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创新研究

2021-04-26 05:30万良杰万铭师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农村发展

万良杰,万铭师

(1.盐城师范学院 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2.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1]。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兴旺,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激活集体经济运行的“人、财、地”等资源要素,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模式和管理方式,在确保粮食稳产保供的基本功能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脱贫致富目标。从实践看,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凡村集体经济发达,有充裕的物质基础保障,村容村貌建设及相关精神文明工作也会得到更好的开展与推进。因此,建立村集体经济良性运行的组织体系,有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国内众多学者围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态、组织内部管理主体构成等多角度探讨组织运行体系,并取得颇丰成果。

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态看,中国农村经济组织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的组织体制改革,涌现出种田、养殖、加工大户,以及兴起承包荒山、水面、林场等专业户,在此基础上,又发育出小而专的农户经营组织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经济联合体[2],这为后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卢萍认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可能和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农民合作社[3]。马彦丽和李勇认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组织运行形式[4]。在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村党支部+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行业组织+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有力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并得到学界和社会实践工作者的认可。目前,农村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种形态,既有家庭农场,也有个人之间、单位之间等相互联合组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179万个,其中,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91万个;农业经营户20743万个,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有398万个[5]。

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主体构成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需要发挥党组织及各类专业人员作用。陈天祖认为,村党支部是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心骨、领航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6]。郑有贵认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撬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7]。曹生龙和朱远来以青海牧区为研究对象,认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有助于促进牧区乡村社会发展[8]。王俊程和胡红霞认为,“内培外引”战略,能把农村本土人才、群众基础好的精英、大学生村官和上级援建干部等有识之士广泛吸引到基层组织,转变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9]。桂华认为,村干部选拔要发挥“中农治村”作用,“新乡贤”话语需要保持一定限度[10]。陈美球和胡春晓认为,发展集体经济组织,能破解精英谋利、小农利益被排挤等问题[11]。周慧颖等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从精英“主导”下的治理走向合意治理变革[12]。朱兴涛认为,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合作社,资源获取类型和方式也显著不同[13]。

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众多学者从党支部在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组织力与地位、村干部来源和配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态与作用等方面提出许多观点和建议,为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多视角认知。本课题组在对江苏、广西部分农村调查过程中,发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可是在专业合作社及其他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中,存在社员参与度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等问题;在处理相关调研数据的过程中,还发现贫困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越流转,贫困脆弱性越显著,说明农村产业发展基地缺乏集约化管理模式,组织带动能力与管理存在粗放现象。在相关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中,涉及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的内部组织结构的研究不多,也许大家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及乡村其他实体经济组织规模小,不必考虑组织机构设置与选择;此外,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对党组织与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议事理事等形成治理体系中部门之间层次关系的研究较少。当今,组织形态呈现出由集权→分权→动态组织的转变趋势,即从U型组织结构(unitary structure)如直线职能制、H型组织结构(holding company)如横向一体化,到M型组织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如事业部制,再到E型组织结构(ecological structure)如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后到动态网络型结构的转变,这关系到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部门设置与规范、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及使用等一系列变化与创新,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农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为主体的村集体经济将充分激发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优势,内靠技术与管理,外联市场与资源支持,促进多种经济实体有效转型发展。鉴于此,本文根据组织发展规律,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粗放式管理问题,从组织内部结构与管理入手,探寻现阶段的农村集体经济亟须解决的领导危机、管理执行力不到位、非经济目标设置等问题,搭建产业振兴要求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与相关人员的组成体系;关注农村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效能,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议事理事等部门之间服务与监督的治理结构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结构变化规律

任何组织初期发展都得益于当时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但后期的持续良性发展则体现在管理水平的高低,经济主体管理者能否有效处理好各要素之间配置以及组织之间交易、资源和利益分配关系。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农民合作社等,因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发展迅速,也衍生出多种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尽管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但能有效地带动农村的自然、文化等各类资源融入社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有效利用当地技术、政策、人员、市场等外部环境支持条件优势,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也得到广大农民支持与参与。

