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黟县旅游住宿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1-04-25 03:22尹寿兵刘云霞
关键词:黟县宏村住宿

郭 强, 尹寿兵, 刘云霞

(1.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暨南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引言

旅游住宿业是衡量一个区域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指标,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课题。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住宿业的关注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旅游住宿业的类型和规模特征,类型主要包括由豪华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组成的标准化住宿和由客栈民宿、青年旅舍、房车露营地、度假别墅等组成的非标准住宿[1],规模上主要根据酒店的客房数、雇员数以及商业布点等分为小型个体化、大中型的连锁化和集团化三类[2-4]。二是社会经济与住宿业发展,多位学者指出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国家制度以及市场环境会显著影响住宿业的运营和发展[5-6]。三是住宿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包括对住宿业的服务创新和市场运行机制等管理方式的研究,以及运用DEA模型、产量指数、马奎斯特指数以及贝克-查尔斯-库柏模型等分析酒店运营和管理效率[7-9]。四是旅游者住宿行为偏好和满意度,学者们从不同类型消费者在不同环境中入住不同类型的酒店开展了旅游者行为和满意度研究[10-12]。五是住宿业的空间分布和扩张规律,此板块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其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对住宿业空间分布的描述性研究,到90年代尝试运用多种模型(Ashworth模型、模糊多准则决策模型和Alonso模型等)对住宿业区位特征和选址原因的分析,再到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地理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多学科综合视角的住宿业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化研究[13-15]。其研究脉络较为清晰,形成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上,Contractor和Clarke等将全球住宿业的扩张方式表达为单一化、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3种类型[16-17],Rodriguez和张祥等分析了住宿业的跨国区位选择以及在国内的连锁扩张特征[18-19];在城市、乡村和旅游景区尺度的微观层面上,Chou和胡志毅等分析了城市酒店业的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20-21],文彤和彭青等分析了家庭旅馆在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22-23]。

国内外旅游住宿业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成果集中于酒店、民宿等单一住宿业类型的分析,缺乏对多种住宿业类型的综合探讨;二是研究对象多为跨国大酒店集团和跨区域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对中小型和个体经营的住宿业实体研究较少;三是研究空间大多为城市区域,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城市群和大都市,对主要依赖于景区景点发展的住宿业关注较少。基于以往研究不足,选择黟县作为案例地,开展本文研究。选择黟县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自20世纪80年代,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黟县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以来,全县旅游及其住宿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发展脉络;(2)黟县旅游住宿业包括星级酒店、连锁酒店、青年旅舍、客栈民宿和农家乐等,区域内住宿业类型较为丰富;(3)全县旅游住宿业经营者包括酒店职业经理人、城市个体经营者、由本地农民转化而来的经营者以及旅游移民经营者等,对多种类型经营者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区域内住宿业的创办成长特征和发展演化规律。

1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1.1 案例地概况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部,辖5镇3乡,面积857平方公里。黟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中国旅游强县。截止2019年,全县共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3A级以上景区、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1个中国传统村落,完整保存了1684幢明清古建筑。黟县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全县重点景区发展状况、年接待旅游者人次、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将黟县旅游发展分为初步发展阶段(1986—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年)和高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24-25]。随着全县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推动了全县旅游住宿接待业的大发展。据黟县人民政府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县共有409家客栈民宿(不包含标准化酒店、城市旅馆、青年旅舍等),由民宿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3700个,间接带动1.8万人就业,累计接待过夜游客440万人次,人均逗留1.3天,人均消费约450元,民宿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11.2亿元。

图1 案例地空间区位Fig.1 Location of Yixian County,Anhui Province

1.2 研究设计

1.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旅游住宿业包括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客栈民宿、青年旅舍和农家乐等在内的所有可以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的经济实体。数据主要来自于去哪儿网和携程网以黟县为目的地酒店频道的第三方预订平台,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9年7月30日,收集信息点包括住宿业实体的名称、开业时间、客房数量和地理位置等,利用谷歌地图获取各住宿实体的经纬度信息,空间行政边界矢量GIS数据来自中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100万)。通过剔除部分信息不完整的数据,整理共得到780条有效数据。

