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例尖牙压低移动患者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的效果

2021-04-26 02:43邵青
中外医疗 2021年7期
关键词:矫正器尖牙矫治器

邵青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佛山市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广东佛山 528000

自无托槽隐形矫正治疗技术发展以及临床应用以来,大量常规正畸患者被治愈。 有数据显示,无托槽隐形矫正治疗技术可矫正常规正畸适应征的98%患者[1]。医生在可视化的条件下, 可以更精确地分析患者的牙齿移动方案。 目前,牙齿压低是隐形矫治打开咬合的常用方法,对于深覆合这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在矫治过程中往往需要压低前牙或者伸长后牙。 国外有学者指出, 隐形矫治器对于前牙深复合的角质具有一定的帮助[2]。 为了探讨尖牙压低移动患者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的效果, 该文对该院2017 年11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61 例需要行压低前牙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得到了该院的批准。 对该院收治的尖牙压低移动患者进行筛选,方便选择61 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随机编号,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1 例,对照组30 例。 研究组中男性21例,女性10 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16 岁,最大年龄为32 岁,平均(20.86±1.65)岁。 对照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18 岁,最大年龄为33 岁,平均(21.14±1.59)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矫治计划中需要设计前牙压低;②牙周状况良好;③无唇裂;④可见明显的牙体缺损;⑤可见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上颌尖牙等;⑥依从性良好;⑦患者与家属均对该研究内容知情。 排除标准:①腭皱劈组织形态变化者;②矫治器佩戴时间不足者;③既往精神病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固定矫治技术治疗, 矫治开始前实施牙周洁净、拔除智齿等准备工作。 使用抛光橡皮、牙膏清洁牙面,使用气水枪水冲洗牙面。 吹干牙面后放置张口器,使用酸蚀剂酸蚀牙面,酸蚀的面积需与脱槽底板面积相当,操作过程中避免化学药剂接触牙龈。 冲洗、吹干牙面后,使用调棒均匀混合固化粘结剂,使用毛刷将固化粘结剂均匀涂抹在牙面待粘合结处与酸蚀部位,混合糊剂后,使用调棒放置于托槽底板上。 分别从底板进牙龈缘处、龈方向牙合方粘结,并去除多余的粘结剂。 调整托槽、颊面管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矫治弓丝,排齐与整平扭转倾斜牙齿、牙弓合平面。 定量控制前后牙段像拔牙间隙移动距离,确定支抗类型,关闭拔牙间隙。 之后叮嘱患者佩戴固定矫治器时的注意事项,定期复查。

研究组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西门子64 排螺旋CT 机扫描患者口腔,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扫描程序0.5 mm,像素512×512。 扫描后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 并使用模型三维扫描仪建立牙列-牙周膜-下颌骨数字化模型。 分析隐形矫治器压低位移、弹性模量等参数对尖牙压低移位带来的影响。 按照获取牙颌模型、牙冠增厚、合并、获取隐形矫治器模型流程建模。 根据患者牙槽骨等数据设定参数、确定荷载与边界条件,完成模拟矫治器的佩戴并进行装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最大拉应力、 最大压应力以及三维扫描获得的牙齿的设计压低数据与实际压低数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最大主应力对比[(),MPa]

表1 两组最大主应力对比[(),MPa]

组别最大拉应力 最大压应力研究组(n=31)对照组(n=30)t 值P 值1.21±0.06 1.47±0.09 3.702<0.05 1.13±0.08 1.32±0.06 3.711<0.05

研究组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上颌尖牙等部位实际平均压低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正畸矫正治疗过程中, 患者对治疗的舒适度以及牙齿的美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引起了临床的重视。 得益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口腔正畸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得以产生。 上世纪40 年代,国外学者首次将印象教制作的矫治器应用于固定矫治后的咬合精细调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雏形[3]。 上世纪末美国一家医药公司研发了世界首个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使医生可以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矫治器的设计与制作[4]。 在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应用于口腔正畸中时, 牙齿压低是隐形矫治打开咬合的常用方法,牙齿在适宜的持续力作用下,通过压低牙齿实现正畸。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儿童以及成年人牙齿压低的效果有着一定的差异。 儿童牙根尖周围有大量海绵壮骨,在尖牙压低移动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情况较少出现。 佩戴矫治器矫正治疗后,因为这类患者嵴上纤维呈松弛状态,一般不会复发[5]。 而成年人根尖区牙槽骨密度较大, 压低时牙根吸收情况比较容易出现。

