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1-04-23 07:11罗利群白雪瑶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边境民族研究

罗利群,白雪瑶,黄 敏

(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边境民族地区指紧靠国境线的中国国内边境且有较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1]边境民族地区以其地理位置特殊、民族种类复杂、民族文化多样的突出特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受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远滞后于省内外先进地区。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基础,只有将教育作为改变边境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状态的内在动力,高度重视其发展,真正缩小边疆民族地区与其他内地省份教育发展的差距,才能最终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关注和研究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现象,从多个学科角度展示边境民族教育特殊性和问题所在,对于推动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维护边境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对所搜集到的关于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分析其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文献分析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分别输入“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为篇名、主题、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以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为检索范围,共计检索529篇文献。然后对文献标题进行甄别,剔除各类学术会议介绍、书讯、新闻报道等非学术型文章,剩余有效文献488篇,作为进行定量分析的样本。再以利用Excel、CiteSpace软件为数据处理工作,统计分析近二十年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具体情况。

(一)文献年度走势分析

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活跃程度,其变化情况可以大致揭示该领域的发展阶段与态势。[2]由图1可见不同时期以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发表数量及趋势。首先,从整体态势来看,2000-2019年间年发表文献数量呈现总体上涨趋势。通过对走势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00-2005年每年发文篇数均低于10篇,且多数文章被引次数少、所载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说明在这段时间该研究领域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少数学者对其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其次2006年到2014年增速较大,2014年出现高峰。这表明该研究领域在这一时期发展较为迅猛。通过二次文献分析和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梳理,该节点的诱发因素主要原自三个方面。一是2006年新修订 《义务教育法》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农村、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重提出教育资源要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受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是当地的一块发展短板,但没有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和公正。二是自2013年起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边境民族地区已从国家的边缘末梢,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代表着国家的对外形象,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作为保障边境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成为研究者关注焦点。三是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提出要通过教育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边境民族地区因其教育基础薄弱被视为我国教育扶贫的重点区域,继而国家和各省份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实施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政策。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而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也成为研究者关注和重视的焦点之一,学术界对该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最后如图1所示,自2014年后有关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论文总量逐年递减,从知网数据来看,边境民族地区教育领域的学术关注度在2014年后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图1 发文量时间分布图

(二)研究作者可视化分析

通过对来源于中国知网的488篇文章基于作者字段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发表论文的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者进行可视化分析,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圆圈直径越大代表作者发文量越多,圆圈之间是否连线则代表作者是否合作发文。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艾兵友,他在2000-2019年期间就该领域共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发表三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共10位。由图2可以看出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独撰关系较为离散,缺乏学科、校际或科研团队间的合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者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其次大多数作者仅仅完成或参与完成1篇文章,单从发文量来考量,这部分作者可能并不从事长期的有关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研究。

图2 研究作者可视化图谱

为了解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分布及区域关注度,对筛选文献的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出现频率前10位机构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红河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是对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进行研究的重点单位,主要科研力量分布在这些机构之中。从所有统计结果来看,相关文献作者的地区分布广泛,但是地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从这些发文机构可以看出,大多数为高等院校。特别是云南师范大学发文篇数达55篇约占总论文数的12%,说明云南师范大学在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频次排名地区前10的机构中,有6所学校位于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还包括两所民族院校,其余4所学校也均位于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民族地区高校在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从全部统计结果来看,随着国家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非民族院校也在推动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如西南大学、内蒙古大学。同时在当前关于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中,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高校,特别缺乏来自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他们作为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与教育对象保持经常性的直接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对于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应该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独特的发言权,在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中发挥中坚力量。

表1 作者所在机构情况

(三)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观点与思想的凝练,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通常可以通过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和中心度解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程度,通过关键词共现中不同关键词的结合,揭示该领域的微观结构及研究内容的内在关联性。利用Citespace软件将同一关键词进行合并,排除掉“边疆民族地区”、“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等数据库检索词和“少数”、“民族”等无意义词形成了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大学生教育”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大学生教育、义务教育、云南省、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西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职业教育等关键词位列前20名。

