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个体书写历史的新影像

2021-04-26 10:10曾戈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纪实社交摄影

曾戈

一、“自拍”人群的文化符号

2017 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以“你的自拍杆”为展览主题,摄影节中更是有征集艺术家以自拍为主题的群展,“自拍”一词成了互联网上关于摄影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当今一股自拍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年轻人的网络世界,当我们无论打开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时,四处飞散着各种自拍的图片、视频,因自拍而生的各种自拍App 也成为各大应用市场的下载热门,如何自拍似乎成为新生代张扬个性、追求另类的标签。时间进入到2020 年,世界已经进入到了5G时代,普通人手中把相机变成了各种品牌手机,公共场所、景区到处可见举过头顶的“自拍杆”,形成了一道当代景观特色的风景线[1]。

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接触摄影艺术的门槛早已大大降低,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拍照。背后的共同点正是人类爱美的天性和个体意识的增强,加上4G 乃至现在5G 网络的高速发展,各类社交平台追求自我开放、追求个体尊重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自拍的流行得益于网络的平民化和参与性增强,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的观点,是每个人追求个体价值、意识的实现。

随着以苹果、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智能手机、iPad 平板电脑等具有高像素、多摄像头、移动互联等特征的新一代拍摄工具的诞生,使得手机在日常使用的同时兼具拍摄的新功能,高速处理器极大地加速了图片的生产与处理,庞大的大众消费市场衍生出社交媒体、图像后期处理、社交分享平台等各种App 应用和电脑软件。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换摄影关注的主题和对象,从关注外界更多地变为关注自身,进一步延展摄影的边界。而新的角度与观看方式由此诞生,一种更加个人化的视角,它使得“我”可以随时介入这个世界,这便是“自拍”。自拍群体的识别标志之一就是“造像”,喜欢用手机前置摄像头完成自拍。在自拍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变化出不同的造型,喜欢摆起剪刀手45°角度自拍、扮起面无表情的“冷酷”路线,或对着镜子全身自拍等,这都是在社交平台上自拍群体经常使用的经典Pose。

二、个体意识在影像上的强烈体现

自拍主要是指利用数码设备为完成自我形象展示而拍摄的照片,设备也从起初几百万像素的卡片机到如今上千万像素的智能手机、高端的单反相机、网络摄像头等。虽然自拍文化流行起来,但另一方面针对这类图片的偏见和声讨也与日俱增。偏见一开始针对自拍图像的创作主体“非主流”群体,后来转移到后期失真的自拍照片,如过渡修饰人脸、浓重后期滤镜等现象。在一些人看来,认为其违反了照片最重要的本质——真实性,认为它是在对纪实摄影本质的解构甚至破坏。造成这样偏见的原因,更多是大众对图像的认知暂时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

以历史的横截面来说,自拍图像完全纪实地记载了这个时期的图像特征,并非完全是非纪实摄影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满足物质条件以后就会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以及享受尊重,摄影者采用的几乎都是相同的语言方式,即从个体的身心体验角度入手,追寻极为个人化和内在化的感知方式,更多地从生存环境对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伤害、纠缠、刺激、感染等身心体验过程中,以较为象征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声音,他们较多地关注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感触和自我满足,具有类似于自言自语的私密化倾向。

自拍就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它的表现形式很简单也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只要有一部具备拍摄功能的手机就能实现,因此这是一种很平民的影像表现方式。我们强调自拍群体所产生的摄影时,应自觉地意识到他们自身的生存状态,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进而以这种自觉的姿态进入到社会整个文化进程中去,自己来书写个体的影像历史。这种努力在摄影者手里,基本上采取了一种从强调个体自身经验、想象和欲望出发,甚至直接采用自身肢体语言,在摄影创作中创造了一种极端强调个人化的生存感和独特品质的语言方式,并以此种姿势重新对“我是谁”的身份进行确认和定义。

三、新媒体造就“自拍”新图像

与“自拍”图像特征紧密相关的关键词是网络,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改变着大众之间沟通的形式,也促使其产生新的表达形式,从早期通过QQ 空间、博客、Facebook 这类个性化的个人空间,到如今盛行的微博、微信、Instagram、“抖音+”等社交软件,它们的功能和价值直接刺激着人们尝试更个性化的表达形式。特别是手机摄影这一风格流派的出现,可令拥有照相手机的用户随时随地拍摄,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发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去,这不但使大众主流有了影像话语权,同时更使每个人也有了自我“造像”的话语权。

