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

2021-04-26 03:19张珊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舆情监测处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农舆论攻坚

张珊(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舆情监测处)

【总体情况】

1-2月新闻舆情总量25.9万余条,其中1月12.8万条,2月13.1万条;1-2月微博总量75.5万余条,其中1月36.9万条,2月38.6万条。总体看,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成为舆论关注双焦点,共同推动了2月下旬舆情热度明显走高。粮食安全也是新春热点话题,唐仁健部长对种子和耕地重要性的强调备受关注,各地各部门“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的多项举措引发广泛报道。春节期间的乡土观察展现了多样农村,乡村生活数字化、网络化特点鲜明,农村电商和乡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农村“人情债”“结婚难”问题凸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短板和难点受到关注,农民工“就地过年”也备受舆论关切。此外,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也成为年初的热点话题。

社交媒体中,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全面胜利成为微博、微信中共同的高热话题,单条微博的最高转发量超过100万次,单篇微信文章的转载量超过万次,致敬扶贫楷模、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成为网民核心表达。此外,山东花式“大馒头”,浙江、福建等地的气派农宅在新浪微博中引发热烈围观,出现多个阅读量过亿次的微话题;中央一号文件在微信中引发了多角度的解读。

【舆情走势】

1-2月“三农”新闻舆情走势图

1-2月“三农”微博舆情走势图

【话题分类】

1-2月新闻热点话题

1-2月网民热点话题

【热点排行】

【本月聚焦】

>>>中央一号文件送来“政策大礼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能强劲 <<<

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当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进行解读,次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监测,截至2月24日11时,相关舆情总量20.3万篇(条)。新浪微博设置的“2021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里的时间表”等32个微话题,合计阅读量达12.56亿次。快手视频号“中国三农发布”发布6条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5300万次,点赞量106万次。舆论指出,我们正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三农”发展面临的历史环境特殊而复杂,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时机关键、意义重大,特殊时刻、关系大局!

从内容看,中央一号文件亮点突出,“两个关键点”“三个变化”“7个核心”“十大要点”等“划重点”式解读大量出现,热点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乡村振兴”成为舆论高频词。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并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放在首要位置,引发高度关注。有舆论说,“乡村振兴”在一号文件中出现了37次,为近三年来之最,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一号文件传递出强烈信号,“三农”工作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乡村振兴务必抓紧抓实。

2.“打好种业翻身仗”登上微博热搜榜。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单独成段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使得种子问题成为当前农业中最热的关键词之一。新浪微话题“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打赢种业翻身仗”登上热搜榜,阅读量达到2亿次。媒体和网民对种业安全形成高度共识,纷纷从种质资源创新、产学研融合、知识产权保护等角度展开建言,呼吁“打赢翻身仗,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

3.“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引发共鸣。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进行系统部署,其中强调的“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不刮风搞运动”等引发共鸣。舆论称,“为农民而建”确立了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不刮风搞运动”是对工作方式和作风的底线要求,要讲科学、循规律、重民意。此外,中央一号文件对乡风建设的相关部署也被关注,其中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的治理备受肯定。舆论称,我国“三农”工作重心正从解决绝对贫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精神贫困”是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强化观念更新,也要敢于动真格,狠刹歪风邪气,改变沉疴顽疾。

