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在杜威看来,“所谓职业只不过是人的一生活动所将要遵循的某种方向,因其拥有美好结果而让人觉得满意”[2]。凡是教育则皆具有职业性[3]。职业教育则是连接人们工作所需知识技能与生存技能的中介桥梁,是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立交桥”,通过发挥其社会功能而将个体与社会以某种纽带紧密联系起来。职业体验,就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参与、扮演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角色而实现对未来自己所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一个切身感受[4],它囊括了对职业意识的体验、对职业技术的了解以及对职业知识的认知[5]。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相应的职业体验课程,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体验活动以及完成系统的职业体验课程的过程中,对不同工作有一个真实的接触,感受它的真实性和体验不同工作的乐趣与辛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具体职业形成一定的自我认知以及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流程等,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培育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德。
1.劳动教育的实施载体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到并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教育,其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被纳入到现行的教育体系中[6]。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二者之间素来就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大都是以各种各样的职业体验活动为载体而达到其目的,利用具体劳动形式能够将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很好地融合为一体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因此,职业体验作为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将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相融合的关键途径。而职业体验与劳动教育的渊源可以从很多中外教育思想家的教育论述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如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前提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绝非只是单纯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职业意识,养成对职业和劳动的热爱、尊重之情,塑造基本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伦理意识,从而为未来职业旅途的顺利开启做好铺垫[7]。凯兴斯泰纳赋予其“劳作学校”三项特殊的任务,包括“职业陶冶的预备以及伦理化和团体的伦理化”,基本精神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创造性劳动中得到性格陶冶,获得将来作为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性格特点,如判断力、意志力、精细性以及自我奋斗性等等。由此可知,职业体验教育从古至今与劳动教育的联系十分紧密,而职业体验课程则是实现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相应职业体验课程是劳动教育的时代呼唤。
2.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根基,在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走向未来职业生涯的窗口和第一步[8]。具体来说,职业启蒙教育是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而实施的有关职业道德、态度、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9]。虽然国内一些教育观念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等地开始意识到职业启蒙的重要意义,并且部分地区在义务教育时期已经开始对其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包括开发一些相关课程以达到职业启蒙目的等。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即使这些地区或者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实际上还是缺乏较系统的、成体系的教材和课程体系,青少年儿童的职业意识仍旧十分薄弱。而一些发达国家则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职业意识,且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如美、英等国的生涯技术教育,其本质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体验教育,让青少年儿童从小对各种职业进行不同的体验而完成从职业启蒙到职业生涯生活的完美过渡。
在美国,初级阶段的职业启蒙主要是通过开展一些公益性的职业讲座或者模拟各种各样工作场景的探索性游戏以及一些社会性的体验活动等[10],通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以达到启蒙效果,这构成了小学时期职业启蒙的核心路径。而英国的生涯教育与美国的生涯教育也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从小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对儿童进行职业意识的启蒙,在青少年儿童时期便开设了相关的体验课程。自2010年《7~19岁生涯教育框架》代替原有的《英格兰:针对11~19岁学生的生涯教育和指导国家框架》之后,英国的生涯教育期限就延长到了小学阶段,实现了从初等教育阶段到继续教育阶段的全面覆盖[11]。诚然,美英等职业教育的发达与其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分不开,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职业体验活动为中介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建构完整的职业体验教育体系才能促进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发展。
3.“普职融通教育”的沟通桥梁
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是做好“普职融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转换通道[12],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两者之间携手共进,最终实现内部资源的集约与共享,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阶段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清晰的认知[13]。长久以来囿于“道本器末”思想的影响,“读书做官”才是天下读书人的正道之选,使职业教育成为了教育系统中的边缘性存在。而《方案》明确了“职普”教育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类型的教育,各自发挥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尤其中等职业教育承担了就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的两大重任,因此做好“普职融通教育”是建设现代教育强国的重要一步,不仅对职业学校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对普通学校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4]。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纯理论和纯心智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强调了身体在学习中的中心主体地位,身体被认为是自我本体与世界相联系的媒介,身体知觉与知觉对象的关联是理解世界的关键,它是学习的主体,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需要身体的积极参与,因而呼吁我们要用身体“回归事物本身”“回到实际感知的世界”[15]。而身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通过体验来完成。因而,中小学的职业体验教育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对职业的整体认知,是实现“普职融通教育”、优化现代教育体系的桥梁。
二、职业体验教育的现实困厄
在中小学阶段实施职业体验教育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对职业体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受到了遮蔽,对实施相应的职业体验课程也缺乏理性政策指导,从而使得职业体验教育并未发挥其该有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1.有效政策引導的缺席
