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宁:创业是一个“乐在其中”的旅程

2021-04-25 03:54封满楼
商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青岛日本企业

封满楼

“日本企业素来以长期发展为目标,把抗风险能力作为重要经营指标,重视财务层面的现金流稳定,喜欢储备现金。”此后,施宁创新建立了公司发展基金,以此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人生不就是要奔跑的吗?奔跑着且乐在其中,即使再苦再累,也依然享受这个过程……这就是创业!

20年间,青岛希恩和汽车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宁始终专注和致力于汽车生产线上的设计制造和技术服务,从服务一两家客户到获得全球丰田供应体系的认可,从生产几个汽车零部件的设备到提供整车生产线,在这个人生“奔跑”的旅程中,踩過坑、也迈过坎;有过得、也曾有失,但他始终没有觉得创业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反而很享受创业的过程,称之为“乐在其中”。

当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入到施宁的学习、成长、事业历程中,发现这一创业之“乐”源自创业者技术知识的积累、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服务原则。

打工日本 自学考取研究生

和其他半工半读的日本留学生不同,施宁从20岁开始就尝到了异国“打苦工”的滋味。

施宁的家乡是青岛,因父母早年在淄博工作,所以他的少年时光是在异乡度过的。1994年,施宁考取了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青岛电子元件六厂技术部,虽然工资不高,却是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然而,朝九晚五的安逸工作并不是施宁心之所愿,上世纪90年代出国热潮也影响了施宁年轻的心,他渴望改变生活、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施宁决定去日本深造读书。

“那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父母工资每月才300多元,我刚就业不久,没有什么积蓄。”施宁决定先出国打工,一边学习语言,一边为读研积攒学费。

赴日本后,施宁白天在畜产品加工厂当工人,晚上8点到凌晨1点自学日语,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在维持生活基本开支的同时,他还要从牙缝中省出读研的“昂贵”学费。经过一年半的艰辛努力,施宁拿到了日语一级证书,于1999年申请了日本德岛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预科生,并于2001年顺利进入研究生院就读。在当时同批赴日本的1000多名劳务输出人员中,施宁是唯一一名日语过关并考取留学生的打工者,就连德岛大学教授也连连感叹施宁的日语这么好!施宁打工的加工厂老板为厂里出了一名研究生备感骄傲,还慷慨地为他做了经济担保!

“最艰苦的是研究生预科生时期,我白天读书做实验,晚上要到餐馆酒吧打工,周末还要去车行洗车或当翻译等,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施宁唏嘘感叹说。

研究生毕业后,施宁和同学们忙着找工作。一天,一家日本企业——日本新和工机株式会社的社长驱车600多公里找到学校,点名要见施宁。原来,这家公司通过网络招聘信息看到施宁简历后,对他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表示非常满意,希望他能够加入公司。

殊不知,入职这家日本企业,施宁的人生和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任职经理人 开拓中国市场

“这家会社当时规模比较小,但在智能制造方面有着数十年的研发经验,且社长表达出了很大的诚意,并提出了将来开拓中国市场的想法。”施宁参观会社及合作企业后敏锐地感觉到,日本的自动化发展水平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工业自动化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将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引进并造福国内企业,有助于推动并提升中国工业自动化发展。

一个决定命运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蓝图在施宁脑海中逐渐完整和清晰起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首次涉足智能制造企业,抗起开拓国内市场的重任,都是全新的挑战。“当时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业,值得尝试和创新。”施宁首先从企业最基层的一线工作做起,深入到各个岗位、各个工种潜心学习,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员工请教。施宁的谦虚好学赢得了老员工的青睐,他们一有空就把相关技术教给他。很快,施宁积累起了丰富的技术研发经验和完善的丰田管理模式。

2004年,施宁被任命为企业常务董事并于次年回到国内,成立了青岛希恩和汽车设备有限公司,作为公司总经理,开始了拓展国内市场的创业之旅。

青岛市多年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部门为公司成立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帮助,使得公司落户西海岸新区非常顺利:注册公司、选址、购置办公设备、招聘和培训员工、设计生产线……踏上故国土地,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施宁为新公司的筹谋和发展忙且快乐着。

“最初,我并不熟悉国内客户市场,在社长的介绍和引荐下,我逐步与国内客户建立起了业务联系。”施宁回忆起最初开拓国内市场的情景仍忍俊不禁。每次会见日本客户前,施宁会提前拟好回答客户的各种问题,甚至在镜子前练习打招呼、谈生意的方式等。

