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荣 钱震
(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通 226006)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常温下沸点为50~260 ℃的有机化合物,目前已鉴定出的组分有300多种,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VOCs 除了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危害人体健康[1]外,还是生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之一[2]。越来越多的地区研究显示,臭氧污染受VOCs 控制[3],因此研究环境空气中VOCs 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十分重要。目前,针对VOCs 的污染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涵盖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反应活性、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臭氧生成潜势、来源解析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等多方面[4-8]。由于VOCs 种类繁多、来源复杂,不同地区组分构成差异明显,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开展对应的研究。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沿海地区,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当地的臭氧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赵秋月等[9]已对南通市港闸区夏季VOCs 污染特征与来源进行了研究,其他关于南通市臭氧与VOCs 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南通市夏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划分污染前和污染中2 个阶段,对VOCs 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其来源进行探究,以期为南通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分析所用VOCs[包含58 种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和13 种含氧有机物(OVOCs)]、NOX、气温、风速、光强数据来源于南通市大气超级站,臭氧数据来源于南通市参与考核的4 个国控子站,监测仪器均为24 h 连续在线采样分析仪,时间分辨率均为1 h。南通大气超级站设在南通市环保公园内的环境教育馆楼顶(120.94°E,31.99°N),离站点1 km 外有道路、住宅、汽车加油站、工地和工业等污染源。VOCs 的监测仪器为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仪TH300B,采用超低温空管捕集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技术,对环境空气中VOCs 浓度进行在线连续监测分析。NOX的监测仪器为TAPI T200氮氧化物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分析。臭氧的监测仪器为TAPI T400 或400E 臭氧分析仪,采用紫外光度法进行分析。光强数据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辐射强度,由太阳辐射强度计荷兰Kipp&Zone CMP6,CUV5 监测。
本研究选取南通市夏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进行分析,时间为2020 年8 月12—17 日,共6 d,剔除VOCs 每天零点走标和仪器异常数据,共采集小时数据129 份。
根据南通市4 个国控点监测数据,2020 年8 月15—17 日,南通市出现了连续3 d 的臭氧浓度超标现象,臭氧日最大8 h 浓度分别为201,192,166 μg/m3。为对比研究,选取了污染前3 d(8 月12—14 日)和污染3 d(8 月15—17 日)进行分析,8 月12—14 日臭氧日最大8 h 浓度分别为115,136,133 μg/m3。
研究期间温度、风速的时间序列见图1。
图1 8 月12—17 日温度和风速时间序列
研究期间太阳总辐射和紫外辐射的时间序列见图2。
图2 8 月12—17 日太阳总辐射和紫外辐射时间序列
研究期间气温28.5~39.6 ℃,日最高气温36.1~39.6 ℃,属于典型的副高控制晴热天气,污染前和污染中差异不明显;日均风速1.2~1.7 m/s,日最大风速2.2~3.4 m/s,总体风力相对较小,污染前日最大风速略高于污染中,但平均风速仅高于污染中0.1 m/s;太阳总辐射日最大值874~930 W/m2,紫外辐射日最大值45~48 W/m2,污染前和污染中基本无差异。可见,污染前与污染中对臭氧生成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中,气温和光强基本无差异,风速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