(一)组织发展过程的结构演化规律

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框架,它表明组织内各部分(组织角色)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或体系。其内涵涉及管理活动的权力运用、人力资本开发与利用,以及环境中技术、市场、政策等内外因素的变化[14]。有序的组织结构可以形成要素间的配合或协同关系,降低内耗,实现整体可能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放大效应。

然而,组织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非正式到正式、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由数个稳定发展时期与变革时期交替发展组成[15],经由循环往复,不断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而成长。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格雷纳教授(Larry E. 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与变革》中第一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他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1983年,美国的奎因(Robert E.Quinn)和卡梅隆(Kim Cameron)把组织的生命周期简划为四个阶段[16];我国学者陈佳贵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17];等等。尽管组织生命周期有多种表现形态,但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相匹配,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与变革是为了有利于决策和任务的有效执行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不同的组织结构将带来不同的绩效,内外环境变化以及战略的转变引发组织结构的调整或变革,需要做出组织结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形式

作为从事乡村经济活动的集体经济组织,其发展过程除符合一般组织成长规律——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外,因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生产的产品等具有一定特殊性,各个阶段的内部组织规范程度、权力运用、领导风格等管理特征也是不同,需要构建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

1. 组织的诞生期。具有共同目标追求的人群,依照相关法律要求设置,诞生了一个组织,此时的组织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首选是建立直线制组织结构。其特征是组织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上级负责一切管理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因此,直线制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信息沟通便利,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目标比较一致,组织发展速度很快。但高度集权,容易形成家长式工作领导方式;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受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组织内奖励方式更多的是凭个人印象和情感。例如,我国农村以农产品为特色所组建的茶叶、养蜂等各类专业合作社,多属于此阶段。组织运行中,管理者就是创办者、所有者,具有乡村精英特征,偏向于专业化工作,生产或销售是其主要工作内容,简单化管理以及经济利益刺激,带来了组织快速发展,但容易出现利益纠纷。当组织业务比较复杂、规模变大后,管理者受限于知识和技能,在承担管理职能并亲自处理各种业务时难以胜任,需要建立其他形式的组织结构。

2. 组织的成长期。随着产品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产品品种和类型有所增多,组织规模扩大及人员增加,绝大多数组织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垂直系统,由上级领导部门和人员,按统一指挥原则对下级行使规定的指挥权,并承担工作责任;另一部分是水平系统,由职能部门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对下级相关部门开展咨询与服务、业务指导等工作。可以说,直线—职能制结构遵循了管理的统一指挥与专业化原则,有效地保证了组织正常运行。例如,东部较为发达的盐城市盐都区杨侍村,在乡镇经济发展辐射下,该村以草莓为载体,带动育苗、种植、销售、储备、运输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通过服务产业链相关环节,壮大村集体经济,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并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其成功原因之一,就是该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对外与社会团队、科研单位联络,对内合理组织资源用规范管理制度处理日常工作,再配以良好的乡村治理环境,使村集体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中,下级部门执行工作需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传统人际关系的日常交往方式逐步为正规化的汇报、文字材料等所取代,同时各个职能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容易出现部门主义,造成部门之间协作和配合性较差、办事效率低。为此,需要增设各种综合委员会,以会议制度形式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

3. 组织的成熟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旦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得到社会认可,社会资源将大幅度提高,组织内部具有严格规范行为或标准,组织文化逐步形成,但过于强烈的传统文化会成为组织的桎梏。成熟期的组织以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为主,即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或按项目分成若干个事业部,各事业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总部对事业部负责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利润完成等指标进行控制与考核。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广东的东莞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处于成熟阶段的村集体经济比较常见。例如,江苏江阴华西村有着“天下第一村”的称号,当地市场经济组织与治理体系完善,加之拥有技术、人才、资本、交通等优势资源,华西村的农村集体经济发达,在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带领下,组建的华西集团旗下拥有多达208家公司,涉及生产加工、投资、物流、房地产等行业,配以分权、正规的考核和奖励制度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治理体系,成为当地乡镇、社区税收主要贡献单位,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较为丰富的物质保障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标杆。不过,处于成熟期的农村集体经济,在欠发达地区或者是相对发达地区,还是比较少见。