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发展受到政治的制约,政治制度对教育性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6]。因而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都需要回到制度以及法律法规方面。放眼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根据时代而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其范围涵盖了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在中小学做好职业体验教育、设置相应的职业体验课程、做好职业相关的咨询和指导以及生涯规划等。如日本1999年《关于改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的报告、美国2006年以来一直使用的《卡尔·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促进法案》等。我国如今虽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来促进其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法律法规的体系性不够完善,未有一个系统、整体的职业教育法体系对其发展进行保障。此外,有关职业体验教育以及体验课程建设方面只是一些较笼统的建议,如即便是要求采用项目化课程但却缺乏一个可供实践操作的方案,尤其是对职业体验课程方面的引导与支持力度不够。除了职业教育领域以外,在普通教育的中小学阶段,由于重视升学教育,而忽视了对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视和建设,导致中小学阶段的职业体验课程教育未能得到很好发展。
2.教育大环境的误导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职业教育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体系中的各因子都与周围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紧密相关。自孔子开创私学教育以来,历经科举制度的创立到废除,“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重道贱器”的传统思想仍深深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加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还不长,从洋务运动“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启中国最早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以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17],其体系的建构在很多方面依然是借鉴甚至依托普通教育而发展。近年来,尽管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人们的观念未能转变过来,“职业教育二流论”“职校学生双差论”的错误思想仍然盛行。在很多家长眼里,将孩子送到职校学习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我国的普通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普遍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都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学校基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该有的职业准备教育,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渗透持一种应付的态度。即便是有些学校有进行一定的职业体验教育以及开设一些职业体验课程,但大都只是一些较零散、不成系统课程体系的课程,或者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实现,最终结果也自然是不尽如人意。
3.系统课程体系的缺乏
职业体验是实现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将职业体验课程化是最大限度实现职业体验教育效果的最佳途径。从理论方面来看,我国对于职业体验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于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够丰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职业体验教育概念的阐释以及对职业体验教育意义和价值的论述,但就在如何设计以及怎样实施职业体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还不足。从实践方面来看,目前在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体系中,并非不存在职业体验课程,但现有的职业体验课程通常是以劳动、信息技术等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而进行,如开设一定的生活技能课以及规划课程等,但是缺乏专门的以“职业体验课”来命名的体验课程。诚然,将职业体验课程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工作和不同职业的性质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职业意识,为未来从事不同的工作奠定一定基础。但是,单纯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完成职业体验课程的任务,没有系统开设职业体验课程,所达到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片面、零散的活动课程中体验到的职业经验是有限的,不仅无法让学生系统掌握不同职业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对不同职业的整体感知能力,仅是一种碎片化的知识获取。
三、职业体验教育的理性回归
职业体验教育作为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以及“普职融通教育”的基石,在人一生当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实践过程中却并未能受到该有的重视,导致其在中小学阶段的严重缺席。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阶段实施职业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职业启蒙意识,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的保障,也要转变传统观念,还应重视职业体验课程的建设。
1.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职业体验教育法律法规
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有关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法律法规,为学校开设职业体验教育做好“指向标”,加强职业体验课程的推进与支持力度。首先,出台有关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的专门政策法规,对中小学要开设的职业体验课程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每种职业的不同要求设置一个灵活、操作性强的课程大纲,对每个阶段所必须了解的职业及每种职业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概括性的界定,根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诉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同时,给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权利,允许地方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和需要设置一定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当地和本校特点进行“在地化”的课程开发与设置,形成当地的课程特色,满足当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既满足了当地经济建设的需求,又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其次,将发展职业体验教育、开发职业体验课程所需经费纳入到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中来,积极引导社会成员的参与,鼓励大大小小的企业投入到职业体验教育的建设中去,提高企业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倾向性,鼓励各企业为学校进行职业体验教育、开展职业体验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基地,政府可以给予企业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进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企业通过提供给学校相应的实践场所,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实践基地不足的问题,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职业体验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这些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增加他们的无形资本。再者,通过相应的政策,进行专项的财政拨款,以及开发各方的财政资金渠道,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公益资金对职业体验教育实施的支持力度,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校的财政压力,有利于顺利实施职业体验教育。
2.转变心智模式,重视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
