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

2021-04-22 05:38吴泓
关键词:专题学习

吴泓

摘要:以六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或节选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确定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开展鲁迅作品延伸阅读专题学习:聚焦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研读等,实现从泛读向研读的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的迁移。

关键词:鲁迅作品;专题学习;教材选文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过鲁迅作品。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作品、读懂鲁迅,基于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我们在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展了一次延伸阅读专题学习。

一、专题学习内容:聚焦鲁迅,选定作品

(一)为什么读鲁迅

其一,鲁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诸多问题思考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宏阔视野,对思想启蒙运动的怀疑态度、清醒认识和批判理性及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抗争精神,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确实少有人能与其匹敌。鲁迅研究学者王得后就认为,鲁迅的思想是“立人”的,是“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批判‘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为手段的关于现代中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而如何改造社会,如何塑造新人,也是学生“走入现代”所需要思考或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其二,鲁迅作品虽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却树立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经典范式。他的作品中在体裁、叙述手法、人物刻画、形象塑造、语言运用,以及吸收、运用最先进的现代主义表现方法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1923年,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就予以极高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学生接触、了解、探究鲁迅小说的这些新文体、新手法、新语言,也必将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益处。

其三,鲁迅研究学者张梦阳在反思自我时吐露真言:“80余年的鲁迅研究论著,95%是套话、假话、废话、重复的空言,顶多有5%谈出些真见。”由此推断,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或表现形式存在着误读、偏读、浅读等现象,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的情形,也绝不少见。阅读鲁迅小说及评论性文章,比较其正误、高下,去伪存真,有利于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和形成现代化的人格。

(二)选哪些作品

以各版教材选入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选择本次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分别是:《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节选)、《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示众》、《孔乙己》、《故乡》、《肥皂》、《孤独者》、《高老夫子》、《离婚》、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寿裳的《鲁迅先生年谱》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等。之所以确定专题小说的这些篇目,主要有两个维度的考虑:一是人物类型多样,有农民(含游民)、市民、知识分子以及女性形象等;二是表现文体及手法的多样,有日记体、传记体、回乡体以及象征手法、写实手法等。

二、专题学习目标:关注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

(一)语言与思维目标

1.语言目标。鉴赏被誉为“在中国新文坛上”“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的鲁迅小说的表现形式,体会并感受其简洁、凝练、含蓄、诙谐、幽默又极具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2.思维目标。研读选入的评論性文章,能够提取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找到支持观点的“事实”(材料);能认识到支持主要观点的“事实”(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基本联系;能比较、辨别、推理、判断、确认这些观点及“事实”(材料)的正误、高下,以及这些“事实”(材料)是否真实并具有说服力;能在表达的过程中,对这些文章的观点或材料等,提出假设或做出批判性评价;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二)思想与人格目标

1.思想目标。感受小说中作者“铁屋中的呐喊”和“荷戟独彷徨”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以及作者“感时忧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价值取向。

2.人格目标。深切关注现实世界,积极参与社会改良,树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悲悯情怀。

三、专题学习过程:从“泛”到“研”,从读到写

(一)泛读《鲁迅先生年谱》一文

学生已读过一些鲁迅小说,但对鲁迅本人及《呐喊》《彷徨》中一些经典作品的了解恐怕并不深入。为此,本次专题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阅读许寿裳的《鲁迅先生年谱》,目的是让学生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生平事迹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学习活动如下:

年谱是按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著作或者文字。许寿裳的《鲁迅先生年谱》一文近5000字,具有列提纲式的明显特征。请同学们提取文中重要信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对文章的重要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概括或提炼。

(二)精读13篇鲁迅小说

我们将《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示众》7篇小说作为主要精读篇目,将《孔乙己》《故乡》《肥皂》《孤独者》《高老夫子》《离婚》6篇小说作为次要精读篇目。

首先,了解小说形式发展的类型。

鲁迅写过《中国小说史略》等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从他的写实风格和讽刺艺术就可以看出,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等,深刻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如他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则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等等。

鲁迅受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响也很大。他留学日本接触到意识流、非线性叙事、消解意义的后现代小说,为他探索和创造小说的“新”形式带来很大帮助。了解到这些情形,有利于我们在阅读鲁迅小说和评价鲁迅小说时,关注到他的作品两种类型兼有,侧重现代意识。

其次,了解小说阅读的不同方法。

阅读一篇(本)小说,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认定的“通往作者意图说”,即通过仔细寻找、分析、甄别作者镶嵌在文本中的“细节”(如小说措辞、组句、布局、视角、人物等),努力构建一份旨在通往作者意图的地图;另一种方法是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大师、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宣称的“作者已死说”,即绕过作者,根据我们对文本的解构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理解的地图。

针对鲁迅小说的阅读,温儒敏先生也给出一些建议:“其实鲁迅,他的小说有个基本的格调叫忧愤深广……要好好体会鲁迅作品的忧愤深广,我们才能够进入到鲁迅的文学世界”“还要注意到鲁迅的小说……对整个中国传统的小说革命性的突破”“非常贴近现实”“几乎每一篇作品,每一篇小说都有独特的发现”“还要注意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等等。

