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独立,蒋介石操碎了心

2021-04-26 01:11
文史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尼赫鲁国大党甘地

印度是西方列强在远东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也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战略根据地。二战时,印度如能获取独立,对于中国夺取抗战胜利和摆脱西方列强的统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七七事变后,日本入侵中国的军队正源源开入中国关内并占领中国沿海各省。与此同时,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在国民大会领袖甘地的号召下,用“不合作与非暴力”方式与英国周旋。中国朝野同情印度人民的遭遇,无条件支持印度的独立解放事业。

1939 年8 月,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尼赫鲁应邀访问重庆,受到中国朝野共同欢迎,其间蒋介石两次接见,邀宴洗尘,待之以独立国家之国宾。重庆各大报纸当天以欢迎印度民族运动领袖为题,歌颂印度人为民族独立奋斗的精神,并预祝其奋斗成功。

尼赫鲁指岀中印两国皆在做培养国力、争取自由的奋斗,彼此可借鉴之处甚多,并提出7点建议——

1939 年8 月,尼赫鲁(右二)访华期间,与叶剑英(右一)、王炳南(左一)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合影

两国及时地、正常地交换新闻;互派专家研究乡村工业与合作制发展计划;建立大学间的文化接触,交换书报杂志,交换访问学者和研究生;两国民族运动互相联络,交换情报;建议中国派代表列席国大党一年一度的年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中印应尽可能制定一个共同对付欧洲和世界新形势的政策,防止欧洲列强联合损害亚洲各国人民利益,当前,涉及中国的最紧迫问题,是防止英国、日本结盟损害中国利益;两国经济发展组织和妇女建立直接联系等。

重庆高层对尼赫鲁的提议深表赞同,并在尼赫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印文化合作办法大纲》,内容主要包括:交换教授讲学,在各大学开展讲座;互相选送留学生;交换图书,分别译成中文或印文等。中印双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大加强。

1940 年11 月,印度独立运动正值最困难时期,中国政府特派戴季陶率访问团赴印,并携带蒋介石亲笔函三封,分致甘地、尼赫鲁和诗人泰戈尔。戴季陶不顾英方阻挠,亲至尼赫鲁被囚之宅做象征性拜访,并留宿一夜表示关怀。

1941 年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时,日军迅速席卷香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与马来亚,鼓吹“亚洲为亚洲人之亚洲”,煽动南亚各殖民地人民反抗英、荷等西方势力。

虽然甘地、尼赫鲁一派号召印度人坚持不合作主义,对战争采取中立态度;但相当一部分印度人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独立的好机会,钱德拉·鲍斯领导的右翼急进派就高唱暴力反英主义,公开宣布与日本军国主义者合作,共同对抗英国殖民统治。

钱德拉·鲍斯的“印度国民军”接受日本的军事装备援助,并在日本占领的新加坡与仰光等地,替日方扮演维持当地秩序与政治宣传的角色。日本所扶植并由印度、西藏内部亲日反英分子与外围团体所组成的第五纵队,已潜入藏南、印北边境。印度政局一旦持续恶化,导致英国殖民统治的垮台,恐将影响当时仍处于国民政府实际掌控范围之外的西藏政府政治动向;一旦拉萨当局决定与日本合作,中国西南大后方抗战根据地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由于印度与喜马拉雅山麓地区的安危直接影响到战时中国西南大后方,蒋介石决定以邻邦领袖身份访问印度,一来与英印殖民当局商议开辟中印交通线,使印度成为援华军火的中转基地和生产基地,同时讨论中、印、缅联合防御等战时合作事宜,支持英国对德、日、意的战争;二来利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利形势,调解英国殖民当局与印度国大党之间的关系,劝说英国放弃在印度的殖民政策,也劝说印度国大党暂时搁置立即独立的主张。

1942 年2 月4 日,蒋介石夫妇偕同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1881—1958)、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1887—1971)等飞抵印度加尔各答。8 日,转乘火车抵达新德里,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

在十余天的访问中,蒋介石与英印当局及印度政界、学界、妇女界各方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加强了中国与印度各党派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中国无条件支持印度获取独立地位的明确立场。但对于印度独立的步骤,蒋介石却与印度国大党的看法不同。蒋介石的基本主张是:印度在战时先取得自治地位,战后实现独立;印度放弃“不合作主义”,暂停攻击英印政府,积极参加反日联合战线等。

蒋介石特别劝告尼赫鲁:“如果印度抱残守缺,永远以不合作主义的办法做去,实是印度革命的损失,此次若不积极参战、积极合作,不但不能增加同盟国对印的同情,且将失去过去已有的同情。”“如果印度革命党也能改变态度,参加民主阵线作战,助成民主阵线的胜利,客观来说,对印度必然有利。”

印度国大党方面则坚持英国必须立刻将主权交还印度国民,“不合作主义”是国大党唯一的武器,“20 年来,这种运动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力量,使英政府十分惧惮我们,承认我们巨大的势力。我们虽然没有军队,但在政治上的力量却不可漠视”。对于蒋介石询问“能否考虑暂时对英国印度政府不加攻击”,尼赫鲁明确表示做不到,并要求蒋介石对英国施加某种压力。