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为了开拓国内市场,施宁不得不全国各地飞,他粗略计算了一下,一年365天,仅乘坐飞机就有260多趟!为了达成与广汽丰田汉兰达新款车型的合作项目,施宁带领团队为客户跟踪服务、开展技术交流1年多时间。

凭借技术积累和服务优势,施宁带领希恩和公司在国内汽车生产线智能制造领域,不断攻坚克难、开疆拓土,于2009年分别在广州和天津设立分公司,公司产品在丰田、三菱、铃木、福特、重汽集团、奥迪、大众、奇瑞等汽车厂家以及富士施乐、京瓷复印机、安川首钢机器人等4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都有广泛应用。2018年,希恩和公司实现营业额9000多万元,上缴利税300多万元。

更让施宁感到自豪的是,经过10多年的科技研发和市场开拓,公司产线不仅受到了日本车企和国产车企的认可,还得到了欧美等国家车企的垂青,纷纷与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产品全球出口额持续增长。

洋为中用 更要推陈出新

施宁是个积极乐观的人,他始终认为创业是一个“乐在其中”的旅程,挫折也是一种学习和历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市场额度萎缩,公司半年多营业额受损。

面对危机,外稳市场,内提质量。施宁一方面加大市场的稳定和开拓,一方面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员工素质的提升。2008年以来,公司先后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知识产权标准化体系认证,2013年被认定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青岛市相关部门的扶持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施宁统计了一下,2013年以来,公司先后在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被青岛市科技局认定为“千帆企业”、被认定为“规模以上单位”、取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等重要成长节点上均获得政府补贴。

经历过金融风浪,施宁体会到日本企业“存钱”之道。“日本企业素来以长期发展为目标,把抗风险能力作为重要经营指标,重视财务层面的现金流稳定,喜欢储备现金。”此后,施宁创新建立了公司发展基金,以此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虽然外部市场存在变化,公司员工队伍却一直很稳定。”施宁表示,这一方面源于日企相对完善的用工制度和薪资待遇,一方面在于公司创新建立了员工激励机制。在日本,员工待遇普遍相当、职位相对稳定,不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为此,施宁创新完善了企业奖励机制,对于成绩突出的团队和员工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并给予核心团队成员股权,增强职工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汽车生产线中的工业机器人多处于初级阶段,亟需注入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更多人工智能元素。”2015年底,在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政策感召下,施宁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智能设备制造经验,同时依托国内多所高校的技术支持,成立了青岛埃克森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我的愿景是能研发自主性更强、更高智慧的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提升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化生产效率和水平,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2017年,施宁成立了青岛奥托美森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专注于开拓和服务国产车企市场,并于2018年在中德生态园区以优惠价格购置10亩工业用地,用于兴建智能装备生产项目,致力于把日本汽车行业自动化技术运用到国内车企生产线上,提升中国智能制造水平,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预计年产值将达2亿元,实现年利润约5000万元,年纳税约600万元。

青岛是家乡 日本是第二个家

在外人看来苦不堪言的留学生涯,施宁将其视为人生磨砺和成长机遇,并怀着极大的热忱融入社会、参与活动中。生活中,施宁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儿,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就业,他屡屡被推选出来担任团支书、班干部;在日本读研期间,他担任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副主席,组织开展迎新送老、中日文化交流、校园文体娱乐等活动,为身在异国的留学生送去贴心服务和同胞温情。

在回国创业期间,施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捐助了多个家庭困难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他积极参政议政,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西海岸新区侨联主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导师、山东科技大学客座创业讲师,积极为城市建设发挥才智。

丰富的兴趣爱好,是施宁创业人生的幸福快乐之道。踢足球、健身、养狗、养鱼、养鸟、收藏、石雕、木雕……生活中,施宁不仅是足球俱乐部的常客,还是健身俱乐部的会员,静下来的时候玩玩石雕、木雕、养鱼、逗狗,动静皆宜,在忙碌的工作中释放着心灵的束缚。

在施宁心目中,青岛是养育他的家乡,日本是事业发展和起步的第二个家。每逢春天,施宁会带着爱人和孩子到日本看看樱花;冬天,他们会去北海道滑雪;夏天,他们也会去冲绳的海边嬉戏……

2021年伊始,施宁获得了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國创业奖。谈及未来,施宁坦言,他会带领公司不断提升发动机、自动驾驶等产线核心技术含量,加强中日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力争将企业打造成为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及专用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全球先进供应商。

猜你喜欢
青岛日本企业
企业
日本元旦是新年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明月申牌?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