本文为课题组“旅游小企业成长”的进一步研究成果[26],课题组在2019年8月对本研究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员分别赴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塔川、卢村、秀里等景区对住宿业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各个住宿业发展演化情况,作为本研究影响因素分析的重要一手资料。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充分利用非参与观察法,留心观察景区内外和主干道沿线的旅游住宿业,对其类型、规模和分布进行现场记录。

1.2.2 研究方法 核密度估算是用以计算出点状地理要素在整个研究区域的凝聚状况,核密度值越高,表明样本点分布越密集。公式如下:

(1)

式中:Rn(x)为R在某一点x处发生的核密度估计,n为各类旅游住宿场所的数目,h为带宽,k为核函数,(x-xi)为估计值点到测算点xi的距离值。

地理集中指数是描述地理要素分布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用其测度旅游住宿业在区域中的分布集中程度,其公式为

(2)

式中:G为研究区内旅游住宿业的地理集中指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旅游住宿业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分布越分散。Xi为研究区第i个区域的住宿业数量,T为住宿业总数,n为区域数量。

不均衡指数反映研究对象在区域内分布的齐全程度或均衡程度。本文用其测度旅游住宿业在各区域内的分布均衡状况。其公式为

(3)

式中:S为不均衡指数,n为区域数量,Yi为各区域内旅游住宿数量占总数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不平衡指数S的数值介于0~1之间,如果旅游住宿业平均分布在各区域中,则S=0,如果全部集中在一个区域中,则S=1。

2 黟县旅游住宿业时空演化特征

2.1 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分析

运用ArcGIS 10.2空间分析模块下的Density功能,首先从整体上对黟县旅游住宿业不同时间段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核密度分析及可视化表达,结果如图2所示。在对全县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黟县旅游住宿业随时间集中于宏村镇、碧阳镇和西递镇的空间趋势愈加明显,为更加深入探究这种空间集中演变特征,对三个重点乡镇分别进行了核密度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2000年、2011年和2019年黟县旅游住宿业核密度分析图

图3 2000年、2011年和2019年黟县重点旅游乡镇住宿业核密度分析图

从全县角度来看,宏村镇在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始终是密度最高的地方,但随着时间推移,全县旅游住宿业呈现出分散的趋势。2000年,仅宏村风景区、黟县县城和西递风景区存在住宿业分布;2011年,全县密度区有所增加,宏村风景区继续增强,并向外扩散,碧阳镇出现三个独立的密度区;2019年全县密度区快速增加,旅游住宿业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同时宏村风景区核密度继续向外扩散,西递风景区也呈现出向外扩散的趋势,区域内其他密度区分布较为独立、分散。总体上看,黟县旅游住宿业在宏村镇、碧阳镇和西递镇形成了三角形核密度结构,由依托宏村、塔川、卢村、秀里、碧山、南屏、西递和屏山发展的旅游住宿业组成“△”形,黟县旅游住宿业呈现出极大的景区依托发展特征。

从重点乡镇角度看,每个乡镇旅游住宿业空间演化特征各有不同。宏村镇在三个阶段逐渐由一个高密度区演化为一个高密度区与多个低密度区共存的状态,并由省道S218和县道X039连接的卢村木雕楼、宏村风景区与塔川景区在空间上形成“V”字形旅游住宿业空间分布结构。碧阳镇在三个时间段由一个密度区逐渐演化为三个密度区,且碧山村和南屏景区呈现出高密度集聚趋势,县城核密度区较为分散。西递镇在三个时间段的核密度表现为一个高密度区与一个密度延伸带,呈现出点轴形状,旅游住宿业由西递景区内向景区外的镇区延伸。