为取得突破性成果,蒋介石不惜碰触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敏感禁忌,会见了正被软禁中的甘地,与之进行长达5 个小时的谈话。双方交换着两国从事民族革命心得,甘地详细阐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起源和已获得的成效,表示将坚持此主张争取印度自由。

蒋介石表示,一个国家的责任不只为自国保障自由独立,还须尽力援助其他落后民族,以获取同样的自由和独立。革命成功之两大因素,一为争取时间,再为争取世界同情,前者中国愿对印度协力,后者有赖于印度参加同盟国阵营,不为日本分化利用。印度参战对本身有益而无损,且与推倒英国在印统治并行不悖,殊途而同归,如印度参战,同情者的数量定必增加,否则必致减少。

甘地则保证:“我们接受阁下忠告,不作节外生枝增添灾害的举动,让恶魔自生自灭。”

蒋介石的印度之行并未使中印双方达成共识,英殖民当局和国大党长久以来的政治对立也未能化解。尽管如此,蒋介石在回国前夕仍发表《告印度人民书》,争取英、印双方支持:此次战争实为全体人类自由与奴隶之战,光明与黑暗之战,换言之,是是与非、善与恶之战,亦即世界被侵略者与侵略暴力之战。中印两民族唯有各尽所能,以取得世界人类整个自由,强调无论中国印度,如有任何一民族不能得到自由,世界即无真正和平可言。此外亦向英国方面提出诚恳意见,希望英国政府“从速赋予印度国民政治上之实权,俾更能发挥精神与物质无限之伟力,此乃于大英帝国为有益无损、最贤明之政策也”。

1942 年蒋介石夫妇访问印度,与“圣雄”甘地等合影

蒋介石回到中国后,亦不只一次提醒丘吉尔与英属印度政府高层,应对印度国大党采取更为宽容的政策,若当前印度内部问题不立即设法解决,则危机将日甚一日,待日军入侵印度后再言解决将为时已晚。

英国在印度、缅甸与东南亚各地的殖民统治已岌岌可危,在远东战场上,必须仰赖中国军队来牵制日本。丘吉尔不得不重视中方建议,重新考虑解决印度问题的途径。下议院领袖克利浦斯奉命赴印调解,由于印度要求立即独立,而英国只允许印度战后自治,双方谈判破裂。印度社会的反英情绪随之又出现高涨。

1942 年8 月,印度国大党全国委员会通过了《英国政权退出印度》,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英印当局随即逮捕甘地等国大党领袖,向全世界宣示英国决心维护其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印度局势的恶化令蒋介石甚为不安,但苦于无干预实力,便向美国发出呼吁。蒋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劝告英、印均行让步,以和平手段化解僵局。

与此同时,在华盛顿交涉盟国事务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亦游说罗斯福总统,希望美国能够支持中国对印议题的立场与主张。罗斯福明确告诉重庆,对于英、印纠纷,美国将不提供积极调解;对于印度内政问题,美国将谨慎自持,避免任何轻微之干预。

蒋又会见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对冲突加剧表示关切,希望能和平解决。蒋坦承他对印度人民求取自由深表同情,希望由英国主动提出调解,请美国出面斡旋,并期望英国向国大党方面保证,“英于战后必允印度独立”。

丘吉尔声言他是位决不放弃印度殖民地的英国首相,得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关切印度政局后,毫不客气地要薛穆转告重庆,同盟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应是彼此互不干涉对方内政。中国的调停活动被迫告一段落。

尽管中国的反殖民政策在印度问题上遭遇挫折,但中国朝野仍矢志坚持扶助弱小民族求独立,主张在战后彻底终结殖民地制度。在以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中英间围绕印度独立问题的交涉仍在重庆和伦敦等地进行。

1943 年4 月,宋美龄访美,在一场公开演讲中,她指岀印度脱离英国独立对同盟国的重要性,并呼吁英国政府应当无条件释放甘地、尼赫鲁等印度民族领袖。

1944 年,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拜会丘吉尔指出:英国哪怕是做个姿态,就有利于盟国的共同事业,就能对各盟国全体人民乃至被轴心国所占领的人民带来莫大的好处。但丘吉尔仍然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事是赢得战争胜利,印度问题很复杂,应等到胜利之后再予解决,并表示一旦战局好转,他就要采取措施,为印度问题制定最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战结束后,在印度独立领袖不懈努力和国际压力之下,英国不得不让印度自治,由尼赫鲁组成一个印度临时内阁政府,但在形式上,英国并没有宣布将政权交予印度人的确切日期。为了造成印度早日独立的事实,中国不顾开罪英国,提早派出罗家伦为全权驻印大使,并参与设计印度国旗,促成印度事实上独立的象征,而美国等其他国家,相继跟进,最终促成印度的完全独立。

猜你喜欢
尼赫鲁国大党甘地
甘地为什么不开口
甘地购物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莫迪想动“尼赫鲁”,辛格急了
尼赫鲁执政时期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尼赫鲁家族第五代接掌国大党
我们时代的尼赫鲁
甘地戒糖
印媒称莫迪冷落尼赫鲁诞辰
印度国大党不让拉胡尔选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