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艺艺 马品词
【摘 要】本文阐述幼儿园公共仪式及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广西幼儿园公共仪式与民间文化资源共生环境下的民间文化传承策略:渗透日常生活,培养幼儿传承意识;规范仪式教育,增强价值认同感;发挥群体效应,关注幼儿个体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公共仪式 广西民间文化资源 传承模式 群体效应 仪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67-03
现阶段许多家长和幼儿都接受了很多西方文化,如学习英语、过西方国家的节日、喜欢西方国家的文化等,但是对中国本土的民间文化了解、学习较少。学习、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并渗透在幼儿园公共仪式教育中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内容,应将广西地区的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学习与幼儿园公共仪式教育结合起来,在共生环境下实现民间文化传承。
一、幼儿园公共仪式
幼儿园公共仪式是指在区域内通过幼儿、教师、家长等之间的交往,培养文明素养的仪式。幼儿园公共仪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教学仪式、升旗仪式和毕业仪式。
(一)幼儿园教学仪式
培养学习品质主要是与学习相关的行为、态度、方法等基本要素,在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对幼儿今后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态度、行为等的积极方面都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品质,需要尊重、保护幼儿的这种学习兴趣和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幼儿形成积极主动、认真细心、不畏艰难、用于探究、敢于想象、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品质。仪式属于具有表现性、象征性以及文化规定性的活动。教学仪式包括上下课仪式、讲授仪式、奖惩仪式等,这些仪式活动不仅给幼儿传授具体的知识,而且还能向幼儿传递深层文化内涵,促使幼儿进入新的学习状态。幼儿园教学仪式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教师将文化观念传递给尚缺乏文化价值理解的幼儿,让文化观念通过教学仪式具有现实性。
(二)幼儿园升旗仪式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的是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内容,全日制中小学除了假日应该每周举行升旗仪式,目的是严格落实升降国旗制度,让学生在升降国旗这一具有教育意义的仪式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文件尽管还未对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进行明确规定,但也需要强调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幼儿阶段正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阶段,促使幼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最好时期。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直接关系幼儿的认知规律形成和发展水平,由于幼儿时期动作思维感知和形象具体思维发展正是优良时期,幼儿容易对直观感知的知识理解并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感情体验阶段提升情感发展水平。通过升旗仪式重点培养幼儿的爱国之心。
(三)幼儿园毕业仪式
对幼儿而言,毕业仪式象征着身份的转变,从幼儿园学习进入小学学习,从幼儿身份转变为小学生身份。幼儿园的毕业仪式也被称为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会促使幼儿产生微妙转变,让幼儿身份实现“幼儿”和“小学生”两个状态之间的转换。毕业典礼属于一种具有典型性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的根本在于幼儿身份的转变,是人们对“幼儿”和“小学生”这两种身份转变的一种界限划分,角色改变与身份改变具有协调性。
二、中国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国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广西地区的民间文化类型多样、意义丰富,比如,南丹瑶族服饰、那坡壮族民歌、壮族霜降节、上林石门龙母文化、壮剧、钦州贝雕画、打榔舞、全州瑶族婚礼舞等。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让幼儿了解、感受、体会和学习这些民间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民间文化产生于劳动者和劳动的过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应从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中挑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并且接近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内容,对幼儿实施民间文化教育,激发幼儿了解和学习民间文化的兴趣。在广西民间文化中,幼儿很喜欢“壮族三月三”文化節。幼儿园可让幼儿在跳竹竿舞的过程中体会“壮族三月三”的浓厚节日气氛,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意识,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三)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教育实施民间文化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形式等,还能进一步拓宽幼儿的文化视野,特别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将劳动者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展现出来,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绣球是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族兴旺的吉祥物,也是一种定情信物,利用堆绣工艺手工制作而成。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幼儿欣赏绣球,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还能促使幼儿对绣球制作产生兴趣,让幼儿尝试动手画出绣球,或者制作简单的绣球,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直观地体会绣球呈现的艺术美。
(四)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社会发展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的推动。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培养。幼儿园教育可以将广西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利用各种文化资源为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促使其大胆创造。比如,广西山水画是广西比较著名的旅游纪念品,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进行山水画创作。还可以让幼儿参与工艺纸伞、壮锦、工艺蜡染等手工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广西幼儿园公共仪式与民间文化资源共生环境下的民间文化传承策略
(一)渗透日常生活,培养幼儿传承意识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到各种仪式,仪式是一种具有程序性、规范性的行为。在幼儿园公共仪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仪式感,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区分是传统节日还是幼儿园自创节日等。
1.利用广西地区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在广西民间,传统节日形式多种多样。在幼儿园公共礼仪中,可以将民间文化资源和传统节日结合起来,这是对幼儿实施广西民间文化资源教育的有效途径。广西农历三月三歌圩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节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第一,开展歌圩节主题教学活动,向幼儿介绍该节日的来历以及风俗习惯等,激发幼儿对这一民族文化的兴趣。第二,组织和引导幼儿实施体验性活动,带领幼儿制作五色糯米饭,将幼儿分为两队进行对歌比赛,举办抛绣球活动等,让幼儿在活动实践中充分了解文化的来源和发展。第三,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让幼儿品尝自己制作的五色糯米饭,体会过节的乐趣。在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听讲时能够做到“步从容、立端正”。学习行为举止礼仪,在对歌的过程中将礼仪之歌、礼仪童谣等改编为对歌的形式进行表演,不仅能够增长幼儿的知识,还能让幼儿体会歌圩节浓厚的节日氛围以及参与节日活动的愉悦。