4. 组织的衰退期。当组织内关键人员不断跳槽、核心竞争力逐渐丧失、习惯统治着一切、新想法往往受到抵制、创新精神减退、思想趋于保守等现象出现,组织运行效率下降,至此,组织开始进入衰退期。当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即使处于衰退期,通过良好信息、敏捷行动、有效重组等方式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创新,激发组织成员工作活力与促进管理方式转变,也是可以避免衰退的。此时,创新组织结构是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加强对内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采用矩阵制组织结构,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即以问题导向方式成立跨职能部门结构,加强不同部门之间配合和信息交流,增加组织成员责任感、信任感、荣誉感,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热情。二是借助外界资源,组建虚拟化组织结构,即以组织目标实现为引导,利用网络技术,把相关知识、信息、人才及其他经济实体等要素组合起来,形成跨越时空的合作联盟组织结构,此时的组织成员需要有职业担当和契约化意识。

总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由非正式到正式)、管理方式(由集权到分权)等改变,会出现领导危机、自主危机、控制危机、烦琐公事危机和不可知危机[18],正确认识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阶段结构及管理活动,用创造性、指导、委派代表、协调、合作等方式来解决组织结构运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其健康成长。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结构运行存在的不足

倡导制度、利益传导、合作机制方式,把众多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的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经济利益。目前,东中西部地区的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数处于诞生期或成长期的前期阶段,运行效率偏低,除产品特性、产业链短等因素影响外,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运行不规范、集体经济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也会造成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差、农户参与程度低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规范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管理持续力;需要外部治理体系创造良好环境,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运行不规范

组织结构实质反映出组织内部运行中职权—职责的关系结构,并由多个子系统相互协作组成:处于组织核心的决策子系统;负责落实决策机构决定的指挥子系统;提供业务活动指导、参谋和助手的参谋—职能子系统;保证目标完成的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等四部分。

按照现有管理体制,农村党支部作为决策中心,负责全面工作,符合决策子系统要求。从指挥系统看,执行决策的决定、落实各项工作是村委会干部,遵循管理层次与授权原则,确保各项活动统一指挥。然而,我国农村治理工作涉及乡村脱贫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事务,还要接受上级政府领导的检查、调研、汇报、政绩考核评比等事项,这些事情既含有社会政治工作,也包括经济工作,各种工作混杂一起,组织结构中如果工作范围、职责不明确,会影响相关工作落实。例如,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职能主要由村支书或村主任直接负责,“两委”干部交叉任职,以不同名义处理内部事务和对外联络,这种工作内容本身并无对错,但领导干部人员配备不足,职责内过多事情相互牵扯以及交流沟通不够,也会影响工作任务的执行和完成。

从参谋—职能子系统看,农村外出流动人员多,干部队伍来源受限制,出于乡村管理受干部队伍素质、管理“低成本运作”考虑,未能设置必要的专业参谋或职能机构,形成了村行政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的“政经合一”治理模式,集体经济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从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看,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村与村、屯与屯之间相距比较远,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易出现缺乏群众监督,加之村集体经济产生的收入甚微,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不善、经营效益不高,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群众失去吸引力,不当的工作方式会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课题组在广西凌云县、田林县部分乡村调查村集体经济发展时发现,“村委+合作社+农户”的“政经合一”是通常模式。村委会成员承担双重职能,既要从事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又要行使行政管理职责,导致集体经营管理不能有效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行,特别是村书记、村主任身兼数职,有的甚至在专业合作社也担任一定职务,收益分配方式、比例等内容基本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决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选择的项目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为大量产品积压、销售不畅,但同时项目还在扩大规模。表面上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红红火火,实质上经济效益比较差。不过,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拥有独立经济职能,尽管也是存在村书记、村主任身兼数职的现象,但管理团队中有专人专职负责村内经济活动,保证经济活动市场化行为。