最后,了解鲁迅小说的形式特点。

著名学者李欧梵在他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的第三章中曾开列了一张表,并分析鲁迅在获得《故事新编》的艺术自由之前,为确立现代小说的规范进行过多么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仅仅把鲁迅各篇小说中的试验开列出来,就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狂人日记》中,他将日记形式转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后来的各篇又进行了各不相同的试验,如人物描写(《孔乙己》和《明天》)、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讽刺(《风波》)、自传体说明(《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在后期更成熟的《彷徨》诸篇中,他又扩展了讽刺人物描写的反讽范围(《幸福的家庭》《肥皂》《高老夫子》《离婚》),也扩展了在那些较抒情的篇章中感情和心理撞击的分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此外,他还试验了对日记形式更加反讽的处理(《伤逝》)和一种完全没有情节的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式的描绘(《示众》),还有对某种非正常心理的表现(《长明灯》《兄弟》)。对于业已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我上面所列的种种技巧试验的名称只不过是一些简略的概括……

——了解鲁迅小说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对我们阅读和评价鲁迅小说大有助益。

学习活动如下:

重点精读7篇小说,做好读书笔记。主要记录阅读时的感受、思索、追问、质疑、判断及发现等。请针对其中一篇小说,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要求:(1)网上查询读书笔记写作的一般格式;(2)摘录你感受最深的文段;(3)对摘录的文段进行点评。

(三)研读选入的理解性文本

从这一环节开始,学生要研读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我们一共选择了两组共12篇文章。之所以选定这些文章,并将其分成两组,其设想是分别从两个层面——整体层面、单篇层面——对鲁迅作品的思想主题、叙事方法和表现形式等做出各有侧重的评价。这样,从相对整体的吸纳到局部的比较、分析、判断,有利于学生在研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

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层面给出一些研读的意见或建议。

先说第一组的整体研读。篇目是:(1)王锡荣的《鲁迅小说——中国20世纪小说高峰》;(2)李啸峰和毕玉珊的《鲁迅:创造“新形式”的先锋》;(3)王涘海的《鲁迅小说叙述者特色》;(4)王白云的《鲁迅小说中叙事符号的量化分析》;(5)沈文慧的《你的痛苦是我的快乐——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解讀》;(6)李泽厚的《鲁迅才是真正的深刻与伟大》。

整体研读这6篇文章,主要是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叙述方法、叙事符号和人物形象(以群像“看客”为主)等几个方面切入鲁迅小说。当然,仅从这几个方面来评价鲁迅小说或许并不全面,但确实能够相对整体地吸纳鲁迅小说的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从研读技能或方法的角度来看,除了李泽厚的《鲁迅才是真正的深刻与伟大》一文理解难度较大,其余各篇文章的层次都非常清晰,逻辑关系也比较严密。提取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并且找到支持这些观点的“事实”(材料);认识到支持这些主要观点的“事实”(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基本联系点,也并不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有条理地分析文章内容、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等诸多能力一定会有进步与提升。

再说第二组的单篇研读。篇目是:(1)王平的《走出叙事的迷宫——〈狂人日记〉文本分析》;(2)宋剑华的《启蒙无效论与鲁迅〈药〉的文本释义(节选)》;(3)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节选)》;(4)叶继奋的《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祝福〉主题的叙事学阐释》;(5)查尔斯·艾勃的《鲁迅的〈在酒楼上〉(节选)》;(6)宋剑华和邹婧婧的《〈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

单篇研读主要是要培养或训练学生对小说这种文本进行准确、精当的解读的能力。为此,在之前的整体研读阶段,我们就选入了与小说文本解读内容相关的篇目,如王涘海的《鲁迅小说叙述者特色》,王白云的《鲁迅小说中叙事符号的量化分析》。

那么,怎样培养或训练这种能力呢?

首先,要学习文本解读的一些方法。

本专题我们主要学习“叙述学”分析法。具体文章有王涘海的《鲁迅小说叙述者特色》、王平的《走出叙事的迷宫——〈狂人日记〉文本分析》、叶继奋的《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祝福〉主题的叙事学阐释》、查尔斯·艾勃的《鲁迅的〈在酒楼上〉(节选)》。

所谓“叙述学”分析法,主要以叙事作品(主要是小说)为研究对象去发掘其内在的结构规律。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故事是通过“谁”讲述出来或者组织起来。“叙述学”分析法主要有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和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角度、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两种。“故事分析”我们常常会用到,如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叙述视角分析”我们比较陌生,上述文章就主要侧重于“叙述视角分析”。学习“叙述学”分析法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可以打开文学作品瑰丽诡异的“内宇宙”——那些我们自以为通晓明白的故事、情节、作者、读者、视角、评论等,都可能有新的含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甚至会被颠覆,而另一些新的理解会迎面而来。

