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2021-04-22 17:21刘飞飞王邦振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学课蚯蚓空气

刘飞飞 王邦振

在小学学科体系中,科学科同语文、数学等其它姊妹学科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教学,而从未从事过小学科学科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有少部分会认为:语文科太难了,知识面太宽了、学生不易掌握;数学科逻辑性强,学生难学;科学科操作性强,老师好教,学生也好学。我认为这种想法具有一定局限,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落到实处,都有一定难处。就拿科学科来说吧,需从多方面着手才能上好,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一、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质疑的源泉。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在于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创设积极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我首先演示了“纸巾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巾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巾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显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质疑情境,学生不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探究活动的进行。

二、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作出计划、进行调查、进行研讨、进行评价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亲自经历,亲自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学的真谛。

如《声音的产生》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当让学生说出一些能发声的乐器后,就让学生讨论:“它们是靠什么发声的?在发声时这些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于是,学生尽情“玩”手中的乐器,观察它们的发声部位、观察发声时的变化现象等,互相交流、争论,最后总结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在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现象。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同时也训练了获取知识能力和方法,得到了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三、强调学生的质疑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疑问。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创设情景、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从设计到解决的过程,就是他们多种思维综合發展的过程,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诞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去体验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潜能才得到开发、创造能力才能以培养。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文时,学生为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研究固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实验方案。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中塞上带细玻璃管的塞子,将管口涂上肥皂液,观察肥皂液的变化;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套上气球观察气球胀瘪现象等。无论是哪种设想,我们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尝试去探索。

四、利用农村自然优势,上好科学课

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区学生,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区学生。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现象。在教学《蚯蚓的生活环境》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寻找一条或几条蚯蚓,找到蚯蚓后,把观察的时间、地点、土壤情况、地理情况等讯息都如实记录下来,把自己对蚯蚓生活条件的一些看法、理解也写上。在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好不精彩,老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一堂课下来,事半功倍。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科学课,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并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之,以科学的方法教学之,以科学的精神探索之,这样,教师才能教得有效,学生才能学得有趣。

猜你喜欢
科学课蚯蚓空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难忘的科学课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保护蚯蚓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