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桥,庞灵,王昊,艾华
康复专科护士是具有系统性的康复护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事临床专业康复护理工作的康复护理专业人才[1]。目前我国康复专科护士培养、考核与认证也在逐步完善[2-3],但与美国的康复注册护士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4]。护士核心能力(Nur-sing Core Competency,NCC)概念在21世纪初期被引进并应用到我国护理领域[5],并应用到很多关于专科护士的评价中,但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专科护士能力水平的评价标准[6-7]。本研究以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为基础,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康复专科护士评价指标,为我国康复专科护士培养提供参考。
1.1对象
1.1.1成立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由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康复医学及护理专家12人组成,包括护理部主任、护理教研室主任各1人,康复科护士长、全国康复专科护士临床带教老师、康复专科护士各2人,副高职称以上康复医生、中级职称以上康复治疗师各2人。研究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各级评价指标以及专家咨询问卷制定的商讨和确定,以及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
1.1.2函询专家 选取来自于四川、广东、浙江、湖北等12个省的20名康复护理专家。纳入标准:①在康复专科领域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经验;②本科以上学历;③中级以上职称;④同意参与本研究,有良好的配合度。共18名专家完成2轮函询,均为女性;年龄38~54(45.60±4.71)岁;工作年限10~26(18.84±6.36)年;本科学历14人,硕士4人,其中研究生导师6人;副主任护师职称12人,主任护师6人;护士长17人,护理部主任1人。
1.2方法
1.2.1构建初级指标 依据中华护理学会对护士核心能力及相关能力要求、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康复专科护士指南、康复护理岗位职责等[8-11],基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理论、角色理论[12-13]、参考美国康复注册护士认证考试大纲(Certified Rehabilitation Registered Nurse,CRRN)[14],并结合国内康复护理的发展现状[15],对归纳整理的指标条目进行分析,形成具有良好专业、代表性的初级指标条目,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69个三级指标。
1.2.2专家会议咨询 通过专家会议讨论完成对条目池的筛选,同时完成函询问卷的研究设计及函询问卷评估和确定。函询问卷内容包括:①卷首语,向函询专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②专家基本情况以及权威程度的调查表。专家的基本情况包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从事该领域工作时间等,专家的权威程度通过其对康复理论水平、实践技能、科研教学、综合能力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掌握、临床康复护理实践经验、康复相关学习资料、自我的直觉判断来评价。③评价指标条目及重要性评分表。评价指标部分需要专家对每一指标条目进行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改或删除的评价,同时用Likert 5级计分法进行重要程度赋分,分值为1~5分,分别代表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很重要。
1.2.3专家函询 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函询,通过微信或邮件方式进行。对第1轮函询意见进行收集、整理,采纳标准为: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5分且变异系数≤2.5分的指标,同时结合专家研究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增加或删除。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以积极系数、权威系数评价,协调性以Kendall′sW系数评价。根据专家对各级评价指标评分,计算变异系数、权重等,权重计算采用AHP层次分析法[16]。
2.1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根据2轮专家函询意见结合专家会议结果分析,一级指标不变;二级指标修改2个,增加1个;三级指标增加26个,删除13个,修改8个。最终确定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63个,见表1。
表1 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续表1 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2.2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和意见协调程度 第1、第2轮函询专家应答率分别为100.00%、90.00%;专家权威程度由专家的学术水平权数(q1=0.615)、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系数(q2=0.970)及对指标的判断系数(q3=0.880)3个因素决定,专家权威程度(Cr)=(q1+q2+q3)/3=0.822,符合专家权威程度系数≥0.70为可接受系数[17],说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第1、第2轮专家Kendall′sW分别为0.255、0.312(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具有可靠性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由专家的熟悉程度、权威性和协调程度等确定。本研究参与德尔菲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2个省市,涉及康复护理临床、教学、管理方面,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且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22,说明专家权威程度高,研究结果可靠。2轮函询Kendall′sW分别为0.255、0.312(P<0.01),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结果可取。
3.2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具有实用性 本研究评价指标可为制定康复护理行业标准、康复专科护士培养、专业资质认证等提供参考,也可用于康复专科护士的自我评价,促进其在职业生涯中的提升,通过提高康复专科护士的护理水平,从而提升康复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核心指标中“实践技能”权重(0.256)最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权重(0.028)相对较高,说明运用护理程序对评价康复专科护士能力非常重要。在美国康复注册护士认证考试大纲中护理程序运用占到考核内容的68%,运用功能性健康形态模式完成营养及代谢、排泄、运动、睡眠和休息、认知和感受、自我感知与自我概念、有效沟通等11项护理评估、诊断、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重点用来评价护士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康复护理技能,在循证的基础上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特定的康复问题来促进患者舒适,帮助患者适应,保护患者安全。本研究将“人文关怀能力”“沟通能力”列入到评价护士核心能力的二级指标中,根据秦静等[18]、兰美娟等[19]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为协调沟通能力,其次为尊重患者沟通方面。本研究在对康复护士进行评价时,护理人员是否能尊重爱护患者,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指导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被列为重要的评价条目,说明此评价体系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康复专科护士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三极指标63项。专家意见较为集中,具有实用性和可信度,可为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评价提供参考。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对本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和进行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