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慧 魏玉晓
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从2018年开始利用位于丝绸之乡的优势探索劳动课程,规划建立了桑梓园、蚕花居、锦缎馆……开展多种活动,勾连儿童生活与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种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增强对于劳动和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从小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
陌上田间学采桑。学校西邻的桑梓园,种植了不同品种的桑树,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每个班级从桑梓园认领了自己的“责任田”,孩子们首先集思广益,给自己的“责任田”起上动听的名字,“陌上桑”“行知园”“绿桑青田”“开心农场”……责任田的名字或清新,或脱俗,或通俗,都寄予了孩子们浓浓的诗意和美好的期望。孩子们定期去杂草、埋肥料、清理枝条、浇水,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每年四五月间,桑梓园里笑声阵阵,人影绰绰,孩子们秒变小农夫,那是在学采桑。“陌上柔桑破嫩芽”成行的桑树已经吐出了新绿。蚕花居里新购的蚕苗正嗷嗷待哺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分辨新老桑叶,还知道了什么时候采摘最为合适。待到暮春时节,花红渐褪,树木葱茏,便又是采摘桑葚的时候了。三人一群,五人一组,有的摘,有的装,将一颗黑珍珠似的桑葚收入囊中,一边采摘,一边交流着桑葚的营养价值。劳动过程中,孩子们虽然被太阳晒得脸通红,流汗出力,但“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的劳动快乐已深深植根于心。
蚕花居里养蚕忙。每年四五月间,柳疃小学的好多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都拎着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子。原来是学校里根据小组表现,进行了蚕宝宝的认领活动,孩子们把领养到的蚕宝宝带到学校的蚕花居饲养、观察,放学又将蚕宝宝拎回家喂养。每天像对待心爱的宠物一样悉心照料自己饲养的蚕宝宝,仔细进行观察,并做好蚕宝宝的颜色、大小、进食量、状态等记录,写观察日记……别样的学习经历让学生热情高涨,在对蚕宝宝的养护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同时,孩子们用养蚕获得的劳动成果——蚕茧,绘制各种图案,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繭子破开,蚕茧圆鼓鼓的外形配合树枝树叶就是一束美丽的立体花;在蚕茧上画一画脸谱,配上各种精致的小配件,画上各种美丽的插图,一件精美的蚕茧手工作品就完成了;将茧子剪成6-8瓣,撕一撕,就能撕出好多层来,像一朵朵盛开的花,美就藏在这些小小的蚕茧当中。各种各样有趣的蚕茧创意制作培养了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蚕内在的人文精神也正在孩子们心中默默传承与弘扬开来。
锦缎馆内巧飞针。学校开设以丝线、布绸等为原料的手工制作课,进行布贴画、编中国结、缝制沙包、给布娃娃设计服装等活动。布面的“打折封边”“捏缝”等手法和“平针”“回针”等针法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一针一线总是情,一个个穿针引线的小姑娘尽显巾帼之美。瞧!“锦缎馆”里一双双巧手飞针走线,架势有模有样,一块块布料改头换面,变得精致可爱。“布”一样的生活,成就了不一样的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手工制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学期中学校不定时地组织班级、小组、社团到“桑梓园”“蚕花居”“锦缎馆”展示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育桑小能手”“养蚕小天使”“制作小巧手”一张张证书和荣誉称号是对孩子们辛勤劳动和创造的认可。同时孩子们劳动的表现和感受也将记入“成长档案袋”。
观天地,生万物之心;事农桑,惜自然赐予。通过桑蚕丝绸劳动教育,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得到增强,劳动观念得到端正,劳动能力得到提高,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达到了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增智的作用。同时,还让学生们认识到:成长,必须像蚕食一样努力勤奋;成才,必须像作茧一样自律严谨;成就,必须像化蝶一样脱胎换骨、自我超越。同时也深刻领悟到“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内涵,并逐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丝绸之乡的“蚕韵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