2.2 集中度和均衡度特征分析

宏村镇、碧阳镇和西递镇都属于黟县重要的旅游乡镇,共拥有A级景区11处,镇域内的旅游住宿业分布表现出强烈的景区依托型特征。为进一步探究旅游住宿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从县域全乡镇角度、县域重点景区角度以及重点旅游乡镇角度,综合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分析三个不同空间层次的旅游住宿业分布特征。

从县域全乡镇空间层次来看,乡镇总数为n=8,1986—2000年,黟县旅游住宿业总数为T=20,根据公式(2),得到县域全乡镇空间层次的旅游住宿业地理集中指数为G=22.78。1986—2010年,黟县旅游住宿业总数为T=175,旅游住宿业地理集中指数为G=44.55。1986年至今,黟县旅游住宿业总数为T=780,旅游住宿业地理集中指数为G=52.57。可以看出G值越来越大,说明黟县旅游住宿业随时间呈现出分布集中的趋势。

从县域重点景区空间层次来看,景区总数为n=11,1986—2000年,景区依托型旅游住宿业总数为T=17,根据公式(2),得到县域重点景区空间层次的旅游住宿业地理集中指数为G=36.32。1986—2010年,旅游住宿业总数为T=148,旅游住宿业地理集中指数为G=38.93。1986年至今,旅游住宿业总数为T=684,旅游住宿业地理集中指数为G=33.62。可以看出G值先升后降,说明黟县景区依托型旅游住宿业在第一阶段随时间呈现出分布集中的趋势,随后集中趋势减缓,呈现空间分散趋势。

从重点旅游乡镇空间层次来看,宏村镇三个发展阶段的旅游住宿业地理集中指数G值分别为100、74.46和52.04,说明宏村镇的旅游住宿业随时间呈现空间分散的态势。碧阳镇三个阶段的G值分别为50、56.25和52.57,说明碧阳镇的旅游住宿业分布较均匀,且随时间变化不大。西递镇三个阶段的G值分别为100、93.08和91.16,说明西递镇的旅游住宿业分布较为集中,随时间分布趋势虽有减缓,但变化不大,处于高度集中的态势。

同样,按照三个空间层次划分,根据公式(3)分别进行计算,县域全乡镇空间层次和县域重点景区空间层次的旅游住宿业不均衡指数分别为0.8473和0.7016,说明旅游住宿业集中分布于全县范围的某几个乡镇和某几个景区内,旅游住宿业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重点旅游乡镇宏村镇、西递镇和碧阳镇的旅游住宿业不均衡指数分别为0.7354、0.9047和0.2272。西递镇的不均衡指数最高,旅游住宿业高度集中于西递风景区,其他景区分布较少;宏村镇的不均衡指数次之,但指数也较大,旅游住宿业集中于宏村风景区,其他景区均有零散分布;碧阳镇的不均衡指数最低,旅游住宿业较均匀地分布在镇区内。

表1 黟县旅游住宿业地理集中指数

3 黟县旅游住宿业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

3.1 区域内景区持续发展

黟县旅游住宿业依托区域内知名景区而发展,演变并构建了全县旅游住宿业的基本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因游客需要,旅游住宿业首先在宏村景区、西递景区和黟县县城出现。2000年以后,随着西递和宏村先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家AAAAA级景区,知名度骤升,游客增多,需求增大,旅游住宿业获得极大发展。依托宏村和西递两个知名景点,旅游住宿业集中分布于此,并成为黟县旅游住宿业分布的主要区域。

依托西递、宏村等知名景区,其他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并成为重要的节点景区,依托节点景区发育的旅游住宿业,打破了住宿业集中、不平衡的状态。黟县山明水秀,旅游资源极其丰富。2000年以来,卢村木雕楼、塔川红叶、木坑竹海、秀里影视村、碧山书局和西递石林等景点逐渐被开发,由于每个景点距离西递、宏村等知名景区较近,使其成为游客游览西递、宏村后的补充景点,依托这些景点发展起来的旅游住宿业,成为全县和其所属乡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断降低着区域旅游住宿业的集中度。