图3 关键词可视化图谱

通过以上图表对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的统计分析,并结合二次文献检索可概括出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研究的文献共有53篇,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前三篇文章分别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张学敏、贺能坤所著《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对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的调查》、《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调查报告》以及云南财经大学彭义敏的硕士论文《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程度严重且面大,导致基础教育发展十分艰难。研究者就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当前存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家长及学生缺乏远见认为读书无用、教育基础建设落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师资水平较低、课程脱离实际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张学敏针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缺口巨大提出“三免政策”背离民族教育实际情况而民族文化差异增加了教育投入成本,我国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应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体制和“按生拨款制度”等相关措施。[3]彭义敏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提出义务教育作为最基本公共服务,应促进义务均衡发展确保全社会受教育群体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4]罗利群从教育优先保证经费、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改善师资力量、增添边疆民族文化增强学校教育、注重学术全面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四个方面对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5]

2.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教育。该方向研究代表关键词有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重点针对大学生在校教育,最主要涉及以2个维度,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边境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对本民族文化观念、宗教习俗认同感较强,再加上位于边境地区是集各民族、宗教问题复杂交织的敏感地区,各种犯罪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反华势力比较猖獗。因此要加强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构建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中国梦为目标加强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对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二是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张世娟等人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困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其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平均水平。[6]路迪茜提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及个人因素等原因,部分学生存在人际关系较敏感、心理抗挫能力弱、自我意识不清晰、学习适应性偏差等问题。[7]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边境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大学生艾滋病健康需求、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重点从学校教育探讨了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升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边境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该方向的研究主要针对边境民族地区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幼儿教育师资力量城乡差别大、部分贫困地区师资严重不足,因而现任教师负担重、自身专业发展受到阻碍,并进一步影响了幼儿安全及教育质量问题。杨建朝等人对广西CH市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存在教师队伍数量配比失衡,部分教学点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音乐、体育、美术、信息等科目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单向流失的态势,教师专业培训方式过于单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内容实践性有待衔接等问题。[8]职业教育目前师资水平和职称结构相对较低,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上有所不足,无法迅速满足职业教育国际化需求。师资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最关键因素,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力所在,研究者针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提出了相应建议。钟海青等人提出本土化是解决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性策略,应从完善定向培养模式、创新“全科”教师专业培养方式,采取倾斜招聘政策吸引本土人才从教、对民族边境地区优秀教师进行物质与精神嘉奖提升教师地位、强化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出台“支边”鼓励政策推动外地教师本土化。[9]雷湘竹等人提出校本培训可以满足边境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培训与教学冲突,培训不接地气成果难以迁移、缺乏持续性的问题,通过立足本校盘活教师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与、培训教研互相结合等方式使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发挥最佳效益。[10]

4.边境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关在边境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献共有52篇,其中国防教育相关文献18篇,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文献34篇。我国有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且大多数都在少数民族地区,边境民族地区处于国防最前沿。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在边境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边境民族地区学生国防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是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有相关研究对边境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调查,指出云南省L县的学生对国家民族政策认可程度高、学生都非常愿意同其他民族师生交往、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都持有开放、接受的态度。各级各类学校能够开展民族团结活动,但对于民族团结课程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活动效果也有待提升。徐洪刚指出,当前广西边民国防教育通过开展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地方特色积极宣传国防教育知识、加大国防教育设施投入力度、开展“国旗工程”活动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忽视民族特点、国防教育师资不足等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11]研究者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边境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的建议,如发挥边境民族地区军队武警部队国防教育骨干职能、宣传作用,主动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变化和地域特点,丰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国防教育课程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培育学生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保卫国家主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5.边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该方向研究代表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国际性人才等关键词,相关研究文献27篇。研究背景主要是基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下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国际性人才推动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分析边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对策。刘海君通过调研认为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心理导致他们接受职业教育愿望不强,不愿离家到外地谋生,职业技能较多停留在较低水平。二是边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低且对教学科研不重视,教师难以接受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三是边境地区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单一、社会与企业对职业学校认可和支持程度低。[12]王洁琼以全纳教育视角,结合云南省怒江州实际情况探讨边境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张小雪提出云南要利用其地理优势迎合“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发展国际化职业教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聚焦精准扶贫,人才队伍的建设是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基础,王晓芸认为职业教育需要承担其新时期“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通过职业教育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其服务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能力。[13]潘瑞萍提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边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边民意识督促其自身及子女不断学习实现自主致富、争取社会各界帮扶扩展帮扶渠道等路径推动边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14]

