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应急管理局 程波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蔡宇停|文
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施工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事故类型。目前,很多学者都针对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致因、预防等方面展开了相关分析和调查研究。但很少有人采用多维宏观指标动态反映事故变化趋势,再基于事故发生规律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措施。
对此,为了预防或减少建筑施工行业高处坠落事故,笔者基于2019 年重庆市高处坠落事故统计数据,总结了其发生的共性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梳理了导致事故发生的敏感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高处坠落事故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类。根据2019年重庆市高处坠落事故统计数据,相关事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统计情况如表1 所示。根据图1 可以直观得出,在“事故直接原因”数据中,排名前3 名的共性因素是:“违章冒险作业(编号5)”“个人安全意识淡薄,缺少防护(编号7)”和“未正确或无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编号3)”。根据图2 可以直观得出,在“间接原因”数据中,排名前3 名的共性因素是:“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编号5)”“无或没有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编号1)”和“管理缺陷(编号4)”。
表1 产品装车流速控制对照表
图1 直接原因
图2 间接原因
图3 事故发生时间段
图4 发生事故年龄段
图5 事故发生工种统计
图6 事故发生时工人从事工作统计
图7 事故发生部位统计
图8 事故发生工程阶段统计
根据图3 可以直观得出,“事故发生时间段”排名前3名的共性因素是:“14 ∶00-16 ∶00”“16 ∶00-19 ∶00”和“10 ∶00-12 ∶00”。
根据图4 可以直观得出,“事故人员年龄段”方面,排名前3 名的共性因素是:“51—60 岁”“41—50 岁”和“31—40 岁”。
根据图5 可以直观得出,在事故人员工种方面排名前3名的共性因素是:“拆卸工”“抹灰工”和“装饰工”。
根据图6 可以直观得出,事故发生时工人从事的工作排名前3 名的共性因素是:“拆卸”“抹灰”和“搭设外架”。
根据图7 可以直观得出,易发事故部位排名前3 名的共性因素是:“外架”“外墙”和“楼层面”。
根据图8 可以直观得出,在事故发生工程阶段方面排名前2 的共性因素是:“主体”和“收尾”。
笔者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时间以及环境这5 个维度进行了横向占比分析,得到各维度最高影响因素分别为“违章冒险作业”“管理缺陷”“14—16点”“51—60 岁”“外架”“拆卸工”“拆卸”“主体”。
根据前述数据统计分析,在“事故直接原因”数据中,排名前3 名的共性因素是:“违章冒险作业”“个人安全意识淡薄,缺少防护”和“未正确或无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在“事故间接原因”数据中,排名前3名的共性因素是:“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无或没有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和“管理缺陷”;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0—12 时和14—16 时;事故人员年龄段峰值为“51—60 岁”;易发事故部位为“外架”;事故人员工种主要为“拆卸工”,“抹灰工”次之;事故发生时工人从事的工作主要为为“拆卸”,“抹灰”次之;事故发生的工程阶段主要为“主体”。
第一,针对“违章冒险作业”,企业可采取惩罚扣分机制,从管理和监督角度阻止员工违章操作。具体来说,企业可采用监控技术,对作业现场人员进行实施监督,再配合现场监督人员不定时巡逻,或开发一个大数据系统,将相应作业的违章清单录入系统中,系统再对现场作业人员操作的实时监控进行判断,若发现违章操作,则进行报警提示或者直接扣分,同时,通过系统后台能够获取扣分基数和次数,以及违章操作的具体动作。
第二,针对“个人安全意识淡薄,缺少防护”和“未正确或无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笔者建议企业采取如下措施: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前,企业应有专人检查其安全防护用具是否佩戴齐全,若没有,应禁止其进入施工场地。若条件允许,企业还可在场地入口处设置一个监测装置,对入场前的施工人员进行检查,若该人员未佩戴齐全安全防护装备则会触发警报,同时禁止其进入施工场地,直到整齐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后方可进入。另外,还可在安全防护用具上安装报警装置或预警芯片。如果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远离员工身体,那么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通过发射信号到管理人员的监控系统中,提醒某施工人员没有完整佩戴防护用具,随时会发生危险。
第三,针对“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企业应组织、聘请相关专家制定隐患排查清单,再将该清单录入隐患排查系统中。当排查隐患时,系统应可对未进行排查的隐患进行提示,从而方便检查人员全面排查。
第四,对于“无或没有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和“管理缺陷”,企业各级单位在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及时录像,并将录像按时间顺序整理保存。同时,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培训录像进行检查,通过直接检查安全培训日期及培训内容,即可迅速了解相关单位是否落实了安全教育培训。
企业应基于不同高处作业类型,根据统计得出的时间规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方案和管理措施,使作业人员身体能够适应作业强度的变化,减少事故的发生。
人体一般在工作3 ~4 小时后进入疲惫期,其心理跟精神变化是多方面的。作业者容易产生严重的疲惫感,注意力起伏分散,操作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作业效率明显下降。长时间高负荷工作,还会使作业人员产生视觉疲劳,而适当的轻度作业能使作业人员眼睛的暗适应敏感,减缓疲劳。
因此企业应根据不同作业时间段对员工身体机能、视觉和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设置一个强制休息时段,通过适时安排休息和缓和时间,保障和恢复员工的身体机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经验和心理状态,对于51 ~60 岁的员工来说,企业可通过对相关作业危险动作紧急预防措施的反复练习和培训,增加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或者操作熟练度,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同时,由于该年龄段的员工,身体机能和反应力都有所下降,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会有所减退,因此,应尤其注意操作流程和应急反应的惯性训练。
企业对于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部位、工种以及工程阶段,应进行重点监控和重点管理。例如,可将传感器技术运用在外架搭设上,在外架搭设时,使传感器自动录入搭建顺序和搭建步骤,当有违规操作时,传感器则会进行提示和报警。同时,企业应重点加强“拆卸工”和“抹灰工”这两个工种的安全培训和监管,以引导“自律”加强“他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重点工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