遗产地和文保单位等景区开发限制,形成了黟县旅游住宿业在景区内外分布的微观地理空间格局。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关麓、卢村、秀里和塔川等景区或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或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景区荣誉带来游客的同时,也对景区开发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导致了旅游住宿业在景区内无法大规模发展。因此,旅游住宿经营场所不断向景区外蔓延,形成景区内外微观地理视角下的旅游住宿业空间布局状态。

3.2 固有的经营场所优势

经营场所是旅游住宿业创办及发展的必要条件,黟县旅游住宿业经营场所的类型包括原有民居改造利用和房屋新建两种,利用方式包括自有房屋利用和房屋租售利用。黟县多为古村落型旅游景区,拥有众多的民居房屋,成为旅游住宿业经营发展的基础。随着旅游开发,本地居民通过对自有房屋改造,使其价值功能由居民生活性住宿为主逐渐转变为用于游客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游客接待为主。外地人通过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得到本地房屋使用权,通过改造提升,用于游客住宿以及自己在旅游目的地生活的固定场所。

旅游产业是黟县的主导产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吸引着多家旅游企业进驻。为促进地方旅游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黟县地方政府先后批复建设了水墨宏村一期、二期以及印象宏村等居民房地产项目,改建和新建了一批民居房屋。同时,旅游公司开发了宏村奇墅湖、卢村龙池湾等旅游项目,使其成为新的旅游景点。这些新建房屋和建筑成为黟县原有民居的重要补充,极大的增加了景区外的旅游商业用地,为景区外经营者开办酒店、民宿提供了场所。

3.3 旅游企业主经营思维更新

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本地企业主的经商思维得到发展。黟县处于皖南多山丘陵地区,山地自然条件限制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同时黟县也是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区域,居民传统的经商意识浓重。随着旅游业发展,村民逐渐意识到旅游经营较之农业生产收入较高,且他们拥有经营场所等诸多便利条件,村民们逐渐从农业生产转向旅游商业经营。他们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考察,认识到开办家庭客栈和农家乐是比较简单的最佳经营方式。徽州地区传统的“以贾代耕”的徽商经营理念得以渗透,这样依托于景区内外、利用自家房屋经营的旅游住宿业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了。

外地企业主的创新引领和本地企业主的模仿经营,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住宿业在黟县的多点布局和质量提升。外地住宿业经营者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经营经验以及独到的眼界,将现代酒店元素和徽州文化结合起来,做成了高档民宿,形成了民宿品牌,且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在黟县多个景区进行布局。外地经营者的成功经营激励着本地经营者经营思维的改变,他们不断进行着房屋客栈的提升和改造,并帮助他们本地的亲戚朋友从事旅游住宿接待工作,通过熟人帮助和推荐的方式间接推动着旅游住宿业在不同景区和景区内外的发展和布局。

3.4 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推动

多层级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在全国旅游市场发展的背景下,依托黄山风景区,黟县旅游市场也得到了极大发展。200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文化旅游圈进入发展新纪元,区域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连接景区内外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得以稳固,旅游业成为地方支柱产业,旅游收入成为地方财政和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黟县人民政府公开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显示,2005—2018年,全县游客量增长近6倍,达到1196.09万人次。游客量的持续增加,产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为旅游住宿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多样化旅游需求持续拉动。随着旅游市场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游客群体类型更加丰富,游客需求更加多样化,普通观光游客对应经济型酒店和一般客栈的住宿需求,休闲度假游客对应高档酒店和精品民宿,文化旅游者对应徽文化主题民宿的体验需求,需求导向不断推动着旅游住宿业的开办和转型升级。同时,黟县古村落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写生基地,由于写生学生对住宿条件要求不高,且需要能够接待大团队游客的客栈酒店,这就促进了景区外专门从事写生学生住宿接待业的发展。

