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女贤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字。”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形形色色,写作题材颇多。可是,在他们的许多作文中,题材缺乏新鲜感,语言枯燥。因此,要学生闯过“独立选材关”,就必须教给学生作文的选材方法,培养他们的选材能力。
一、善于观察,选取新颖的题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再现。要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善于观察,“两个鸡蛋不会一模一样”,常见的事,也会有它的新情况。例如《童年趣事》,笔者布置给学生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去回忆往事,并要求他们要寻找新颖的题材。结果,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些陈年旧事。可笔者惊喜地发现小明写了这样的题材:
我记忆中小的时候对雪糕特别的情有独钟,天天想着吃,但又不能天天买。突然有一天被一碗饭激活了我的灵感细胞,那就是煮“雪糕”。
你看,在一般人看来,煮“雪糕”是令人不可思议,可小明在小的时候就能联系生活现象大胆想象:一杯米就能煮出两碗饭,那么一个雪糕也能煮出好多雪糕。像这样平常中的比较新颖题材,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应抓住这样的文章在班里及时讲评,对学生会有一定的启发:只要善于观察,抓住新意去写,哪里都有写作的好素材。
二、善于比较,选取突出的题材
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对观察到的写作题材也不一样。作文时,大多数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好题材写,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大多人云亦云,齐唱“流行曲”。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先选材后写作的好习惯,笔者有意组织他们比较一些题材,让他们知道怎样的题材才是突出的题材。像《我的老师》这样的作文题,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会写的吧?难道每年都写同样的题材吗?笔者从教过他们的教师中挑选了其中的一位,结合这位教师的真实生活中选取了以下四项题材:
题材1:梁老师工作勤恳,常利用休息时间辅导后进生。
题材2:梁老师对学生非常关心,每当某位学生有病时,总是关怀备至。
题材3:梁老师病了,还照常给我们上课。
题材4:身体较差的小健同学上课时经常抽筋,每次抽筋,梁老师总是给他按摩。
通过比较,他们觉得:“工作勤恳”、“关心学生”、“带病上课”这些题材显然是平淡的,写出来跟别人写的差不多,这怎么能突出老师高尚品德呢?因而,学生认为题材4的材料比较好。因为这件事在班里发生的,每当小健发病时,梁老师总给他轻轻按摩,多像他的妈妈啊!这样突出的事例,怎能不去写呢!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从中认识了从第四种题材选取写作角度,既真实又新颖,与其他人的选材就不一样了。
三、善于发掘,选取别人不知道的题材
文章是给读者看的,作文时要有读者。作文教学要善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写的都是别人知道的事情,否则,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新意。因此,作文时要启发学生善于发掘身边的人和事,用心观察和体会,逐渐就就会发现独有的、有新意的题材了。例如,《我的同桌》这个题目,有一位学生作文时,同桌学习勤奋、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等题材都不选,因为这些事情大家都是共知的,别的学生可能都会写到这样的事情。他却选写了同桌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例,这个题材就跟其他学生不一样,他写出来的内容就显得有新意了。又例如,作文题《这次劳动教育了我》,学生在学校里参加过的大扫除、植树、搬柴这些劳动,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是大家共有的题材。一位学生不写这些题材,而写了他跟爸爸到田里劳动的事,比较其他同学的作文,他的作品也就更有新意了。
当然,学生发掘出来的材料不一定有意义,不一定生动可用。但可以作为选材的一种方法,掌握了它,就会有效地克服班内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
四、善于“翻新”,选取有新感受的旧题材
有的题材,别人写的次数多了,我们几乎不愿再看了,但如果像裁缝师傅把旧衣服做成新衣一样,把旧材料翻新用,我们不但爱看,而且认为已获得了新知,就会有快意之感。例如一位学生选取下面的题材:
《愉快的回忆》——那年“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毕业班同学表演了许多节目,还一起吃食物,玩得十分痛快。
“六一”儿童节活动,学校每年都举行,每位学生都不是第一次写了。由于那年天气关系,我们只好在班级进行。这位学生这次写,不是把重点放在表演上,而是重点写了他们吃食物那热闹的场面:我们有的同学吃食物,有的同学唱着《友谊之光》这首歌,嘻嘻哈哈,热闹非凡。他还写了自己的新感受:“这是我小学生活中最后的一个‘六一儿童节,它不但给我过上了愉快的一天,而且使我们笑声中增添了友谊。”读着他的感受,并不使人感到老调重弹,反而觉得别出心裁。
作文要“寫真”“写新”,是与选材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上一定要教给学生选材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的选材能力,那学生就能闯过“独立选材关”,写作的素质和水平就能得到提高,能使文章写出一番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