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对于周围事物的看法。长久以来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错误思想的掣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之情仍然还弥漫在各个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人们过于重视对学生学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教育,认为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才是正统之道,在提升学业成绩之前,其他一切都可以为之牺牲。未能很好地意识到职业体验教育的作用,没有开设相应的体验课程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的特色,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学未能选出一门符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专业,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来确定自己在大学四年所要学习的专业。即便是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专业,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也发现所选专业与自己的特长不相匹配,最终产生厌学心理,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因此,要转变心智模式,让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尊重之情,认识到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从而重视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相应职业体验课程。一方面,需要转变学校管理层的心智模式。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目的性,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兴趣以及相应的技能,因此学校要重视职业体验教育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相应的职业体验课程,充分满足其成长诉求。另一方面,要转变家长的心智模式,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职业体验教育的必要性,从而能够自发配合学校进行职业体验课程的实施。家庭和学校素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家长的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现如今中小学的职业体验教育不能很好实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的不配合,家长对学校开设类似的课程不满意而不配合,更甚者有些家长还会给学校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的阻力加大。因而,如果能够转变家长的观念,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提高家庭学校之间配合的程度,有利于更好地在中小学实施职业体验教育,从而提高其教育质量。
3.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整体有序的职业体验课程体系
我国已有的职业体验课程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且大多都是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因此效果也并不突出。因此,要最大限度实现职业体验课程的效果,不仅要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也要设置专门的、系统的职业体验课程;不仅要在学校开设有关职业体验相关的课程,还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求充分实现职业体验课程的作用。
第一,充分利用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尤其是中小学的劳动课程,将职业体验的内涵融合到其中。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在劳动世界中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而这种工作经验一方面能夠让青少年儿童意识到在特定阶段需要做出有关他们未来职业的决定;另一方面积极的工作经验可以激励青少年思考并为自己的职业做准备,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准备等。第二,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在学校开设专门的、渐进的、阶梯式的体验课程,如北京市东城区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将职业启蒙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包括了陶冶、感悟和探索期,并在不同时期设定不同的体验课程的目标[18],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初期在小学阶段可以将其课程形式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类型。此时,也可以利用一些校外机构,让学生在节假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一些实地体验,以培养提升自己的兴趣。如,家长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自己的孩子去“酷贝拉欢乐城”,通过模拟不同职业的特点来感受不同的职业,培养职业兴趣。到了初中阶段,由于前期的一些积淀和经验,加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则可以规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让学生统一到企业进行实地体验,时间可以是几小时,也可以是几天,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第三,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设置专门的职业体验周和职业体验日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不同的职业。在“职业日”活动当天,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如消防员、医生、警察等,请他们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自己工作的一些大致情况,允许学生提出一定的疑问,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不同职业的相关信息,使其在潜意识中对相关的职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并加深自己的职业兴趣。
总之,虽然中小学的职业体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阻碍,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职业体验课程作为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载体,目前其作用还未得到大家的重视,职业体验课程的体系不够完善,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职业启蒙意识不够,他们未能很好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一个全面规划,从而影响到命运和前途。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每个人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与自己兴趣和能力相匹配的职业,也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凸显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价值,要做好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将职业体验教育课程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沿知,高瑜.中小学职业体验的概念理解与价值向度[J].职教论坛,2019(11):51-56.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25.
[3] 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8.
[4] 李丰.儿童的职业体验与生涯辅导[J].人民教育,2010(17):50-51.
[5] 邱开金.职业体验:职业教育的理性回归[J].职教论坛,2012(24):20-22.
[6] 李群,郝志华,张萍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J].中小学管理,2019(05):8-10.
[7] 郭扬.完善体系的关键在于提升产教融合的高度——兼谈基于“大职业教育”观整合部门资源的地方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7):59-61.
[8] 刘晓,黄卓君.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内涵、内容与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32-37.
[9] 刘涛,陈鹏.中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述评[J].职教论坛,2015(12):39-42.
[10] 李蕾,陈鹏.发达国家职业启蒙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7(21):90-96.
[11] 田静,石伟平.英国生涯教育:新动向、核心特征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83-88.
[12] 李政.个体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23):79-84.
[13] 郭荔,庄建军.“普职沟通”体系建设有效路径的實践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6):70-74.
[14] 俞启定.论普职融通实施的落脚点在普通中小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17-21.
[15] 王嘉旖,叶浩生.身体活动与学业成绩:来自具身认知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18(06):492-496.
[16]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35.
[17] 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26.
[18] 姜婷,徐昌,张志鹏.普职联动共建区域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9(03):46-48.
[作者:李晓娟(1997-),女,湖南龙山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