此外,读王白云的《鲁迅小说中叙事符号的量化分析》、宋剑华的《启蒙无效论与鲁迅〈药〉的文本释义(节选)》,我们可以学习“符号学”分析法;读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节选)》,我们可以学习“系统论”分析法;读宋剑华和邹婧婧的《〈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我们可以学习“新批评主义”细读法。当然,很多时候评论者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多种分析法同时运用。

其次,要能够比较、甄别、判断这些文章提出的观点和列举出的“事实”(材料)的正误、高下,以及这些“事实”(材料)是否真实、是否具有说服力。如学生研读《〈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这篇文章,就可以依照这篇文章第一段所说的——“在《伤逝》问世的八十多年时间里,评论家们不是从作品文本而是从抽象理论,将其赋予了‘社会黑暗说‘知识分子软弱说‘子君新女性说‘涓生肯定说‘兄弟失和说‘鲁迅婚姻说等穿凿附会的主观诠释,进而使《伤逝》完全脱离了其自身所固有的审美意义,成为学术界精英发挥自由想象的言说对象”——上网去查询《伤逝》之“社会黑暗说”“知识分子软弱说”“子君新女性说”“涓生肯定说”“兄弟失和说”“鲁迅婚姻说”,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能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

学习活动如下:

1.采用表格的方式,梳理第一组整体研读中第4篇、第5篇文章的思路结构。

2.上网查询并阅读《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这4篇小说的其他评论性文章(不少于两篇,最好出自名家),与我们选入的评论性文章作比较,得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

(四)研读选入的批判性文本

本专题学习选入的批判性文本篇目是:(1)王朔的《我看鲁迅》;(2)张梦阳的《我观王朔看鲁迅》;(3)王得后的《鲁迅与孔子的根本分歧》;(4)钱理群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鲁迅?》;(5)徐晓鹤的《假如阿Q还活着》。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主观或者客观原因,长期以来,关于鲁迅本人及鲁迅小说的阅读和学习,是一个备受关注并且颇具争议的话题。选入这样一组观点、材料、立意、构思或有矛盾、冲突,或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文章,其主要目的是要學生比较并思考不同作者、不同文章其立论或者构思的逻辑起点,论证或者表述的思维路径的差异,力求形成自己的思想。

为此,这既需要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回到鲁迅小说文本“本身”,又需要学生站在今天社会需要改良、启蒙的立场,用现代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对当下的社会状态进行观察、思考、批判和修正,领悟鲁迅“立人”的价值理想。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形成现代化的人格。

在上网研读这些评论文章的时候,学生或对比思考,或质疑提问,或交流讨论,或感悟发现,总之,要及时记下自己读文的体会、心得和疑问。当然,也可以再读《呐喊》《彷徨》相关篇目,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等。

学习活动如下:

1.请分别从第2篇、第3篇文章中找出作者立论的逻辑起点,并说说作者文章中的“事实”(材料)是否能支持作者的主要观点。

2.确切地说,徐晓鹤的《假如阿Q还活着》这篇文章,作者是把它当作小说来写的,写出了阿Q及阿Q身边各色人等的“借尸还魂”和“死而不僵”。这给你怎样的启发?你能否也针对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一番再创作,写一篇“这样的小说”?

(五)撰写评论文章

高中生要不要写作“小论文”或学术论文,历来在高中语文界颇具争议。如在很长段时间里,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在高一年级,学生就应该“全年”写作叙述文;到了高二年级,才开始写作论述文。而我们长期开展的专题学习,在高一初始,学生就要涉足“小论文”的写作;到高二结束,学生在类似学术论文(一说“准学术论文”)的写作上,应该得到比较完整的训练。

胡适就曾说过:“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为了写好文章,学生还得再次读书,学会积极主动、深入细致、针对性强,而且,还要一边读书、一边梳理、一边思考,一边组织构架和运用语言表达,等等。极而言之,在专题学习过程中,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之前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

学习活动如下:

请选择一篇或几篇鲁迅小说,或者与鲁迅及鲁迅小说相关的问题、话题等,写一篇评论文章。不少于4000字,题目自拟。

要求:(1)尽可能做到有条理、有层次地分析“事实”(材料),形成或者证明自己的观点;(2)在论证过程中,能够对专家、学者的评论、解读性文章里的观点或材料,提出假设或做出批判性的评价。

总体来说,本次鲁迅作品的专题学习,从泛读向研读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迁移,带领学生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走了个来回。

参考文献:

[1] 张梦阳.我观王朔看鲁迅[J].文学自由谈,2000(4).

[2] 雁冰.读《呐喊》[N].时事新报,1923-10-08.

[3] 王慧.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对鲁迅小说的选录与解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4).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尹慧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

[7] 胡适.胡适文集(第4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专题学习
任务导向,体学并举
聚合能动因素,强化校园文化
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构建特色语文教育
生物进化论角度下的高中生物专题学习方法研究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专题学习实践探索
浅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关于西藏高校党校创建专题学习网站的几点看法
运用多元智能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体会
中学信息技术课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