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成为摆在教师眼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对话力是七大学习力之一,应用对话教学提升学生数学对话力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话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驱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假对话”和“浅对话”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用“倾听”助力对话,用情境丰富对话,用理解强化对话,用激励促进对话,积极行动起来,让“对话”舞动精彩课堂。
【关键词】学习力;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192-02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客体,而对话式教育认为,学生是可塑造的批判性思想者。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与交流。提升学生数学对话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数学对话力的策略。
1 对话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方面,对话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乐于分享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学习经验和想法,让学生自信地表達,互相启发,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
另一方面,对话能驱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灌输式教学中,学生不是学习的主动思考者。而对话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对话模式一旦建立,学生就可以主动高效地学习。对话教学中,教师提问、引导、解答、追问,同学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学生的见解能在陈述、探讨中不断深化与完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也能得以提升!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现状
对话是一种互动,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集体行为[1]。学生会倾听、会表达,并不代表课堂对话就是高质量的对话。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对话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2.1 课堂上“假对话”较多
教师、学生、文本是独立平等的对话源,应相互作用。课堂中“满堂问”“自由谈”,都会导致学生对话源缺位。一些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想法,很少去理解他人的想法或者他人产生某种想法的原因。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只想着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就形成了学生只是自我发言,没有互相回应,对话只剩下了话,缺少了对,这样的数学课堂的基本框架是:提问—回答。教师的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的,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的对话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牵引的模式化“表演”。
2.2 课堂上“浅对话”较多
对话源之间应相互交流,形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股对话流。然而,由于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表达能力有限,导致对话流受阻,无法深入开展多回合的对话。这导致对话只能浮于表面,无法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建立。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就一些思维力训练度不大的课题进行积极对话时,只是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地予以表扬,而不引导学生向深处思考。表面看,整个课堂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应用策略
3.1 用“倾听”助力“对话”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是提升学生对话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3.1.1 激活听觉,让学生“乐听”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规范精炼,也要形象生动,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吸引学生去倾听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听话兴趣,培养听话习惯[2]。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笔者先请学生尝试计算“31+45=?”,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算法。这需要学生先认真倾听他人的计算方法,主动收集他人发言中蕴含的信息,再和自己的算法进行比较。有部分学生急于说出自己的算法,忽略了倾听他人的算法,结果说出了别人已经介绍过的方法,这时,笔者便引导每位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主动收集信息。
3.1.2 激活理解,让学生“擅听”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有目的“听话”的基础上理解并记住信息,提高学生瞬间记忆力。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听算训练,教师出题,要求学生立刻写出答案。教师也可以开展题意复述练习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对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引导学生坦诚地进行心灵沟通,以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2 用情境丰富对话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情境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对话力的基础[3]。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对话环境,让学生敢对话,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3.2.1 明确对话模式
在课堂上要展开有效对话,教师应合理分组,让学生明确在对话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教师要制定一定的规则,让对话顺利进行。如教师要为学生明确“我的想法是……;大家同意吗?这是我的想法,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谁有不同的意见?”这种对话模式。当同学给出了建议,可以及时以“谢谢指正。你的想法给了我新的启发。”“我接受你的建议。”这样的对话回复对方,让学生之间的互动显得更加自然顺畅。
3.2.2 创设对话情境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控制局面,使对话双方“势均力敌”,避免出现“一边倒”。同时请其他学生作为“陪审团”,通过随时关注与灵活引导,把“少数人的狂欢”变为“一群人的共舞”。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提出:“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大家判断一下我们以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普通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汇报时,部分学生认为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两派意见各不相让。于是,笔者就请双方各推选一名代表到前面来,看谁能说服对方。甲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不管怎么对折,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乙:“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两边能够重合,请看(边说边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后两部分重合在一起)这不是完全重合了吗?”甲:“你是怎样让两部分重合的?”乙:“沿对角线剪开,旋转,两部分就完全重合了。”甲:“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完全重合,你是旋转后完全重合,你错了!”乙顿时发现自己错了。其他同学纷纷表示同意。
当课堂上只有一种想法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发问:“你们没有反对意见吗?”从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思维得到碰撞。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能获得对学习内容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对刚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加工,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3.3 用理解强化对话
数学学习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语言,它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强化数学理解,是提升学生对话力的理论依据。
3.3.1 在计算教学中激励学生说算理
計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算理理解与否,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说出算理。学生阐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能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3.2 在解决问题中鼓励学生讲思路
教师可让学生把解决问题分散到计算教学中,让学生从中体会、理解数量关系,精练的数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结构,便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加减法问题经历了从一年级的纯图画到包含大括号和问号的图形,再到图文结合、表格等由易到难的过程,随着年级的升高,纯文字问题的量逐渐增加。教师可先帮助学生看明白图文,再让学生边观察边独立思考,说一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加入“一共、还剩、原来”等词。用数学语言说图形的题意,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学生只有拥有“数学理解”能力,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完成高质量“对话”。
3.4 用激励促进对话
巧用激励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话。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才能刺激和诱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发言结束,教师要及时作出肯定:“你真棒!”“你的发言越来越有条理啦!”等。同时,要鼓励学生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敢于否定他人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口头表扬的基础上外加物质表扬,就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可在每周统计评比的基础上,每月评出前三分之一的学生,给予月度奖励,可以文具作为奖品。期末也要进行综合评比,评出优秀个人、优秀小组等,发奖状并给予学期大奖,奖品可以是学生喜欢的文具和零食等。
广大数学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潜心设计有效的对话活动,营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对话中获得沟通、共享能力的提高,提升思维品质,让对话舞动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海林.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13).
[2]潘晓薇.注重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旬),2011(11).
[3]李如密,吕丛.学生的对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
【作者简介】
曹振元(1973~),男,汉族,江苏常熟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数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