4.“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受到期待。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农村耕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相关的改革新动向,成为热点议题。有舆论说,从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将更加牢固,宅基地和农房的权属问题将更加清晰,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可盘活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问题上多次用到“探索”、“稳慎”等词语,突出对稳定和发展的强调,这意味着在未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政策和试点工作陆续出台,农业农村发展的“硬基础”与“软环境”还将迎来一系列利好。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凝聚力量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成为奋斗新起点 <<<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监测,截至2月26日18时,相关舆情总量36.1万篇(条)。新浪微博设置的“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等36个微话题,合计阅读量达51.6亿次。舆论对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予以高度评价,称大会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激励人民在新时代共建美好生活,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并首次提出了“脱贫攻坚精神”“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等重要论断,引发各界热烈反响。媒体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初心宗旨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有力诠释,不仅激励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更激励着世界上每一处为消除贫困而上下求索的人们,去寻找属于自己民族、国家的减贫之路。大会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引发强烈认同。舆论纷纷向“中国扶贫人”致敬,称“你们的名字将在时代丰碑上历久弥新”。同时,国家乡村振兴局也于25日挂牌,正式“接棒”脱贫攻坚。有舆论说,从农业部改革为农业农村部,到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机构改革方面显示出我国已从解决农业问题转向综合考虑农业农村拓展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的发展意识逐步增强,农村不仅仅是经济产业,也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空间。

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集中关注了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脱贫户的第一个春节,并介绍了羊肚菌和高山蔬菜轮种、车厘子产业化种植等产业扶贫实践。媒体称,产业兴旺稳脱贫、科技种粮底气足、宜居乡村面貌新,脱贫后的首个春节喜气浓。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也在社交媒体中引发积极反响,相关微话题的阅读量共计3.3亿次。舆论称,这些影视作品把有血有肉的“中国奇迹”写进了人心,中国的脱贫攻坚就是几代人凭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精神,走到山长水阔。

【热点分析】

>>>粮食安全成为新春热点话题 各地多措并举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 <<<

新春伊始,粮食安全成为热点话题。1月3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就2021年“三农”工作热点话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重点介绍了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举措,其中强调的“务必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等,引发积极关注。新华社客户端发出的相关报道,阅读量达151万次。1月4日,唐仁健部长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强调“今年将重点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再次成为各媒体平台的传播热点。同时,《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纷纷在头版发文,“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成为核心表达。有媒体称,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粮食”“种子”“耕地”将是“三农”关键词。

2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做好春耕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各地也针对农资供应、田间管理、防灾减灾等制定针对性措施。舆论对此积极关注,称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提供政策保障,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同时,“科技春耕”引发集中报道,“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条龙托管”“微信群里农技培训”等机械化、智能化图景频现互联网,成为春耕生产新趋向。小麦苗情受到关注,“河南小麦苗情现五年来最好”“安徽省小麦苗情整体好于常年”“山东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等消息接连出现。媒体指出,农资充足保春耕、科技种地更轻松,广袤大地上的农业生产充满活力。

>>> 春节乡土观察展现多样化农村 <<<

春节前后,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中的“新春走基层”“返乡见闻”等成为热门题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双重背景下,反映农业农村“变”与“不变”的乡土观察类报道和文章广受关注,热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乡村生活数字化、网络化特点鲜明,“年货反向狂奔”成为新趋势。春节前夕,在疫情防控和倡议“就地过年”背景下,年货流动出现了“从低线城市和乡村向一二线城市加速流动”的新趋势,被舆论称为“年货反向狂奔”。央视网称,从腊八到小年,菜鸟物流在全国上千个县的近3万家乡村配送站点寄往“北上广深杭”的年货包裹,数量同比增长超20%。社交媒体中,“晒爸妈寄来的土特产”大赛引发热烈围观,新浪微话题“听说我过年不回家爸妈寄来的年货”阅读量达到2亿次。舆论称,“反向狂奔”画出了一幅数字时代亲情和团圆的地图。同时,各地乡村线上办村晚、团购群里买年货、微信发红包、视频拜年等生活和娱乐方式被集中呈现。有舆论称,移动互联网对农村的渗透前所未有,移动支付加速流行,微信视频成为重要通讯方式,短视频平台对农村用户的影响超乎想象。

