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ki
綦涛:壹秋堂夏布坊创始人,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会长,国家艺术基金夏布再造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 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綦涛与夏布的一见钟情,看似偶然,实则与她从小到大的经历关系甚密。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綦涛,自小便跟着父亲研习书法、国画,每次创作,为了让作品与众不同,常会自己动手改造,比如用茶水把宣纸染成特别的颜色,又或者挑选一些非标准化的纸张,利用纤维的特殊质感来呈现画作……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遇见夏布的刹那,便立刻被激活了。
夏布的原料苎麻,95%都生长在中国,属于中国特有的一种植物,所以在国际上,夏布又被称作“中国草”。几千年前,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手工织的夏布,不仅可以作为衣服的面料,还可制帽、制包装布,极其实用,是生活的必需品。重庆的荣昌夏布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唐、宋时期,夏布因为“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特性,成为贡品,为皇室和达官贵族所珍爱。
手艺档案:夏布,专指用苎麻手工编织而成的平纹布,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织物之一,被誉为“纺织品活化石”。2600 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比丝绸和棉都要早。重庆“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于2008 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其他面料以及各种工业机织纺织品的出现,夏布逐渐退出大众的生活视野。如今,这种诞生于几千年前,从田野间麻秆上剥下苎麻皮,完全采用手工工艺织造而成的夏布,在国内处于小众的没落地位,乏人问津。但在国外,它却被用于制作高端奢侈品,比如日韩常将夏布用于制作和服和韩服,成品身价不菲。
綦濤因为外企工作的经历,累积出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对品牌的敏感度,面对“荣昌夏布”在国内备受冷遇——只能作为低廉的纺织原料出口,却在国外大放异彩的现状,她大为感叹:“如此有特色、有温度的手工夏布,日韩用它来做高端商品,我们的老百姓却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太可惜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做成品牌、做成文化、做成产业?”在綦涛眼中,夏布不该是冷冰冰的纺织品原料,完全仰赖国外市场苟延喘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值得被更多人知晓、喜爱,并传承、发展、创新。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专注于夏布的“壹秋堂”应运而生。
和大多数的非遗一样,荣昌夏布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年轻人只顾打工,对传统手艺兴趣甚少,只有乡下村镇里的留守老人坚持着手工织造,但他们非常悲观,甚至一度认为荣昌夏布顶多再撑十年便会消失。
綦涛初建壹秋堂就定好了夏布的“复兴之路”:让夏布成为产品,重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再次引发大众对于夏布的需求,有了需求,荣昌夏布便不会消失。理论是如此,可一旦付诸现实就会发现,每一步都很难,除了热情和信念,什么都缺,缺资金、缺产品、缺知名度……不过綦涛有着比常人更清晰的发展思路,她说:“在别人不知道你的情况下,要尽快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资金少,自然就要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品牌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网络上推广夏布。
别说,生意还真很快就来了——用夏布制作一千幅重庆老地图。
綦涛本以为只是在夏布上印刷即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夏布的特色,便是它源于苎麻的粗糙质感和通透的小孔,若是做外衣,会给人凉爽轻柔之感,可是用来印地图,却有致命伤。老城区的地图过于细密,一百年前每条街道的名字、楼栋区片,都要标注得清清楚楚,即便用最细的夏布,仍然有孔隙,印刷后无论图案还是文字都模糊不清,制作效果不如人意。
那段时间,綦涛压力很大,反复尝试,皆以失败收场,她甚至已经做好了违约赔偿的准备,可客户坚持要求供货。为了给自己热爱的事业开个好头,綦涛反复和同事们讨论,不停寻找突破口,不停更换合作商,说服工人们打破常规,为她的想法进行尝试。为了这一千幅地图,无论深夜、凌晨,綦涛办公室的灯总是通亮,她反复琢磨方案,终于,在经历上百次失败后,复杂的重庆老地图清晰又艳丽地印在了反复改良后的夏布上。
