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达
辅助器材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利用教具或器材,限制或避免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产生错误动作的手段。有意识地设置“限制”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在动作学习时掌握正确动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以《案例研析》总第47期话题研讨内容为切入点,探讨限制性辅助器材使用过程中,强化“理解”和“感知”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内化”水平。
一、运用“限制”,形成正确感知
对动作的感知有多种形式,如听觉、视觉、本体感觉等。当学生做动作时,教师的语言提示会给其较好的信号刺激,引起练习者的注意,形成正确的动作,可以说这是听觉感知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器材或物品对一个或一组动作进行速度、力量、角度、方向等的限制,形成正确的本体感受,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内化水平,如持球过人时的“假人”障碍等。限制性辅助器材的使用,既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验、感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期《案例研析》中的武术基本步型中的虚步教学案例,执教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标志盘及皮筋作为主要器材,人为地设置一些“限制”,以限制或避免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产生错误动作,通过限制性輔助器材的设置与变化,以求强化“虚步”动作,提升“内化”效果。
在武术虚步动作教学案例中,教师设置皮筋以控制学生重心逐渐降低,结合前脚推送地面的标志盘向前,较好地利用了标志盘和皮筋使学生体会前虚后实的动作要领,通过让学生体验、感知、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动作的规范性与稳定性。
此外,武术动作作为闭锁式运动技术,其动作的变化往往随着身体在空间方位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并且这样的变化需要精准和稳定。本期案例的虚步练习实际上也包含了这样的要素,更需要练习者通过自身的视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等参与调节完成。这么多的感觉器官同时作用,其相互间的干扰必然很强。采取限制性辅助器材固化部分感觉器官的感觉,是形成身体记忆、提升“内化”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强化“感知”,形成身体记忆
武术课堂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讲解和示范,但常有部分学生依然“不得要领”。在武术教学中,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单个指导与练习的时间受限,而对武术基本功的练习与训练又无法寄托在学生的课余自觉上。因此,学生正确动作形成的“内化”过程得不到有效承接。
限制性辅助器材的合理运用,则可以让教师省去一些动作示范、讲解以及巡视指导的时间,更易于教师对学生学练情况的整体掌控,课堂呈现出的动作标准及要求直观性强,学生不但能在脑海中更快地建立动作表象,还能通过设置的限制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及动作标准监测。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运动程序和身体知觉,所以有效助推学生的动作“内化”。
为解决教学重难点,尤其是学生在动作要领的掌握上,教师可以采用限制性辅助器材,以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随着练习的深入以规范动作并建立肌肉记忆。这种条件限制一般体现在有明确的高度、位置、速度、部位限制等。此外,限制性教学还可以针对学生动作练习时的动作轨迹,通过有效的空间限制,让学生在动作限制轨迹中反复练习从而正确“感知”动作。
如,在本期案例的武术虚步动作教学中,学生通过标志盘和皮筋体会前虚后实动作要领并结合挂图自主学练。教师通过标志盘和皮筋等辅助器材,设定一定的距离、高度,让学生在受限或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规范、改进动作;形成的刺激还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动作空间方位的定位,形成“身体记忆”。这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辅助手段设计,在遵循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学练效果,提升了“内化”水平。
三、关注效果,避免限制“偏差”
限制性辅助器材使用恰当,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本期案例的武术虚步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头顶标志盘站在2根上下平行的皮筋前,后背靠近皮筋,尝试“坐椅垫”,即臀部碰到一定高度的皮筋(膝关节上方10cm);尝试“靠椅背”,即上体立腰挺胸靠在后背的皮筋上。笔者通过实践论证后发现,学生做立腰挺胸靠在后背的皮筋上的“靠椅背”练习,确实能帮助学生建立支撑腿下蹲时的肌肉感知觉,还能帮助学生内化上体挺直的肌肉感知。而学生在顶标志盘尝试“坐椅垫”的教学“设限”下,则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头颈部僵硬的错误动作,反而影响了正确技术动作的完成。这说明,该辅助教学手段有可能对正确的技术学习产生干扰。此时,教师可以变换手段,如,通过语言提示、个别指导等形式,要求学生将身体姿势等技术细节做到位,更好地落实虚步练习中的大腿、膝盖、脚尖在一条线上,同时保持“尾闾中正”。
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重视限制性辅助练习设置的合理性和相应预设策略的针对性。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做出怡当的调整,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教学辅助手段而产生新的问题,避免其对学习效果产生干扰。
四、结合实际,拓展器材功能
限制性辅助器材的使用,往往由于场地、器材的设置具备“新鲜感”,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练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对动作学练产生内在需求,进而促进学习目标达成。在教学设计时,可将限制性辅助器材“一物多用”,并贯穿整个课堂。如,在本期案例中,教师在集中练习虚步时用皮筋限制学生,尝试挑战练习,并尝试做出虚步动作;学生利用标志盘和皮筋体会前虚后实动作要领;“坐椅子”游戏练习中,将器材拓展至2条皮筋和头顶脚推标志盘,帮助学生建立支撑腿下蹲时的肌肉感知觉,“靠椅背”帮助学生内化上体挺直肌肉感觉;学生在保持虚步动作的稳定性和身体协调用力的感受过程中,提高了下肢力量,同时也发展了体能。
纵观整体案例设计,教师拓展了标志盘和皮筋的“一物多用”功能,不仅可以节省器材的布置时间,也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教学过程中没有频繁的队伍调动,没有频繁的场地布置,使得学生有了更充足的学习时间,从而使课堂的练习密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当然,案例中设置的头顶标志盘“坐椅垫”辅助手段虽借鉴了杂技“顶碗”的原理,但由于标志盘的盘口反扣在学生头顶(实践证明可以盘口向上),因此这种基于保持虚步动作的“身正头直”的物化条件限制是否真正产生了实际效果,还需要不断实践加以验证。
总之,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动作的名称、方向、路线和功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并体会武术动作的发力特点和手、眼、身的配合及攻防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