表2 两组各牙设计及实际平均压低值[(,mm]

表2 两组各牙设计及实际平均压低值[(,mm]

组别设计平均压低值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 上颌尖牙 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 下颌尖牙实际平均压低值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 上颌尖牙 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 下颌尖牙研究组(n=31)对照组(n=30)t 值P 值1.60±0.18 1.26±0.21 6.797<0.05 1.22±0.11 1.26±0.16 1.141>0.05 1.24±0.13 1.05±0.09 6.616<0.05 1.42±0.23 1.49±0.26 1.031<0.05 1.36±0.27 1.36±0.32 1.717>0.05 1.51±0.37 1.37±0.35 1.517>0.05 0.69±0.06-0.51±0.02 104.06<0.05 0.39±0.07-0.28±0.11 28.477<0.05 0.35±0.06-0.41±0.12 31.440<0.05 0.59±0.31 0.28±0.24 4.357<0.05 0.81±0.12 0.16±0.23 13.903<0.05 0.63±0.22 0.58±0.19 0.949>0.05

牙齿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比较复杂, 牙齿压低的效果也会受到多方影响。 首先根尖的吸收余力的大小会影响牙齿压低移动的效果, 此外压力持续时间也会对牙齿压低移动造成影响。 成年正畸患者已吸收的根尖,压低移动会加重根尖吸收。 而未成年患者尤其是低龄儿童牙齿发育不成熟, 压低根尖尚未完全成熟的牙齿,容易使牙根的发育偏离正常的方向。 因此,在使用矫正器实施牙齿压低移动时, 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牙周状况等因素去选择矫正器。 与固定矫正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正器无脱槽装置, 不会对患者的口腔黏膜造成刺激,不会使患者有明显的异物感。 同时,对尖牙压低移动患者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使用透明的材质不容易暴露矫正隐私,美观度较好。

尖牙位移以及牙周膜应力水平都与矫正器的厚度弹性模量呈明显的相关,有文献报道,角质器的压低位移对尖牙位移的影响最大[6]。 在正畸过程中,如果想要增加患者下颌尖牙的初始位移, 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矫正治疗的需要增加矫正器的压低位移。其次是矫正器的厚度对尖牙位移的影响。 矫正器的厚度与尖牙位移呈正相关, 即增加矫正器的厚度会使下颌尖牙的初始位移增大, 但同时也会增加牙周膜的应力,压应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牙根尖吸收[7]。 同时,一旦矫正器厚度过大,会对患者黏膜造成刺激,患者口腔异物感明显,从而影响佩戴的舒适度。 因此,临床上一般将口腔矫正器厚度控制在1.2 mm 以内。 弹性模量对尖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的影响最小, 而矫正器的材料会对矫正器弹性模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正畸过程中, 需要根据治疗的需要以及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矫正器材料。 同时为了避免因矫正器弹性模量不合理损伤牙周组织, 临床一般将矫正器的压低位移控制在0.15~0.35 mm 范围内[8]。

该项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最大拉应力 (1.21±0.06)MPa 与最大压应力(1.13±0.08)MPa 都低于对照组(1.47±0.09)、(1.32±0.06)MPa (P<0.05); 上颌中切牙(0.69±0.06)mm、上颌侧切牙(0.39±0.07)mm、上颌尖牙(0.35±0.06)mm 等部位实际平均压低值高于对照组(-0.51±0.02)、(-0.28±0.11)、(-0.41±0.12)mm (P<0.05)。这与于吉冬[9]的研究结果:隐形组最大拉应力(1.17±0.19)MPa 与最大压应力(1.15±0.32)MPa 都低于对照组(1.34±0.21)、(1.29±0.17)MPa(P<0.05),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正畸矫正过程中,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尖牙压低移动与固定矫治技术相比效果显著,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合理地调节无托槽隐形矫正器的参数保证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矫正器尖牙矫治器
尖牙内收时,未愈合拔牙区远中倾斜更多
矫正方式有很多,适合自己最重要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比较
CBCT研究阻生尖牙与正常尖牙根尖位置的差异
正畸和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观察
坐姿矫正器
坐姿矫正器
下颌尖牙异位至对侧阻生1例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成人牙周病中的应用
固定矫治器佩戴健康宣教方式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