3.5 区域内外交通条件优化

大尺度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了黟县旅游发展,道路连接线之间的景点资源得以开发,促进了依托景区发育的旅游住宿业创办。2003年连接黄山风景区和宏村风景区的宏儒公路(县道X030)建成通车,有效地将黄山风景区的游客引至黟县境内;2007和2008年京台高速合肥至黄山段、沪渝高速安徽段相继建成通车,使得合肥、南京、苏州、上海、芜湖等主要城市的居民进入黄山地区更加便利;2015年京福高铁建成通车,带来了更大区域范围的游客;同时省道S218串联了黄山区和黟县众多景点,成为游客皖南自驾游的首选线路。由区域外围大交通引领、区域内小交通串联的交通网络在黟县得以形成,游客在游览知名景点之后,增加了顺路游览小景点的可能。这样便延长了游客的游览停留时间,形成过夜游,促进了区域旅游住宿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住宿业依托道路交通、景区节点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在黟县,依托省道S218和宏儒公路,道路沿线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居民逐步参与到旅游业中。由于各景点之间距离较近,且道路沿线风景优美,景点之间的互动联系更加频繁。沿省道S218线上宏村风景区至卢村木雕楼距离约1.6公里、至秀里影视村约6公里,秀里影视村至屏山景区和碧山村分别约3公里、4公里,黟县县城距离宏村景区、西递景区分别约10公里、8公里;沿宏儒公路线上的塔川景区距离宏村风景区和木坑竹海景区分别约3公里和2.5公里。各景区景点依托区域内交通干线构建起了黟县旅游的游览框架,旅游景区景点沿交通干线分布且两两之间距离较近,由于居民点一般沿道路布局,旅游住宿业也呈现出沿交通线的带状分布格局。

3.6 多项利好政策支持

黟县地方政府在行业审批、奖励制度和专项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客栈民宿发展多项支持。一是黟县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徽州民宿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促进黟县民宿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为客栈民宿办理营业执照和特种行业许可证等提供便利条件,并积极推动“古村落+新民宿”的新型发展模式,将旅游观光与民宿体验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民居的价值作用,提高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二是通过以奖代补引导民宿业主在贫困村从事民宿经营活动,鼓励区域内客栈民宿参加各类民宿评选活动,若获奖,给予相应奖励。三是通过举办“徽姑娘”农家乐(民宿)技能培训会活动,为经营者提供最新的旅游市场信息,传达规范经营的理念价值等,这些利好政策推动着黟县旅游住宿业的创办和持续发展。

黟县地方政府在引进配套旅游项目、成立行业协会等方面对住宿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黟县人民政府引入壹花界旅游发展公司打造高端摄影实习基地,随之国际摄影协会“黟县泗溪摄影扶贫基地”挂牌成立。黟县及相关乡镇两级政府,不断优化摄影业态,将民宿经营和摄影写生相结合,丰富了黟县民宿的主题性,间接做到了主题民宿品牌的营销宣传。同时,黟县人民政府倡导成立的黟县民宿协会,成为民宿经营者的学习交流平台,并鼓励推动县域内住宿业规模较大的集群点成立民宿分会,主要负责本集群内的民宿创办指引、经营培训和营销等。这些由政府倡导引入和创办的相关项目和行业组织,直接和间接推动着全县旅游住宿业的发展。

