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021-04-23 09:54田克勤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历史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华章;从现实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起点;从理论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样态;从国际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开展减贫事业的新方案。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族复兴  现代化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  减贫事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郑重宣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1]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追寻千年、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变成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既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华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达到新高度,为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面向新发展阶段,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统一的视角,深刻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华章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2]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走过了非同尋常的奋斗历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承续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战略规划,形塑于新时期、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3]集中反映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谋划和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逐步提出并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在重新思考“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可行性的同时,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78年邓小平同志设想到20世纪末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原定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达到后,党的十六大又及时提出将总体上实现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新世纪新阶段,党接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同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十九大进一步指出,从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十九大之后的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引领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立场的不懈坚持,是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必然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使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批驳西方某些政客散布的“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等唯心主义历史观点时就曾坚定地指出:“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5]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起点

党的十九大在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了壮丽的新篇章,又为开启我国发展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一个新起点。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准确理解这一重大判断,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新发展阶段我们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担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揭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重大意义,不仅要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起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要认真总结和汲取党引领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重要启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时明确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新发展阶段,是党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之后,对我国发展阶段的新的准确定位,是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方法发生变化的客观依据。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进一步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党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十八大、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党始终如一地坚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在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上的守正和创新,为“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为二者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与可靠支撑。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没有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就谈不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和起步。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样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体现着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而且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得以阶段性实现所呈现的新样态。

全面小康是注重“发展”的小康,体现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简单延续我国传统小康思想的母板,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也不是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翻版,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要实现的发展新样态。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小康社会为目标引领,经历了从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战略演进,其内涵意蕴不断提升,但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本要求和判断标准。从实现“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的总体小康到建成“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翻一番”的全面小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始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8]从一定意义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契合了社会主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9]

全面小康是注重“全面”的小康,彰显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突出了新时代增进社会公平的战略意蕴。邓小平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0]但基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小康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作为“小康”战略在新时代的接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全面小康,不仅要求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而且要求覆盖的人口、区域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融合的共同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1]实现共同富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根本任务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展现出新样态。历史启示我们,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一度遭受重创、陷入低谷。一时间,“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资本主义才可以实现现代化”等妄言甚嚣尘上。然而,就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十几年后,美国发生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在21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层层跃升,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快速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转化为治理效能得到进一步彰显,不仅为国内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必将为我们进一步展现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注入强大的信心与力量。

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新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和本体属性,也具有人类共同价值和世界共通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12]中国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9年底的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9年的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中国摆脱了贫困,意味着世界上1/5的人口摆脱了贫穷。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中国在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并通过自身发展拉动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据统计,截至2015年10月,中国累计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369.1亿美元,流量规模蝉联全球第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2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投资覆盖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稳步增长、东道国税收和就业水平提高贡献显著,对外投资双赢效果凸显。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复苏提供重要引擎,并为解决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与贫困问题提供帮助。

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和治理优势为全球贡献了中国智慧,具体表现为:中国开启的减贫事业,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拥有一套完整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系;这一事业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实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能够广泛凝聚共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这一事业,坚持各民族平等,确保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中国人,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通过各种政策举措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巩固减贫脱贫的成果,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以及治理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和治理优势,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既有中国价值也有世界意义。我们不“输入”外國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他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7页。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7页。

[3]田克勤、张林:《小康社会时代意蕴的持续提升及其战略引领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4期。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37页。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2页。

[6][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2、66页。

[7][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64页。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92页。

[9]白显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必然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11期。

[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24页。

责 编/桂 琰(见习)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