自拍图像的基本价值主要是审美兼实用,大多数人用照相手机所拍的照片是“实用的”,他们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有意思”的瞬间,或仅仅通过手机显示屏与他人分享,或留作日后帮助重现美好的回忆。传统摄影师要展示自己的图像要通过摄影展览、书籍印刷、平面媒介刊发等形式,这种单向的传播和网络传播相比,受众范围和传播效果都稍逊一筹。而现今WIFI 信号和相机无线传输功能则让每个人随时上传最新的自拍照片与其他人分享,迅速造成影响并成为一种文化形态。他们用自己的新图像表达了他们的一种态度,在欣赏与传统摄影格格不入的新图像时得到了审美愉悦,这无疑使这一图像符号成为网络传播的大众亚文化。

到目前,照片的本质已经很难作为直接、即时、客观、真实的同义词了。后现代拒绝摄影纪实的客观性,提倡完全以个人感受为中心的“私密纪实摄影”,从而否定纪实摄影作为公共传播媒介的实用功能。自拍解构了摄影的纯粹性,令摄影与其他视觉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摄影从本来从现实生活中摄取照片的“照相”演变成为创造自己心目中的影像的“造像”。[2]

四、自己书写历史的“自拍”纪实

一般来说,纪实摄影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或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所进行的记录性拍摄。其价值就在于以客观的影像记录下社会发展的当时状态,使之成为具有文献价值的图像史料。同时渗入作者对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注,并借此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有所影响,因此,纪实摄影的主旨是客观的纪实与主观的关注相结合的专题摄影。

那么,自拍是不是就完全不属于纪实摄影呢?我认为是否定的。自拍按照分类可分成生活记录式和艺术表现式,生活记录式指拍摄的行为都是在自己正常的生活中,简单的头像自拍,或者对着镜子的自拍,目的都是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形象和状态。艺术表现式指强调照片形式感和艺术感,最终达到服务于展现自我形象的目的。从拍摄手法来看,表现出对各类数字摄像和图像处理设备功能的充分利用,文字和Logo 的配合也是这类图像的创作手法之一。从创作目的上看,在拍摄时或许仅仅是为了体验拍摄工具、记录生活、情感的目的,而向他人展示自己形象、个性或表达情感的目的或许在拍摄也有可能是在后期处理时产生的。

所有这些,从纪实摄影概念的延伸来说,本人认为它也是属于纪实范畴的。纪实摄影名为“documentary photography”,其基本含义也来源与此——它应当是一种记录客观事物的摄影类型,从而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作为一种认识、记录工具的摄影,只是帮助我们用一种特有的方式认识和记录客观事物。但纯然自在的客观真实,是无法用任何一种媒介来完全记录和再现的。因为摄影的选择对象、角度和定格等,都取决于拍摄者的观念。所以,再客观的摄影其实也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自拍照片的部分后期加工并非违背“事物应然性规律”或者为了做假证而刻意伪造的,更多的将创作重心由记录、见证客观现实,转移到了传达创作者对于特定问题领域的个人观念上去,表现为独立于报道摄影之外且与纪实摄影交叉的新艺术样式。对于拍摄者而言,只是因为摄影更适合表达他的观念才选择了摄影这一媒介和表现方式,他们真正看重的是自我观念的外化,作品才以摄影或纪实摄影的形式出现。

五、结语

从艺术理论来看,自拍的创作方法首先是一种开放的创作方法论,它不拘泥于媒介、手法或样态,并且强调它们的开放性、多义性和语境论。当下不少自拍的作品,依然含有大量的纪实因素,以致其形态类似纪实摄影。他们之所以选择类似纪实摄影的方式是有原因的:这与读图时代的到来、手机摄影与传播、网络社区、社交软件等多位一体并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和观念载体有关系,与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状况的独特性以及观念摄影出现的问题等都有关系。正是中国摄影师对纪实摄影定义的不断延伸,自拍图像在纪实摄影中占有一席之地便理所当然。

猜你喜欢
纪实社交摄影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2015年省政协工作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WZW—bewell摄影月赛
新闻纪实类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