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察:官宦世家,广开言路

2021-04-25 13:10倪萍
家教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名次考官王安石

编/倪萍

【名言】

十二天辰数,今宵席客盈。位如星占野,人若月分卿。极醉巫峰倒,联吟嶰琯清。他年为舜牧,协力济苍生。

——杨察传世诗作《别信州席上作》

【家风故事】

挨骂的贡士

杨察年幼丧父,七岁时才能说话,母亲知书达理,亲自教他读书识字。杨察的母亲,教子有方,远近闻名。孩子稍有不合礼义的举动,她便严加训斥,绝不纵容宽待。

杨察参加省试(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才能参加殿试),房心为“会元”,杨察考中第二名。报喜的人到他家的时候,他的母亲还没有起床。杨母闻报大怒,躺在床上不起来,面对着墙壁咬牙切齿:“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真是污辱了杨家的门庭!他却还因此沾沾自喜,难道还不被人厌恶吗?”后来她很久不跟杨察说话,有意冷落他。杨察感到了压力,不再得意自足。于是,更加埋头苦读,勤奋不辍。这一年,杨察参加殿试,果然中了状元,取得了天下第一。

力保科举的公平

杨察在中国科举史上有一项重要举措。杨察权判礼部贡院时,有大臣建议取消考士糊名制度及改变文格,使考生可以沿袭唐朝文体。宋代科举考试完毕,考生试卷要弥封用印,交由知贡举的考官评定高下。评定的结果也密封起来,再进行复查,即根据几次的批阅确定出试卷的正式成绩和名次。如果取消糊名制,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必然导致请托、打通关节、挟私等情况出现。杨察认为如果取消糊名,则各种请托趋时之风会死灰复燃,考士就会有弊。经杨察批驳,主张取消“糊名考士”的议论就销声匿迹了,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性。

广开言路,事无避讳

晏殊执掌朝政时期,因为要回避岳父晏殊,杨察调为龙图阁待制。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等服丧期满,杨察又被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他议论国事起来从来无所避讳。当时正好逢皇上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巡查检举不法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才行。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因公务犯小错误和发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小事,都弃置不加选用,恐怕即使是才能卓越的人,或许都要有所遗漏。”御史何郯因为所揭发的事情没得到证实,中书省询问情况。杨察又说:“御史这一官职,按照先例,允许根据传闻向上检举;即使所说的不恰当,也自然由朝廷采纳选择。现在因为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我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

“三元及第”的孝顺弟弟杨置

杨置是杨察的弟弟,少年时期就非常有才,深得时人称赞。杨置中状元还有这样一段历史。庆历二年(1042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前几名的卷子呈给宋仁宗审阅,考官拟定的名次为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置。仁宗看到王安石的卷子中的一句话“孺子其朋”,很不高兴,就想把王安石的名次与第二名调换,而第二、第三名是 当时已经有官职在身的王珪、韩绛,根据宋朝科举制度的规定,有官身者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于是将排名第四的杨置提到了第一名,而王安石则变成了第四,就这样失去了眼看到手的状元。杨置后来收到消息,知道王安石在考官们拟定的名次中名列第一后大怒,在酒肆中大骂,“不知道是哪个臭小子夺了我的状元?”

杨置三元及第后,当时朝廷分配他做润州(今镇江)通判,但因为母亲病故,他在家守孝,没有上任,守孝中杨置 过度悲伤,一病不起,身体日渐羸弱,最终撒手人寰,英年早逝,人们都很惋惜。

有才有爱的儿子杨登

《宋史》记载杨察没有孩子,认了兄弟庶出的儿子当儿子,这便是杨登。杨登,后来改了名字叫元明,字南仲,是宋代著名书法家,擅长诸体书法,尤其精通篆、楷二书。据记载,合肥包拯的墓志铭就是由杨登在嘉祐八年书写的。

杨南仲表亲吴居厚年少时家境比较贫困,曾经得到杨南仲的帮助,杨南仲的妻子李氏也善待吴居厚。吴居厚官至尚书右丞、知枢密院事之后,因为感激杨南仲及李氏的恩情,赏官于杨南仲的两个儿子。

猜你喜欢
名次考官王安石
排名次
北陂杏花
面试好难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王安石的坏习惯
初夏即事
面试中的“察言观色”
考驾照
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