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儿子说:“我劝你找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
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
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得知儿子毛岸青与邵华相爱,毛泽东又一次征询张文秋的意见。他笑着对张文秋说:“从前,我们是老亲家。现在,我们是新亲家。老亲家加新亲家,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因为哥哥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关系,毛岸青成为张家的常客
1938年秋,张文秋在延安生下一个女孩,陈振亚给女儿取乳名“安安”,学名随母姓叫张少华(即邵华)。1941年陈振亚在新疆遇难。1942年,邵华随母亲和姐姐被投进监狱,坐了四年牢。在监狱里,三妹张少林出生。
“在监狱里,我们吃的是发了霉的面,面里面还掺沙子,一嚼起来直硌牙。菜是白水煮萝卜,没有一点油。”邵华回忆,新疆的冬夜,寒冷刺骨,水流成冰。母亲去过堂,姐妹三个就依偎在一起取暖。她们倚在墙上,看着铁栏杆外,不知妈妈还能不能回来。
邵华是在监狱和马背上的摇篮里长大的,在战争中一直没有机会上学。新中国刚成立,张文秋特别忙,顾不上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那时,邵华常随姐姐刘思齐和姐夫毛岸英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虽然国务缠身,工作繁忙,但很关心儿子和儿媳的学习,每次见面都询问得很详细。这引起了小邵华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一次,邵华突然对毛泽东说:“毛伯伯,我也要上学!”
毛泽东这才知道邵华还没有上学,他看着十多岁的邵华,认真地说:“孩子,你愿意学习,这很好嘛!这件事,我让秘书同志帮你办。”
几天后,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交给邵华一封介绍信,她就这样进了中央直属机关的育英小学。邵华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用功。
因为哥哥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关系,毛岸青也成为张家的常客。毛岸英赴朝作战后,毛岸青来张家更勤了。他在音乐上很有天赋,每次来张家总要弹上几支曲子,有时兴致好,还会给大家唱一曲俄文版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每次毛岸青来张家,张文秋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他。毛岸青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就让他每星期把脏衣服、被单、枕套拿来,该洗的洗,该缝的缝,周一再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拿回去。临走时,张文秋会问毛岸青缺不缺钱花。因为毛岸青回国不久,有些国外的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改掉,开支难免会大些。对张文秋,毛岸青就像对自己的亲妈妈一样,从不见外。张文秋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毛岸青在生活上舒服一些。
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传来,毛岸青一下子被击倒了。他们兄弟俩从小和妈妈杨开慧一起坐牢,一起在上海街头流浪,一起赴苏,又一起回国,因此他们的手足之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人向毛泽东建议,把毛岸青送到苏联去治病,毕竟那里的医疗条件要好些。毛泽东同意了。当时,刘思齐正在苏联留学。她去疗养院看望毛岸青时,毛岸青要求她向父亲转达他想回国的愿望。
1959年回国后,毛岸青被安排在大连治病疗养。
毛泽东笑着对张文秋说:“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在大连疗养的毛岸青,常常给邵华写信。渐渐地,字里行间多了一些温情。
消息传到毛泽东耳朵里,毛泽东关切地给毛岸青写信说:“听说你同邵华通了不少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同她谈一谈。”
很多年后,当一名记者问邵华她跟毛岸青的婚姻和感情是否也有毛泽东的影响?邵华回答:“可以说是这样,不知道主席从哪儿得到的消息,知道我们经常通信,他鼓励我们,加强彼此的了解。”
邵华中学毕业后又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于是,毛泽东又多了一位“论友”。
一次,邵华和毛泽东侃侃谈起小说《简爱》,她对书中的主人公大加赞赏,毛泽东没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微笑着听着,没有发表什么见解。几天后,邵华发现毛泽东的案头翻扣着一本《简爱》,已经差不多看完了。邵華为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抽空读书的速度而惊讶,又为他的认真态度深深感动。她告诉毛泽东,这几天,自己又想了一下,觉得原来的看法不太正确,对《简爱》又有了新认识。
毛泽东就此和她谈起了恋爱观,话题不知不觉地转到了正在大连养病的毛岸青身上,毛泽东说:“我那个老二,三十好几了,虽然遇到过不少姑娘,却至今没有一个中意的。我批评过他,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吗(毛岸青当时在中宣部外译局任俄文翻译)?我劝你找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毛主席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是听者有心,邵华脸红了。
1960年1月,张文秋来到大连疗养,她带着放了寒假的邵华一块儿到南山宾馆看望毛岸青。
邵华在大连只呆了十几天,就匆匆赶回北京上学了。她和毛岸青道别时,两人都有些依依不舍。从此,两人鸿雁传书更加频繁。起初,邵华还以为是自己的敏感。直到有一天,那些爱慕的字明明白白地印在暗色的信笺上,邵华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大连气候宜人,风光旖旎。毛岸青和邵华的爱情之花,也在悄悄绽放。