VOCs 和NOX是生成臭氧的2 个主要前体物,根据经典EKMA 曲线[3],当VOCs/NOX的比值小于8 时,表明研究区域臭氧生成属于VOCs 控制区,即臭氧浓度对VOCs 浓度变化更敏感;当VOCs/NOX的比值大于8 时,表明研究区域臭氧生成属于NOX控制区,即臭氧浓度对NOX浓度变化更敏感。研究期间逐小时VOCs 和NOX比值介于0.5~5.0 之间,均小于8,表明南通市属于VOCs 控制区。
VOCs 的构成变化见表1。
表1 研究期间VOCs 物种体积浓度 ppb
污染前和污染中各类别物种的贡献比均为烷烃>OVOCs>芳香烃>烯烃>炔烃。污染中,VOCs 体积浓度均值为23.44 ppb,较污染前下降了12.0%。污染中,芳香烃体积浓度占比下降幅度最大,较污染前下降23.4%,其次为炔烃,下降22.5%,OVOCs、烯烃、烷烃分别下降14.4%,9.3%,4.7%;OVOCs 体积浓度绝对值下降最大,较污染前下降1.42 ppb,其他物种下降0.18~0.95 ppb。各类别物种体积浓度均不同程度下降,进一步验证了南通市臭氧光化学反应生成受VOCs 控制,其中芳香烃和OVOCs 贡献较为显著。
进一步分析具体组分见表2。
表2 研究期间平均体积浓度排名前10 位的VOCs 组分 ppb
污染中体积浓度排名前10 位的物种分别为丙酮、丙烷、乙烷、正丁烷、3-戊酮、甲苯、异戊烷、乙烯、异丁烷和2-戊酮,除异丁烷外,与污染前体积浓度排名前10 位的物种基本一致,其中丙酮、甲苯、异戊烷、乙烯和2-戊酮污染中体积浓度较污染前下降了12.2%~34.2%。丙酮、甲苯是典型的工业溶剂,2-戊酮也用作溶剂,异戊烷是油气挥发源的指示物种,乙烯主要源于机动车的排放[10-11],表明工业排放、油气挥发和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对此次南通市臭氧污染过程VOCs 来源贡献较大。
本研究采用最大增量活性因子(MIR)分析和评估VOCs 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OFPi=MIRi×[VOCs]i
式中,OFPi为物种i 的最大臭氧生成潜势量,μg/m3;MIRi为物种i 的最大增量反应活性,引用Carter 的研究系数[12];[VOCs]i为物种i 的质量浓度,μg/m3。
污染中,各物种总OFP 贡献为162.0 μg/m3,较污染前下降22.2%。污染中OFP 与臭氧的日变化趋势见图3,OFP 日变化呈现典型的双峰特征,日最高小时值为260.0 μg/m3,出现在1:00,日最低小时值为48.7 μg/m3,出现在15:00。臭氧的日变化与OPF呈明显的相反关系,臭氧日变化为单峰型,12:00—16:00 为臭氧浓度高值时段,极值出现在13:00,为197.3 μg/m3,14:00 臭氧浓度下降可能是受高温天气人工洒水作业短暂降温的影响。臭氧日最高小时值为OFP 的75.9%,说明OFP 仍有一定空间转化和生成更多的臭氧。
图3 污染中OFP 与臭氧质量浓度日变化
由于VOCs 中各物种化学反应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OFP 浓度排名前10 位的物种与质量浓度排名前10 位的物种并不完全相同,如图4。污染中OFP 浓度排名前10 位的物种分别为间/对二甲苯、甲苯、正己醛、乙烯、丁烯酮、邻二甲苯、丙烯、异戊烷、1,2,4-三甲基苯、乙苯,它们的OFP 贡献率占总OFP 的65.2%。大气污染管控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些活性较强的物种。其中,甲苯、乙烯和异戊烷不仅质量浓度较高,对OFP 的贡献也较大,应高度重视。
图4 OFP 浓度排名前10 位的物种
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以污染过程中获取到的NMHC 和OVOCs 数据为基础,比对不同来源的源谱,对VOCs 进行来源解析。主要基于3 点考虑确定输入的物种:(1)物种须有明确的来源示踪性,如异戊烷是油气挥发的示踪物,乙烯主要源于机动车的排放,乙炔是燃料燃烧的重要产物,芳香烃是不完全燃烧排放、溶剂使用/挥发的关键示踪物;(2)剔除浓度不确定性较大的物种;(3)物种浓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分析覆盖度。拟合解析后识别出5个较合理的因子: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油气挥发、涂料和溶剂使用、天然气。具体解析结果见图5。
图5 污染中PMF 源解析
本次臭氧污染过程,VOCs 最大来源为机动车尾气,其次是工业排放。据不完全统计,南通市汽车保有量已接近200 万辆,且未对机动车实行限购、限行政策,故机动车排放源已成为重要排放源之一。工业源作为传统的排放源,其贡献量仍不容忽视。
(1)研究期间南通市属于典型的副高控制晴热天气,污染中和污染前气象条件差异不大,臭氧污染主要受VOCs 排放影响;VOCs/NOX的比值介于0.5~5.0 之间,表明南通市臭氧污染属于VOCs 控制区。
(2)污染中,VOCs 总OFP 贡献为162.0 μg/m3,较污染前下降22.2%。OFP 与臭氧的日变化呈明显的相反关系,臭氧日最高小时值为OFP 的75.9%,表明OFP 仍有一定空间转化和生成更多的臭氧。甲苯、乙烯和异戊烷是此次污染过程的关键活性物种,不仅质量浓度较大,对OFP 的贡献也较高,应高度重视。
(3)污染中和污染前VOCs 构成及浓度差异分析表明,工业排放、油气挥发和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对此次臭氧污染过程VOCs 来源贡献较大;PMF 模型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油气挥发、涂料和溶剂使用、天然气源占比分别为38.6%,35.4%,9.5%,8.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