因此,在管理人员不足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数采用村委直接参与村集体经济管理,两者职能上的联系、结构上的耦合形成“政经合一”模式,这种管理队伍与管理方式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管理公共事务、公益事务为主的村委会,与负责村级经济发展的集体经济管理部门相分离“政经分开”模式[19],是今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组织管理活动不协调

组织搭建组织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以各种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明确成员各自职责与职权,规范行为与处理相互关系,有序开展各种活动,体现出组织的规范性与良好形象,这对组织后续健康发展及获得更大的社会资本也有所帮助。

在农村集体经济活动过程中,虽然有的村成立了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置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负责制的治理体系,但由于受管理人员组成与来源、年龄与知识结构等的限制,工作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管理未能有效落实,说明农村集体经济现有组织结构的不适应性以及内部管理活动的不规范性。

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综合领导能力不足。对管理者而言,以现行的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为基础所形成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设置规范性与组织运行管理非正式性的矛盾。当初,创始人在信息获取、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等方面有优势,从事经济活动比较单一。随着组织不断扩大,原有管理个性、价值观、经营理念影响力逐渐减弱,管理者处理内外各种事情会占用大量时间与精力,如果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受教育时间较少,后续接受系统性培训不多,经验式管理方式对组织发展带来制约。

一是组织发展目标设定短期化。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方向,明确的目标能有效吸引各种要素的聚集。组织诞生期的目标是生存,成长期的目标是发展,成熟期的目标是精细化管理等,目标的改变会影响发展方式。现在,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习惯于以经济观作为经营目标,造成以低成本运行为手段,出现掠夺式经营;人员不愿意付出,人才贮备不足导致技术力量不足,农产品初级生产加工占比大,产品档次较低,深加工技术和能力有限,生产质量难以保证;缺少对外交往的机会,合作意识较低,社会资本、资金筹措来源有限,特别是政府财政补贴较难争取。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中比较常见,即领导危机。课题组在广西百色市,通过走访部分从事茶叶、水果、菌类种植及养蚕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发现,年龄偏大的管理者,接受教育程度不高,多为初中水平;受经验管理影响,农产品粗加工比例偏高,生产盲目扩张,销售出现困难,导致农产品大量积压,村集体经济带动能力下降。

二是社会服务意识欠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具有乡村共同体特性的农民交流组织,除服务于组织内成员,为成员创造利润目的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还需要发挥非经济作用,即与农村社会价值高度融合,因为提升村民的利益价值、契约精神以及文化认知水平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目前,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收入来源少,有限的资金偏向于实体产业或者是产生资金增值较快的项目如房屋租赁等,可以做到资金保值增值的目的。但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情况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首要功能是为村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以集体资源为主体所建立的经济组织,更应该把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益用于为所在地社员提供更多社会福利,如村庄的治安、环卫、绿化、道路维护等公共服务支出,以及老年人慰问金、教育金、妇女费等各类补贴,以此提高农民维护集体的凝聚力。例如,广西凌云县九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带动周边14个屯407农户发展白豪茶,其收入部分用于村内公共服务,得到了村民好评,并提高了村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信心。用单纯经济意识思考从生产到最后销售服务等环节提供服务市场机会来获取收益,这种思维比较狭窄;以社会服务意识思考则会得到其他组织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也得到口碑与品牌效应。

2. 内部管理制度与执行力不到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数属于群众性自组织,组成成员较多,素质与能力有差别,建立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用统一标准、规则、制度约束成员的不当行为,最终转变为自觉行为与习惯。尽管大多数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每个人想法不同,其行为也不同,特有的民族风俗与习惯,形成了特定的人情关系、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在短时间内很难用规章制度加以调整。如果管理人员来源不足,管理执行力度不够,部门设置有岗无人,或者部门设置不足,部门权力使用存在缺乏有效制衡与监督,就会造成组织成员行为混乱。本课题组在对广西凌云茶叶产业排名前三的茶叶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尽管建立了直线制组织结构,但配置管理团队人员少,需要身兼数职,特别是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相互交叉,容易出现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财务账本记录不完整、混乱,利益分配受长官意志决定;员工内部职责分工不清晰,违规、违章处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等,组织管理活动缺乏严肃性。