2.农村电商和乡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淘宝式拜年”成为新年俗。“就地过年”让网上买年货、快递送祝福成为解乡愁、表心意的新年俗,被舆论称为“淘宝式拜年”。农村电商也因此迎来了农副产品、文化产品的销售高峰。据《经济参考报》等媒体报道,瓜子、花生成为淘宝“年货节”首日最畅销的年货,潮汕牛肉丸、陕西裤带面、内蒙古牛羊肉等成为年轻人购物车里的那一抹乡愁,山东高密东李村生产的“福”字和对联日均销量同比增长超40%,甘肃兰州袁家湾村的“农货盲盒”在社交媒体刷屏。同时,“网购年货寄回家”也让发往三四线和农村地区的订单明显增加,定制化、智能化商品广受欢迎。《经济日报》等媒体称,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干衣机成为孝敬长辈“新三大件”,一些贯通城市乡村、涵盖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和服务新业态,更好地满足了春节假期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有助于激发更多的消费潜力。

3.“就地过年”催热城市周边乡村游。在“就地过年”背景下,今年春节“本地人游本地”特征明显,城市周边的乡村游受到青睐,一家人租住民宿小院过年成为新趋势。对此,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媒体纷纷报道当地的赏花游、采摘游,民俗游等,“乡村民宿一房难求”“农家乐排队”等情况不时出现。同时,各地乡村游的揽客“大招”也受到关注,辽宁沈阳稻梦小镇推出“贼过瘾”戏雪套票,北京古北水镇打出“冰雪嘉年华+长城观景+民俗文化”组合拳,浙江温州特色民宿推出包饺子、剪窗花、写春联等过年套餐。舆论认为,“就地过年”是一次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好时机,要加快提升服务品质,抓住“后疫情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黄金期”。此外,“云南翁丁村老寨发生火灾”“湖南邵阳一乡村游乐场‘飞椅’突发故障致16人受伤”等消息,引发舆论对乡村游消防和安全隐患的关注。

4.农村“人情债”“结婚难”等问题受到关注。2月,新华社连发两篇报道,关注部分农村地区人情支出负担重、结婚成本高等问题。报道称,积攒了近一年的各种宴席成为春节期间农村生活的主旋律,难以停下的人情往来已成部分农村家庭沉重负担;房、车、彩礼等新“三大件”成为一些农村适婚青年背不动的“三大山”,甚至成为部分农村家庭负债、致贫的主要原因。上述报道在社交媒体中引发热议,相关微话题阅读量共计5.6亿次。有网民呼吁狠刹酒席成风、人情攀比等不良习气。此外,黑龙江、山东、湖南、河南等省个别农村地区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养殖矛盾、债务纠纷、情感纠纷等成为诱发因素。有网民从农村基层治理角度发表评论,建议畅通基层诉求渠道,及时疏导化解矛盾。

>>>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重中之重”各方携手保障农民工“就地过年”<<<

年初,河北、黑龙江等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病例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以及城乡接合部,呈现出集中度高、关联性强、隐匿性强、传播较快等特点,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新华社指出,本轮疫情与农村居民较多聚集、防护意识淡薄和基层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等密切相关,暴露了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必须迅速补齐短板,筑牢基层安全防线。各地各部门对农村疫情的防控部署受到关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成为重中之重”成为舆论传播焦点。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并召开视频调度会,统筹部署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等工作,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今年春节,很多人选择开启“就地过年”模式,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在这之中,数量最大的农民工群体能否“就地过好年”备受关注。中国新闻网援引人社部数据称,有8700多万外出农民工在就业地过年,比上年增加近4000万人。人民网援引相关调查数据称,77.61%的农民工选择留企或留城就地过年。新浪微话题“超七成农民工就地过年”登上热搜榜,阅读量达到2.3亿次。央视网指出,外出农民工“就地过年”不只是阻断疫情流动性扩散的有力措施,更是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的新尝试。人社部发布四项举措回应诉求,各地也纷纷推出留岗红包、过年礼包、景区门票免费、带薪探亲假等奖励措施,引发媒体汇总报道。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还跟进关注了广东、天津、山东等地企业节后复工情况,称不少企业开工节奏比往年加快,“就地过年复工早,稳岗留工有诚意,企业牛年开工底气足”。

猜你喜欢
三农舆论攻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