几个月后,邵华再次来到大连。怕耽误学业,她办理了临时转入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插班学习手续。这种学习比较宽松,她可以腾出空闲时间和毛岸青相处。
作为父亲,毛泽东为了毛岸青的终身大事又一次征询张文秋的意见。张文秋说:“只要孩子们幸福,我没意见。”毛泽东笑着说:“你同意就太好了。从前,我们是老亲家。现在,我们是新亲家。老亲家加新亲家,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1960年6月,在毛泽东和张文秋的支持下,37岁的毛岸青与邵华在大连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毛岸青和邵华结婚后在旅大生活了一年多时间。他们的新居被安排在南山宾馆一个套间里,房间里有一个小仓库,被改作洗相的暗室。酷爱摄影的邵华,经常拉着毛岸青到海边和各个公园照相。
毛岸青好静。他性格内向,不喜欢户外运动。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尤其喜欢读俄文,说俄语,床头、手头总离不开俄文书籍,并时常翻译一些俄文资料刊发。毛岸青在苏联整整学习11年,回国后不仅保留了苏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连语言习惯也难改过来,有时候说普通话找不到合适的汉语词汇,就用俄语表达。久而久之,邵华也受到了熏陶,夫妻俩时不时地用俄语讲上几句。邵华习惯叫毛岸青的俄语名字——郭良。
邵华虽然比毛岸青小15岁,但在生活上却总像一位大姐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体贴他。为了增加毛岸青的运动量,邵华经常陪毛岸青打克朗棋,这是毛岸青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那时,每逢外事活动或周末,市委、市政府都有舞会。邵华也总是非常高兴地带着丈夫一同参加。毛岸青不好动,邵华每次都要他陪自己慢慢转上几圈,但不管玩得多么开心,只要毛岸青累了,邵华就会立即陪他回家休息。
邵华后来在回忆毛岸青时,曾说:“散步的时候他总是挽着我,因为在苏联长大的人很习惯挽着,很习惯一件大衣两个人披着,很浪漫,我当时还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在街上走觉得有点太醒目。胳膊挽着胳膊,我觉得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他常常说怕什么,我们是夫妻,没关系。”邵华觉得自己与毛岸青既有爱情,又有互相的同情心,有着互相支持、鼓励的心情。
毛泽东劝邵华多读《上邪》,告诉她做人处事的道理
一直到1962年,毛岸青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他和邵华才回到北京生活。邵华与毛岸青结婚后,她中断了在北大的学习。回到北京后,她提出要复学,并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然而复学后,由于缺课太多,邵华一时跟不上,学习十分吃力,情绪低落。这种情绪难免会带到家庭生活中,加上15岁年龄的差距,她和毛岸青的婚后生活自然会有一些摩擦或是不如意的地方。而且毛岸青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经受任何刺激,因此,邵华的压力也挺大。作为父亲,毛泽东理解邵华,因为他十分了解毛岸青的精神和身体状况以及独立生活能力,他对毛岸青和邵华的家庭生活是比较担心的。在获知毛岸青和邵华有矛盾冲突后,他曾给邵华写信:
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父亲
六月三日上午七时
这封信言简意赅,意义深刻,渗透着博大深沉的父爱。毛泽东理解邵华,但他更希望邵华能在生活中独当一面,“加一点男儿气”,勇敢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这对忧虑前途、情绪低落的邵华来说是多么及时的精神上的鼓励。当毛泽东得知儿子儿媳的关系出现不愉快的时候,他没有讲任何道理,也没做任何说教,只是同学文学专业且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平时又与自己谈诗论文的儿媳讲了一句话:“《上邪》一篇,要多读。”短短七个字,意味却很深长。
《上邪》是汉朝民歌《饶歌》第十六曲。“邪”即“耶”。全词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该词通过一个女子呼天为誓,连用五种违反自然的现象,强烈地表达了一種生死不渝的爱情观。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他晚年的手书古诗词里,就能看到他写的这首词。他要邵华读这首词,是要告诉儿媳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鼓励并希望她坚强一些,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像古代女子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那样去追求事业,要她既要以事业为重,又要坚信美好的爱情。这可以成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家庭中的纠葛和烦恼的武器。
邵华读懂了毛泽东“余不尽”中的意思,同时也理解了毛泽东这封家书的用心和意义,从此以后她更加坚强,也变得更开朗、豁达了,当然对毛岸青也更体贴、更关心了,她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企予望之”,始终按毛泽东的教导去做,与毛岸青患难与共,最终赢得了美满的爱情和人生。
1970年,毛岸青和邵华有了一个儿子,毛泽东亲自为孙子取名为新宇。毛岸青和邵华的晚年生活一直相亲相爱,居住在北京市郊,过着平静的生活。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因病去世,享年84岁。2008年6月24日,邵华也因病去世,享年70岁。
(责编/黄梦怡 责校/闻立 来源/《毛岸青与邵华婚恋故事》,刘永路/文,《世纪桥》2008年第10期;《邵华与毛岸青闹矛盾 毛泽东写信劝慰儿媳》,丁晓平/文,《北京晚报》2008年7月6日;《毛泽东“双重亲家”张文秋:刘思齐与邵华的母亲》,罗永常、周训典/文,《党史文苑》2010年第5期;《毛岸青与邵华喜结良缘的故事》,唐小雨、华丽/文,《党史天地》2007年第10期;《邵华:毛泽东的好儿媳 共和国的女将军》,徐春柳/文,《新京报》2008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