因此,现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相关的组织结构,需要抓好管理制度规范建设,以制度规定组织内部有关原材料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管理、财务等工作职责。同时,规范组织管理制度,配以具有可操作性的物质、精神、工作授权等成员激励方式,才能有利于集体经济组织良性发展。不过此阶段也要防止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当文本式规章制度多,可执行程度较少;共性化多,个性化少,容易陷入文牍主义。

3. 激励农户参与动力不足。乡村经济发展主要载体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主角是农民,注重农民话语权、契约精神以及价值观认知,可以促进经济组织公平高效与民主控制协同发展[21]。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多数发展设施农业、大棚农业、田园综合体、康旅康养等项目,这是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但应该考虑到参与生产活动的农村劳动力高技能要求、吸纳人员数量等情况。现在外出务工是大多数有劳动能力农民的首选,除非有特殊情况才留在村里,余下的老弱病残者一般不能胜任工作要求,有一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则是以家庭形式自身发展。因此,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对项目选择、运行效益等缺少知情权、监督权,会影响农民参与积极性。上述现象在欠发达地区比较常见,而在发达地区比较少见。

四、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农村基层组织治理关系的构建

根据组织理论,组织内的决策子系统、指挥子系统、参谋职能子系统在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之间具有关联性。组织运行时,决策系统统筹全局工作;指挥系统一方面通向执行机构发出指令,同时又发向监督机构,执行监督工作;反馈机构通过比较效果与指令的差距,返回指挥中心;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互相独立、相互监督,从而维护组织系统正常工作。为此,国内外众多公司为了提高运转效率与效益、平衡各方利益分配,采用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即通过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的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的制衡,配以各司其职管理方式,保证了公司的顺利运行[22]。实现农村脱贫,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具备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23]。完善这些功能,应该由党组织、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代表和新乡贤来落实,体现出“一核多元、协商共治”[24]效果。因此,应借助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形式,根据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人才结构、生活居住等,倡导规范、有序的工作活动和科学管理的决策态度,搭建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外部组织保障治理体系,确保高效实现预期目标。

(一)理顺农村集体经济职能与基层组织治理关系

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级治理分属乡村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两个职责,但自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变革以来,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部分农村经济组织还难以成为独立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级专业合作社从形式和实质上都附属于党组织。村干部交叉任职,以不同名义处理各种事务是常见之事[25]。然而,为村民服务的目标高度一致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恰当的组织治理体系,确保集体经济为全体村民提供更多财富和公益性服务。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地区,乡村治理实行“政经分开”“党政分工”的工作职责,其机构应由四个部分构成:处于领导核心、拥有决策权的党支部组织;承担行政工作的村民自治村委会组织;担当经济发展职能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辅佐于提供咨询、参谋且参与村庄社会治理的新乡贤和村民议事监督组织。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独立行事,这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对于不能实行“政经分开”的乡村,其村委会应当实行职能分开、财务分开,专人管理,并接受上级政府及当地村民委员会、人大代表的监督与检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与目标的实现。

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决策层。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处于领导地位、核心地位,集中统一领导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表现出村党支部核心地位。因为农村党支部有上级党组织支持,向下延伸能把群众凝聚起来,调动群众参与性,形成上下协调,共同促进包括产业发展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因此,村党支部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一是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及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的各种战略部署与决定。二是领导、协调村委会和集体经济两个组织按照职责分工原则开展工作;调动、激励村民事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选拔年轻能人进入村集体班子,形成一支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服务的管理服务队伍。

2. 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执行层。在村党支部统一领导下,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履行不同工作职责,村党支部、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履行乡村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功能[26]。

