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昆
(寻甸县甸沙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寻甸 655206)
通过对马铃薯种植密度实验研究,以获得适合寻甸县甸沙乡马铃薯种植的最佳密度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马铃薯亩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甸沙乡马铃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供试品种:马铃薯青薯九号。
选寻甸县甸沙乡苏撒坡村委会丫巴山村,海拔2578 m,年平均气温10.50℃,年均降水量1098 mm,土壤为高山红壤土系、水分适度、肥力中等、土层深厚。
试验设8个密度处理,分别为:
处理Ⅰ:行距70 cm,株距40 cm,亩植2381株;
处理Ⅱ:行距65 cm,株距40 cm,亩植2564株;
处理Ⅲ:行距70 cm,株距35 cm,亩植2721株;
处理Ⅳ:行距65 cm,株距35 cm,亩植2930株;
处理Ⅴ:行距70 cm,株距30 cm,亩植3174株;
处理Ⅵ:行距65 cm,株距30 cm, 亩植3418株;
处理Ⅶ:行距60 cm,株距30 cm, 亩植3703株;
处理Ⅷ:行距55 cm,株距30 cm, 亩植4040株。
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5㎡,随机排列,各小区间留50 cm走道,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肥料按每亩马铃薯专用肥100 kg、农家肥1500 kg比例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中耕管理按常规进行。
24个小区做到统一种薯,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中耕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
现蕾期每个小区随机调查10株,测定其株高、茎粗、茎重、叶重和根重。收获时每个小区随机取10株测定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单薯重和各小区产量。
2.1.1 生育期(表1)
由表1知,各个处理的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和收获期一致,生育期为140 d。说明不同密度处理对青薯九号的生育期基本无影响。
表1 不同种植密度生育期比较
2.1.2 株高(表2)
由表2知,不同种植密度的青薯九号株高在86.3~92.3㎝,其中处理Ⅰ平均株高最大,Ⅶ处理平均株高最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密度对青薯九号株高影响不显著。
表2 不同种植密度10株平均株高比较
2.1.3 茎粗(表3)
由表3知,不同种植密度的青薯九号茎粗在0.7~1.3㎝,其中处理Ⅳ平均茎粗最大,处理Ⅱ平均茎粗最小,处理Ⅱ、处理Ⅰ与处理Ⅳ差异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密度对青薯九号茎粗影响不显著。
表3 不同种植密度10株平均茎粗比较
2.1.4 茎重(表4)
由表4知,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青薯九号茎重在996.5~1100.3 g,处理Ⅱ最低为996.5 g,处理Ⅶ最高为1100.3 g,处理Ⅱ与处理Ⅶ差异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4 不同种植密度10株平均茎重比较
2.1.5 叶重(表5)
由表5知,不同种植密度青薯九号叶重在276.0~291.1g。处理Ⅲ最低,处理Ⅶ最高,处理Ⅲ与处理Ⅶ差异极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表5 不同种植密度10株平均叶重比较
2.1.6 根重(表6)
由表6知,不同种植密度的青薯九号根重在249.8~261.6 g。处理最低Ⅲ,处理最高Ⅱ,处理Ⅲ与处理Ⅱ、处理Ⅴ极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表6 不同种植密度10株平均根重比较
由表7知,不同种植密度的青薯九号的小区产量为70.6~93.7 kg,处理Ⅵ最大,为93.7 kg以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
表7 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比较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薯九号的生育期、株高、茎粗等影响不明显,对产量影响显著。在处理Ⅵ密度下,折合亩产量最高为2461.4 kg,在处理Ⅰ密度下,折合亩产量最小为1854.5 kg。以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产量与密度呈负相关。青薯九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5 cm、株距30 cm、亩植3418株。
(1)试验是在同一施肥水平下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品种青薯九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可能导致高种植密度下植株养分供应不足,形成密度与产量间单一的负相关。
(2)试验只对青薯九号的种植密度和农艺性状、产量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并不带代表其他品种也是处理Ⅵ产量最高。对于其他品种,还需进一步实验研究。此次获得的青薯九号高产密度仅参加了区域试验,必须经过大面积生产示范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定论,因此筛选出的高产密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3)青薯九号高产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实验只研究分析了其中部分关键因素,要获得青薯九号高产最佳种植模式需从种薯、环境、耕作方式、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