2.开展具有广西地区民族特色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民间文化的趣味性
游戏也是幼儿获取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和生活本领的主要方式,是幼儿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教学礼仪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广西民间游戏活动。比如“抛绣球”“板凳龙”“碰蛋”“筛匾”等民间游戏,不仅具有生活特性,而且游戏内容较为生动有趣,幼儿参与其中能接受仪式教育,在参与过程中增长见识。
3.开发和完善幼儿园课堂教学课程,让幼儿在课程学习中形成民间文化传承意识
课程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实施公共仪式教育可以增加一些民间文化课程资源,从众多广西民间文化资源中挖掘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如民俗故事、童谣等,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同时,利用民间戏剧、舞蹈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加强其对民间文化的认知。而且还可以在幼儿园内设置民间文化角,为幼儿创造具有直观性、体验性的空间环境,将广西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让幼儿体会到民间文化的美,进而形成传承意识。
(二)规范仪式教育,增强价值认同感
仪式感与形式感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而是两个不同的含义。假如不能呈现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无法让周围的人提高重视程度并参与其中,这就不属于仪式感,而只是简单的形式感。仪式内涵较为丰富,不同时期、背景,仪式具备的价值也不同,为了不让仪式降低为形式,需要在幼儿园公共仪式教育中重视仪式的教育价值,提升幼儿的价值认同感。幼儿园各项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仪式感。将公共仪式和文化资源放置于共生环境下,培养幼儿仪式感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实现民间文化的传承。每周一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就是幼儿园公共仪式之一,以往升国旗仪式往往只是由幼儿园园长或者教师升旗,全体幼儿唱国歌或者行注目礼。为了实现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的共生发展,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让幼儿和家长意识到升国旗的重要意义,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将广西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其中。比如,可以邀请家长一同升国旗,全体幼儿、家长、教师、园长等统一穿着广西民族服饰,升旗仪式结束后,组织升旗仪式的小小主持人—幼儿发表国旗下的讲话“走进广西,弘扬传统”,介绍广西的传统民间文化。同时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才艺展示,如舞蹈《壮乡的祝福》《广西尼的呀》等。让幼儿在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中意识到自己属于其中的一分子,感受群众和个体之间的融洽和谐。另外,在升国旗的过程中,幼儿在肃穆环境下已经形成仪式感,统一的服饰、统一的动作、统一的步伐等,在一次次升旗仪式中幼儿的仪式感明显增加。在国旗下讲话、才艺展示中,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会更高,增强幼儿的价值认同感,在公共仪式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民间文化的传承。
(三)发挥群体效应,关注幼儿个体发展
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通过模仿、表演的方式实现。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实践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其日后形成社会性行为和仪式性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年6月,不同阶段的学校都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举行毕业典礼,幼儿园也不例外,幼儿园毕业典礼也属于公共仪式的重要构成。通常毕业典礼采用跳舞的形式让幼儿共舞,让幼儿牢记与小伙伴在一起的开心时刻,体验毕业离园的惜别之情,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教育之恩。享受毕业典礼温馨气氛的同时,让幼儿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因此,在这一仪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以班级为单位,做好表演节目的准备工作,要求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比如,可以让幼儿穿上广西民族服饰,在毕业典礼中登上舞台,载歌载舞,为家长、教师等带来精彩的节目,幼儿展示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准备表演节目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对舞蹈表演不熟悉,可以让幼儿观看以往毕业班哥哥姐姐表演的视频,或者让小班、中班幼儿参与大班的毕业仪式,通过观看表演产生兴趣,然后模仿、练习,进而在实际的毕业典礼上进行才艺展示,培养幼儿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同时,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排练节目过程中进行互相模仿、学习,进行情感交流。在幼儿毕业之际,将毕业班幼儿在园学习期间制作的剪纸、山水画、绣球等广西民间文化手工作品展示在墙面、走廊、楼梯等地方,让幼儿看到自己成长历程的同时,还能产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要实现幼儿园公共仪式与广西民间文化资源的共生发展就需要挖掘适合幼儿学习的民间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教学仪式、升旗仪式和毕业仪式中,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和素质,实现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涵平.广西民族民间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运用[J].牡丹,2021(2).
[2]陈春英.让民间文化自然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55).
[3]谭芳. 幼儿园仪式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0.
[4]刘红琴.幼儿园公共仪式育人作用研究:以幼儿园毕业典礼为例[J].智力,2020(5).
[5]傅卫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艺术的策略讨论[J].考试周刊,2020(2).
[6]曹春碧.在幼兒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6).
[7]杨丰瑞.浅谈如何把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教学中:以隆林各族自治县为例[J].中华少年,2017(12).
[8]羌轶君.浸润洗礼,让幼儿在仪式中快乐成长:浅谈幼儿仪式教育的价值[J].好家长,2018(45).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T2021KY1254);2020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广西桂东南地区壮族童谣传承的‘三进并举’模式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Y2020001KY010)
【作者简介】潘艺艺(1981— ),女,汉族,广西容县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幼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马品词(1979— ),男,壮族,广西上思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责编 黄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