实行“政经分开”的村委会,除落实、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分派的任务,如应对一些危及社会稳定的突发性事件、分配公共资源和改善农村民生、环保等社会活动和公益管理外,还应扮演着为村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角色,着重于协调、处理好村内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集体经济与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诉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以法人主体地位,完成集体经济资产运营管理和资产保值增值职责,体现出集体经济营利的发展功能。例如,设立生产、市场、资金、土地资源筹措等多个服务管理部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集体经济服务能力;发挥集体成员智慧,在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资本运作型、固资租赁型、乡村旅游型[27]等多种类型中选择适合于本地社会发展与需要的村集体经济项目;用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落实集体资产经营收益分配方案,处理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通过集体经济活动所带来收益,为乡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供更多物质保障。

3. 村民议事、理事等组织服务辅佐。乡村振兴主体是广大农民。尽管农村人员居住比较分散,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别是以老年人居多,但不影响广大村民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因为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效益与分配,最终与群体内每一位人员产生关联性。设置村民议事、理事等辅助群体组织,其目的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用活动把农民智慧与能力展示出来,防止出现“干部干、村民看”现象。民议事、理事等辅助群体组织应在不干涉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履职范围内,以出席会议方式,对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监督,督促管理者思想上更好为广大群众服务,行为上诚实守信为集体创造更多财富。

(二)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根据组织发展规律,乡村振兴下农村集体经济要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在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结构等方面开展创新,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从而吸引更多当地农户参与到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活动。

1. 成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体。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但分散土地在现代生产方式下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利用土地改革制度,组建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增收型的集体经济是趋势。因此,以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人、财、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制、成员股份合作制等“集体经济+其他”的混合所有制方式,形成满足不同情况的集体经济组织。例如,以土地资源组建乡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充分利用抛荒土地、搬迁后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余量,盘活零星分散低效的土地资源,用统一对外经营、入市、转包、出租、短期土地服务等方式,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承租整村整屯连片土地,提升土地投入产出效能。

2. 组建“飞地经济”资源开发集体经济实体。工商资本的逐利性创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特别是突破地域限制,建立跨区域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例如,采用以“飞地经济”资源开发模式,通过联营、联合方式在其他地区建立村集体经济场所。即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变化,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择生态环境与区域资源、生产模式,通过产业链延伸上下游关系,发展具有一定特色产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

3. 拓宽服务体系,发展增值服务。农村合作体服务对象通常为组织体内成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相关信息技术等服务。然而,缺乏品牌、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对外联系与交流、区域外销售产品等活动,不利于提高农产品与附加产品声誉。服务体系不足恰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短板,但也说明存在一定市场需求,发展增值服务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一个增长极。开展增值服务体系,一是服务方式创新,重点放在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形成“互联网+农户需求”,满足农户在时间、地域、快捷方便等方面对服务的要求。二是服务项目创新,以信息技术、市场契约意识、诚信体系为基础,开展产、供、销、运输、储藏的信息对接,联络一些发展基础较好及发展速度较快的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品牌推广部门等组织体,形成虚拟市场化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联合体,保障生产销售通畅。面向市场需求,融合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方式,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品牌优势,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调整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类型

乡村振兴需要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配置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种产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发展,迸发出多种类型经营主体和经营机制。农村集体经济要实现规模经济,需要与其他组织或组织内部之间开展多环节、高效合作。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类型与村基层组织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与治理体系架构

为保证各个经济组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高效运行,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模式[28],需要处理好如下相互关系。一是考虑到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村落空间分布、管理运行成本等情况,对不具备条件的村委会与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暂时合并,村委会代理行使权力,村集体经济组织受村党支部委员会领导,接受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监督。二是农村合作社功能单一、规模小、拥有丰富生产或销售经验,但综合管理水平较低、抵御风险能力差,村“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合作社建立相关管理制度,防止其利润分配不当引发矛盾激化行为;也可以与农业专业化网站、信息咨询公司等联系,帮助农村合作社建立通畅、高效营销渠道体系。三是在乡村政经职能分离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建议集体经济组织主要管理人员中三分之一以上不要与村委会交叉任职,但需要部门之间相互交流与协作。四是农村基层干部的配置应尽可能考虑复员退伍军人、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退休干部职工、经商务工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群体,体现出能力、素质、经验、知识等互补,形成合理的管理运营团队。

