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咸喜
小学生的习作,从语言的角度看,常常会出现如下一些通病:首先是语言啰唆,一个词、一句话常常重复上好几遍;第二,语言干瘪,没味道;第三,有时能把意思基本说清楚,但是读起来缺乏感染力。当然,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小学生习作语言出现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些,我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以上三种,以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先来谈谈习作语言重复啰唆的问题
有个学生在作文开头,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一直喜欢看侦探小说,我常常被里面的探案情节吸引,使我入迷。长大后,我最想当一名威风凛凛的侦探,瞧,我头戴一顶军帽,身穿绿警服,背着一把枪,在警察局门口踱来踱去,等待着报案人报案。你说,我威风不威风?”
客观地讲,从内容上看,这段话写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从语言的角度看,人称代词“我”用得过多,读起来很不舒服。如果适当地删减一些,文字就简洁得多了。例如,可以这样修改:“我一直喜欢看侦探小说,里面的探案情节常常让我入迷。长大后,我最想当一名威风凛凛的侦探,头戴一顶军帽,身穿绿警服,背着一把枪,在警察局门口踱来踱去,等待着报案人报案。”一下子少掉了三个“我”,文字就不再啰唆了。
再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写了这样几句话:“我的妈妈,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长着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尤其是微微尖起的鼻子长得很好看。”
先不从描写外貌的顺序看,单单看语言,我们不难发现,连续用了几个“长”,使语言一下子逊色了不少,读起来也不舒服。我们不妨改一下:“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鼻子微微尖起。这就是我的妈妈,你说好看吗?”这样一改,味道就不一样了。所以,孩子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时候,尽量不要用“长”“有”这一类词语,文字会显得简洁生动。
当然,语言重复啰唆的现象还有很多,需要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发现问题,时间久了,良好的语感形成了,只要读一读就会有所发现。
二、接着谈谈语言干瘪、没味道的问题
同样一个意思,说法不同,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同学在描写人的眼睛时,仅仅说:“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炯炯有神”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别人读了这句话不会有任何感觉,依然不知道眼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特点。
还有一个同学在写树木的时候,仅仅就写了一句话:“树长得很茂盛。”“很茂盛”也是一个概括性词语,至于怎么个茂盛法,别人不知道,因而就觉得语言干瘪,没味道。假如我们采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写,就不一样了。例如,同样写人的眼睛炯炯有神,我们不妨这样写:”一双大大的眼睛,水灵灵的,就像刚洗过的黑葡萄。”仅仅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就将眼睛是怎样的炯炯有神写得具体,写得形象生动了。“树木长得很茂盛”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碧绿的树叶密密层层,没有一丝缝隙,在阳光下,在微风中轻轻摇动,一闪一闪的。”瞧,同样写树叶长得茂盛,后一种写法表达的效果就远远比前一种好。所以,在指导孩子修改习作时,要从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下手,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或者其他的形象描述的句子去替换,语言就不会出现干巴巴的现象了。
三、最后谈一谈语言没有感染力的问题
读小学生的习作,我们常常感到语言没有感染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有这么两种:一是句子太长,读起来费劲;二是语言太直白,没有内涵。
先来看第一种情况。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不知不觉地以自己为中心,不会主动地站在读这篇文章的人那个角度,因此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常常为了表达一个意思,句子写得太长,缺乏节奏感,使人一遍读下来不知所云。所以我们就应该指导孩子调整词语的组合顺序,把它们切割成一个个更为简练的短句,加强节奏感,使读者直观地能感受到文字的美。
再來谈谈第二种情况。小学生写作文常常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说出来,这样,别人一下子看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缺少了品味文字这一过程,当然就觉得乏味了。所以,在指导孩子习作时,要力求把感情藏在文字当中。例如,一个孩子在写心情高兴时,是这样写的:“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的心情特别高兴。”虽说写这样的句子也未尝不可,但总觉得没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换一种写法:“六一儿童节,阳光格外灿烂,校园的花坛里开满了各色鲜艳的花,芳香扑鼻。同学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同样写愉快的心情,后一种写法就彰显出了内涵,文字的感染力就表现出来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习作语言要想有一个大的提升,不仅需要写作知识,更需要借助这些知识进行持之以恒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