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静
兰州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当前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1],而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与产业需求在水平、结构和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与脱节[2]。在此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以社会与产业的需求为导向,将学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有机整合和合作共享。
《程序设计基础(C++)》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作为绝大部分工科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也是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培养途径之一。尤其在各个高校全面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现状下,该课程在多个理工科专业的毕业支撑强度权重都在0.4以上。在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育人项目的支持下,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
产业合作育人对接企业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融合人工智能及流媒体等先进技术的智慧型教学云平台U+Class。针对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构建了基于智慧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完整的多维度交互式教学。
该混合教学模式能够面向具体专业、具体学生因材施教,实现特色化教学。智慧云平台进一步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进行约束、监督和介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流程如图1所示。线上课程建设包括课件等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及上传、课程作业题库的建设等。该智慧云平台的优势在于课程建设中可以共享平台上其他院校的课程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了线上课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图2 混合模式的流程
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包括实验环节的完善和课程设计实训改革。
(1)实验环节完善。使用U+智慧云平台的实验模块,完成实验报告的在线发布、学生上传及在线批阅。利用该模块的“查重”功能有效防止学生互相抄袭,以对学生的实验报告给予客观的评分。同时,基于U+智慧云平台ACM程序设计在线评判系统开展实践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灵活掌握程序设计的技巧和方法。由于ACM程序设计在线评判系统对测试用例和运行结果做了严格限制,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更加缜密、细致。
(2)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实训。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项目驱动”的实验设计。对于课程设计这一独立完整的实训过程,对智慧云平台“U+Lab”工程实践实验室进行应用,并进行该虚拟实验室的校企共建。作为一个智慧型开放实践平台,“U+Lab”能够进行有效的实训管理,对实训过程的进度、代码质量进行有效监管,代码托管及检查、编译构建等功能为实训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完备的保障。
“U+Lab”开放型实践平台已经开设了一些课程的实训项目,这些项目结合产业实际,来源于工程实际案例和亟待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并且,针对每一个实训项目,该平台还提供了实训指导书便于课程设计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结合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虚拟化的实践基地进行校企共建。
过程性评价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是对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的综合评价。课程基于“U+新工科智慧云平台”进行完备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借助云平台记录的可回溯的学生线上学习情况,例如在线学习时间、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情况给予客观的、综合的评价,从而达到构建“教、学、管一体化的互联网+课堂”的目的。
充分利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这一契机,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的支持下,基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开放平台创建了立体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进一步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进行约束、监督和介入,引导学生充分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构建的智慧课堂实现了面向具体专业、具体学生的特色化教学。实践证明,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混合教学模式把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推动更新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最终促进知识内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智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