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部组织结构创新

经过脱贫攻坚战,农村的交通、农田水利、村容村貌等均得到改观,培育了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产业,沉淀了一批生产性资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者的要求条件应该有所提高,除年富力强、市场意识强、沟通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等管理能力外,还应具有超前意识,引领组织结构及运营创新,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因为思想决定行为,从而改变组织结构。

(一)公益先于营利意识的转变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群众生活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最大变化之一是要激活集体产权制度,为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奠定基础。然而,对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的农民,要关注他们的后续可持续生计问题,如易地搬迁的贫困人员,不仅要能住下来,还要有后续就业保障。因此,发展集体经济,不能仅限于营利目标,而应该发展一种符合民族习惯与文化的非营利性、以当地村民需求为导向、村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党中央提出“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解决贫困的基本要求,也是把基本生存放在首位的。部分欠发达地区生存环境天然不足,决定了集体经济组织要以满足公共服务为价值理念,把集体经济活动转向服务于村民的生存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扣除各种运行成本后,形成的利润进行二次分配,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式引导当地村民广泛参与乡村经济活动,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保障广大农民自身利益,在参与劳动中行使农村民主化权利。例如,河南省刘庄,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其组织保障和资源优势发展工副业,办起了食品厂、造纸厂、畜牧场、机械厂等实体经济,用集体经济收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道路等基础设施维修与建设、小孩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教育等支出,其福利高达40多项,村民满意度较高。其中,村民既是股东,也是职工,并且积极参与日常劳动[29]。

(二)激发专业人才理村理念

所有经济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调动人的积极性是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欠发达地区农村中有劳动能力人员,特别是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就业,导致农村各种经济主体发展艰难,引入和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立村尤为重要。

1. 建立乡村振兴信息人事平台。重点针对从当地乡村走出去,在各行各业有成绩和贡献的各类人才,秉承“不求拥有但求为用”的意识,定期或不定期以对口援助、咨询服务、投资创业等方式,加强与对方沟通与联络,为本地农村合作社的企业家提供帮助与指导。

2. 提高社员技能与素质。乡村振兴,倡导农民主体,确立农民在乡村的主体地位,以村集体、合作社为组织载体的组织运行,激励农户积极参与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劳动,而不仅仅是土地分红者。实际上,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在劳动中培养农民的技术技能与管理技能,增强农业经济活力。

(三)搭建团队式管理组织结构

以“管理就是服务”为理念,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建立团队式管理服务体系与结构,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农村市场主体提供各种服务活动,促使其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1. 团队式管理组织结构。近年来,组织竞争优势的关注开始集中于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行为,因为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可以对组织内部资源、成员技能等要素进行多方面协调,保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致性。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力资本不足,可以从乡贤、农业技术专家、职业经理人组建专业化智囊管理团队,形成两种类型团队:一是“任务团队”,由组织内部专业人员构成;二是“工作团队”,主要从事于组织内部日常性工作,服务于乡村各类经济组织活动,这是专业化组织结构与管理的变化趋势。因为乡贤、农业技术专家、职业经理人具有广泛社会关系与人力资本,以此为中心组建项目式、团队式服务体系,体现出高效、快捷的工作方式,突出小型化、专业化、协同式发展优势。

2. 在新型组织结构下,立足本地,完善相关服务工作。一是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各类管理人才提供培训机会,通过联系培训机构与职业技术院校,为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经纪人提供综合管理培训与学习机会。二是为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服务,这涉及市场信息收集与研判、技术指导、资金筹措、内部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要求。三是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与理念,适时引导组织结构的转变,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避免由于亲情、地缘关系而造成管理执行不严等问题。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