图4 黟县旅游住宿业时空演化特征的影响因素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黟县旅游住宿业发育于宏村镇、西递镇和碧阳镇,并形成全县旅游住宿业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随着时间推移,旅游住宿业逐渐遍布全县各乡镇,且呈现出较明显的景区依托发展特征。在空间上,由宏村、塔川、卢村、秀里、碧山、南屏、西递、县城和屏山组成“△”形。从重点旅游乡镇看,宏村镇逐渐演化为一个旅游住宿业高度密集区和多个低密集区共存的状态,并在空间分布上沿主要道路形成“V”字形,碧阳镇逐渐演化为县城、碧山和南屏三个分散的住宿业布局状态,西递镇旅游住宿业逐渐由西递景区内向景区外延伸,在空间上形成点轴形状。

根据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在县域全乡镇空间层次,黟县旅游住宿业随时间呈现分布集中的趋势。在县域重点景区空间层次,旅游住宿业随时间呈现出先集中后分散的分布趋势,空间上呈现分布不均衡态势。在重点旅游乡镇空间层次,宏村镇的旅游住宿业随时间呈现空间分散态势,但围绕宏村景区内外仍然高度集中。碧阳镇的旅游住宿业分布较均匀,且随时间变化不大,西递镇的旅游住宿业分布处于高度集中的态势,主要集中于西递风景区,其他景区节点分布较少。

黟县旅游住宿业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区域内景区持续发展、固有的经营场所优势、企业主经营思维更新、旅游市场环境推动、区域内外交通条件优化和利好政策支持等六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依托知名景区和节点景区发展而来的旅游住宿业奠定了全县住宿业的基本格局,由于遗产地和文保单位等景区开发限制,形成了旅游住宿业在景区内外交错分布的微观地理形态。黟县众多的原有民居为住宿业发展提供了存量经营场所;新建房屋作为原有民居的重要补充,是住宿业发展的增量经营场所。在旅游业发展下,黟县本地居民“以贾代耕”的徽商经营思维、外地企业主的创新引领和本地企业主的模仿经营等,促进了旅游住宿业在黟县的多点布局。全县游客量逐年增加产生的巨大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住宿业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加;在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持续拉动下,黟县旅游住宿业经营者改造和新创了一批多类型、多档次的住宿业实体。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加快了黟县旅游发展,道路连接线之间的景点资源得以开发,延长了游客游览停留时间并形成过夜游,形成了旅游住宿业在空间形态上的带状分布。黟县地方政府在行业审批、奖励制度、专项培训、引进配套旅游项目和倡导成立行业协会等方面给予客栈民宿经营直接和间接支持,促进了黟县旅游住宿业的持续发展。

4.2 研究展望

在本文研究基础上形成下一步研究讨论:一是对区域旅游住宿业集群研究。目前,在黟县逐步形成了西递、宏村、南屏、碧山、塔川、龙江(秀里、屏山)和美溪等7个民宿群,宏村镇、西递镇和碧阳镇拥有全县旅游住宿业实体90%以上,成为典型的旅游住宿产业集聚区,对集聚区内的物流、客流、企业管理方式、企业综合产出等经济地理现象的深入研究,具有深刻的学科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是对旅游住宿业连锁经营网络的研究。黟县旅游住宿业呈现出品牌连锁的扩张经营态势,包括发育于本地逐渐向区域内外扩张以及域外住宿业品牌不断进驻黟县,对这部分住宿业实体的企业布点、企业战略等研究,有助于理解成熟企业发展的战略轨迹和黟县县域的旅游市场环境特征。三是对区域内旅游住宿业实体的微观考察。黟县旅游住宿业发展更多是在市场推动下的自发行为,存在当地居民利用自有房屋开展便利经营的现象,住宿业依托景区景点在区域内大量创办,但由于知名景区的存在,且各景点距离较近,依托一般节点景区发育的住宿业实际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如何更好的协调区域旅游住宿业布局,引导居民采取正确的方式参与到旅游业发展当中,而不至产生产品同质和行业竞争等研究,对于丰富社区参与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黟县宏村住宿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宏村画卷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画里乡村——宏村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雨色宏村
浅谈黟县蚕桑产业再发展
P大的住宿学院
黟县大棚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酒店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