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中国的文学建构》作者:彭维锋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ISBN:9787511287748
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三大要素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随着这一问题被社会大众广泛关注与讨论,探索“三农”问题已然成为了文学作品创作的热门题材。近几年《萌芽》、《山花》、《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相继推出了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大多对农民人物形象、农村生活状况、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农村地区文明建设情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生动详细的描写,多方面展示出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本文将结合《“三农”中国的文学建构》一书,深入了解围绕“三农”问题的文学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展开有关“三农”文学本质特点与发展方向的分析研究。
彭维锋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出版发行的《“三农”中国的文学建构》,是一部系统研究“三农”问题的文学专业著作。该书首先在绪论部分对“三农”题材文学的基本概念、主要语境、研究对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为进一步阐述“三农”题材文学做好铺垫,然后在全面介绍“三农”题材文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三农”题材文学中的农村镜像、农业问题以及农民形象等内容,最后针对“三农”题材文学的思想艺术突破、现实困境和发展方向展开深入分析。总体来看,该书有关“三农”题材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指向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对目前的中国文学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既有助于丰富其研究手段和提升学术价值,还有效完善了“三农”题材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三农”文学本质特点。(一)文章主题突出“三农”。“三农”文学叙事主要聚焦于当代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现实情况,通过详细阐述农村经济文化、政治政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特点,生动地描绘出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情况,侧面体现了现代农村居民在当前环境下的心理精神状态以及对现代化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二)问题意识和实践指向突出。“三农”文学叙事的创作目的不仅在于描绘出真实的“三农”景象,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叙述的方式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需要合理运用文字艺术表现农民群众在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基于艺术化的方式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第三,思想理念与价值立场坚定。“三农”文学叙事作品中往往体现作者自身的人本主义情怀和思想价值理念,他们以理性、反思、审视的精神态度揭露当下农村环境中的负面事件、批判不良现象,再运用生动乐观的文学表述手法去歌颂农村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正面事例,同时表现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巨大忧虑以及对现代化农村发展建设的美好期盼。
“三农”文学发展情况。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农业产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近几年层出不穷的“三农”文学作品将大众目光从城市拉入农村,让更多人对农村现实生活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然而,放眼我国“三农”文学的整体发展历程,当下的文学作品相较“前辈”而言,在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方面都稍显不足:在创作思想方面,随着目前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作者对“三农”问题缺少深刻的认识及体会,对农村发展现实的复杂性了解不够透彻,以致于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欠缺坚定、明确的创作信念和价值立场。在创作内涵方面,现代文学作者受生活经验和文笔水平的限制,在进行“三农”文学创作时过多地停留在对生活现象的描摹和表层的思想道德诉求上,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整个作品不仅缺少复杂的思想内涵,在艺术审美方面也略显粗糙。
“三农”文学发展建议。首先,创作者应该具备坚定的创作价值立场,秉持着解决“三农”问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思想精神理念融入于现代农村发展建设之中,同时利用艺术化的文笔去探索“三农”问题,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农民情感精神和农村社会精神真实地呈现出来。其次,创作者必须基于理性、客观的目光分析“三农”问题的深层内涵与潜在变化,并且根据历史发展的轨迹和逻辑规律,探索“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和解决途径。最后,创作者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文字叙述来提高“三农”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通过个人经验累积和创作水平提升,更好地实现艺术性、哲学性和文学性的融合,从而创作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三农”文学作品。
《“三农”中国的文学建构》一书内容详实、层次分明,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整体性和问题性,既可以作为文学创作人才培训的应用教材,也可供广大文学作品创作研究者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