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琪
陸琪
微博上有个话题#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一旦进入话题广场,就像到了“受伤小孩树洞”,从发言来看,绝大多数成年倾诉者对原生家庭的伤害至今仍然无法释怀。
在我做过的采访中,有位抑郁症患者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时是这样讲的:“小时候,我爸在外地工作,我们一家人完全聚在一起的时间一年不超过十天,所以我很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把菜里的肉留给爸妈吃,自己不吃。家里有个‘懂事的孩子,这在家长之间是很有面子的,我爸妈也经常跟别人夸我,我就会更加在乎别人的感受,顾及家里人顾及周围所有人的感受,我要给妹妹做表率,我要一直懂事下去,然后我觉得我自己很坚强。但是,我现在不想坚强了,我也不想懂事,我只想快乐一些。”
还有一位抑郁症患者说:“我曾经是留守儿童,又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我小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伤害我,打啊骂啊,从来都只有自己一个人承受,没有一个人站在我旁边,没有一个人愿意帮我。后来我面对问题的时候总觉得无能为力,一有事情发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逃。我来杭州是为了能够和我爸爸妈妈在一起,但是他们总是争吵打架,在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当中,我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我想逃离这个地方,在路上哪怕死了也不要紧,能到哪里是哪里。”
我们研究了很多案例发现,在原生家庭里缺爱的、没有安全感的、情感被忽视的那些人,往往过度敏感、过度警觉,长大之后抑郁的概率很高。
还有就是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抑郁的概率也比较高。因为在孩子的心里面,爸爸是好的,妈妈也是好的,家里面肯定有人不好,那就是自己不好,因为自己不好所以爸爸妈妈才吵架。这个想法让他们有沉重的愧疚感,他们往往看起来很早熟,实际心里时刻警觉地观察家庭情况。长期活在压抑、恐惧、愧疚里的小孩子,他得抑郁症的概率能不高么?
2018年,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曾发过一篇中国儿童自杀报告,里面提到,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林红在一次采访中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家长。
我们在医院里发现,很多治疗效果不好的儿童、青少年患者,病因都跟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孩子直接跟医生讲:我的病是治不好的,就是在你这里治好了,我回家还会发作的。其实他的病有可能是父母的延伸,这些家长是要先接受治疗的。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健康。
为人父为人母的,或许无法给子女顶级的生活,但能做到的,是给孩子良好的情绪环境。对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从小的物质条件,而是从小的情绪环境。
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会不会有强烈的情绪输出,关注家人的情绪压力有多大。
我们也许做不成家人心灵世界的太阳,但至少,不要做他们灵魂里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