二、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趋势与展望

从文献年度走势、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对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时间上看我国近20年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在2006年到2014年发展较为迅猛,研究数量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但从2014年后有关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发文量及学术关注度均成下降趋势。其次主要科研群体集中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科、校际或科研团队间的合作较少,缺乏来自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第三从内容上看,基于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不同层次教育的相关建议,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一步梳理分析,虽然目前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研究领域不够宽广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内容,而对于边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研究关注较少;研究采用方法较单一,多数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相关成果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缺乏全面系统的多学科关照。

根据本研究形成的图谱、表格以及历史发展曲线,再结合对热点文章的阅读与思考,笔者认为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领域仍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发展前景,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重视力度,开发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学术研究潜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边境民族地区在中国有着极端的重要性。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肩负着为当地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决策服务的历史使命,具有相当大的学术研究潜力。当前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重视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局面,从而缩小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差距。研究者须强化研究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意识和系统意识,从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制约因素出发、使自身的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其次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技术上将研究导向理论自觉,以全局性的思考模式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规律,为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第三教育研究者应该清晰察觉到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发展改革趋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将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推向更高水平。

(二)扩宽研究领域,加强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薄弱领域研究

目前我国的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多偏向凭借经验的定性方法对民族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对不足。学科学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影响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成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基于知网数据分析当前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各个领域发展极不平衡,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领域没有得到全部重视,这在一定程度难以对当前领域教育的发展形成有力的指导。研究者需要给予当前研究薄弱领域更多的关注,使其各个研究领域都繁荣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助推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一步深化现有研究,当前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中对于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研究都朝着良好的趋势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受社会、文化发展的冲击,这些领域也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研究者们不能满足于过去必须对现有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紧跟时代步伐,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性功能。

(三)优化研究队伍,整合多学科背景科研团队建设

从本研究对作者分布特征的梳理来看,目前从事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研究人员多集中于高校教师,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和核心研究机构,研究成果并未系统化、结构化。同时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大中小学教育研究一体化衔接,以致于高校研究成果缺乏对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实践现状的考察与分析,导致两者出现脱节的情况。因此未来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形成研究合力。首先,发挥研究领域带头人作用,建立多学科背景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促进研究多元化。其次,鼓励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一线教师加入研究活动中,发挥他们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优势,提高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创新力和实践性。最后,重视该领域的学术人才培养,研究生作为未来学术人才后备力量的主要来源,他们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和所研究理论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民族教育学及教育人类学研究生在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发展过程中必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研究人员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扩展研究视野,立足于本民族放眼世界

当前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引文仍以中文文献为主,其他语种的文献引用十分罕见。这反应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者对国际上关于该领域的吸收理解还不够,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开阔。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因立足于本民族放眼世界,形成自己的中国视角、国际视野。立足于本民族是指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类型、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得研究成果真正做到造福于民族边境地区的社会和群众。放眼世界指的是在保证自身民族性与本土性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将我国边境民族教育研究推向更高水平,并使本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宣传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频繁的背景下,再加上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以一种开阔和包容的心态来审视我们研究活动,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集团主义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未来关于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研究应该更强调一种整体主义的是客观和平等的对话精神。

猜你喜欢
边境民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