但事情并未就此打住,因为客户还要求给地图四周的毛边收边。为了印刷地图,夏布已经做了质地上的改良,原本简单的毛边处理变成了费时费劲的额外手工活。为了赶上货期,綦涛发动全家友邻,终于招募到几十个阿姨,直接将她家当成临时手工作坊,完成了制作。
从这笔订单开始,壹秋堂慢慢地把夏布拉回到大众的视野中,不断研发各种贴近生活的产品,并且为其赋予文化价值。从服饰到家居,从书画等工艺品到各种与艺术家携手的艺术品,綦涛要做的,就是把朴素的夏布变成具体的产品。她说:“一块普通的布料,当你在上面作了画,或者把它变成灯具、包袋,它的实用意义和文化意义自然就高了。具体的产品层次,造就了夏布的附加价值。”
2012年,綦涛的夏布事业已经走过了五个春秋,一次偶然的机会,夏布的商业价值被资本盯上了。綦涛说:“那个时候我们受邀去北京参加服博会,现场有一家上市企业的分支机构老总邀请我们去洽谈合作,希望能够投资,帮助我们在一年之内加盟拓店,首批发展1000个专卖店,把夏布的生意做到全国,百分百能赚到钱。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非常突然,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公司还很小,体系也不成熟,很有可能因为支撑不了导致整个壹秋堂消失。”壹秋堂是为了夏布文化而存在的,綦涛越来越清晰感知到身上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去多做一些事情,而不仅仅只考虑赚钱。她说:“2012年的时候,我仔细考量,决定去荣昌乡下寻找夏布的根,寻找荣昌夏布的非遗传承人。我要去拜师,要真正把夏布的织造技艺传承下去,把文化传承下去,而不仅仅停滞于购买布料研发、销售产品。”
于是,綦涛深入荣昌村镇,经过四处探访,找到了国家级非遗传人颜坤吉,已经八十多岁的颜师傅听闻綦涛的意愿非常意外,因为从来没有城市里的年轻人主动来乡下拜师学艺。
2013年,在非遗中心主任等人的见证下,綦涛正式摆了一个“拜师宴”,成了非遗的传承人,也成了颜师傅第一个正式拜师的入门弟子。
荣昌夏布的织造枯燥又繁琐,从地里新鲜苎麻的打麻开始,要经过漂白、绩麻、挽麻团、牵线上浆、穿扣、梳线等20多道工序100多个步骤,织布往往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在一次学习织造的过程中,綦涛有了倦意,颜师傅见状,便在一旁唱起了“夏布神歌”。“当时我的困意瞬间就被击碎了,和着师傅一同唱了起来,那是传统的魅力。你想想,几代人的手工织造技艺,都融合在了歌曲里,通过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夏布神歌对于‘织女们而言,实在太重要了。”綦涛拜师,除了想要成为荣昌夏布真正的传承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通过自己拜师的行为,让大家知道颜坤吉师傅,虽然颜师傅是国家级大师,但他也是最底层的手工艺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同时,她也想让更多年轻人、城里人多关注那些不被大家所知道的手工艺人们。
她的行动确实带动了人们的热情,有好几位年轻人陆续拜颜师傅为师,令村里众多年迈的手艺人看到了希望。
为了更好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綦涛做了很多。“我们组织培训老师到村社、企业、学校开展夏布织造技艺培训;办荣昌区非遗文化园,以旅游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体验夏布工艺;开设培训基地,开展文化及技艺培训。同时,我们也在持续地做活动、搭平台,我们搭建的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交流展示中心,一年就能举办近百场培训活动。”綦涛的努力,促使了更多乡村女性学习夏布工艺,增加了就业,提升了她们的收入,帮助她们找到了生活的自信,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同时,还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荣昌夏布走出了后继乏人的困境。
有了传承,自然会带来技艺的创新和发展,自从拜师后,每年綦涛都会前往村镇好几趟学习研修荣昌夏布织造技术,并且直接在荣昌建立了公司和夏布工作坊,定期组织重庆甚至全国的大学生去乡下进行织造技艺的学习。年轻人的涌入加速了传统技艺的创新,原来经线纬线织造都是用苎麻,现在也会加入一些其他材料,如苎麻+丝、苎麻+棉等等。綦涛也积极与年轻设计师及品牌合作,带领传统夏布走向國际化舞台,比如她与著名设计师杨露合作,令夏布服饰首次荣登纽约时装周;和唯品会合作,把夏布服饰带到了伦敦。
除了荣昌夏布,在乡村,还有许多被遗忘并逐渐没落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大量的尚未觉醒的工艺传承后备军。近几年,綦涛又搭建了全新的平台——匠心生活,希望借鉴夏布的经验,通过培训工坊、扶贫工坊等帮助更多人通过手艺开创出更美好的生活。
从2007年至今的十几年间,受綦涛影响而爱上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人群不计其数。在重庆的很多偏僻乡村,年轻人的理想不再是进城打工多赚点钱,而是织出最美的夏布、设计出最美的衣服。曾经几近失传的传统技艺、传统文化正逐渐被人们自发地去传承、创新、分享,让人不禁感叹也感恩綦涛对于夏布、对于传统文化事业的付出。綦涛的一生注定与夏布难舍难分,也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终将生生不息,全面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