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类课程中的探索与研究
——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2021-04-22 02:11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内化讲授

李 慧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财务管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其内容和维度随着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发展[1]。当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学生对手机严重依赖,“低头族”是课堂中的普遍现象;二是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老师基本采用的是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无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尝试将“对分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财务管理课程中,改变学生参与程度有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加强对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实践过程

“对分课堂”作为国内本土原创的教学模式,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2014年最早创立并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交互各占一半,以期改变学生积极性不高、师生交互性差等问题;其关键创新是讲授和讨论间隔一周,讨论的内容是上一周教师讲授的知识,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内化吸收知识,从而进行充分讨论[2]。“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交流(Discussion)三个阶段[3]。其中教师讲授(Presentation)不仅保留了传统教学活动的内容,又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与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点广、全、深的讲解不同,“对分课堂”有条件的选择框架脉络、难于理解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方法等,更多地起到引领作用,以便于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内化吸收(Assimilation),提升资料查阅和自主提升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交流(Discussion)是“对分课堂”的精髓,以学生“过程中成长”为中心,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参与讨论,弥补了传统课堂讨论过程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的不足,强化了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起到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在讨论的基础上,老师们可以“精准施策”,辅以必要的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掌握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图1 “对分课堂”流程示意图(改绘自文献[1])

“对分课堂”理论提出后,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参与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并取得良好效果。刘金焕从投资融资决策和财务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对分课堂实践,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有其明显的优势,如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4]。王雅等对本科财务管理课程采取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现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变成“对分课堂”中的积极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5]。曾练平等在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将书本知识与经典案例、生活实践相结合,大大提升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更能感受到课程带来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益处,从而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6]。王明媚在研究中指出,对分课堂的考核体系更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对课程的投入精力[7]。通过梳理各位研究者的“对分课堂”应用效果可以发现,总的来看,学生对“对分课堂”的认可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课堂吸引力有所提升,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有所提升。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财务管理课程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一门课程,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通过应用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完成“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的学习过程,相当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了多次学习,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也让学生体验自己的不断进步,增强其学业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懂、学透。同时,目前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的小班授课方式以及多种信息化教学平台有利于展开师生互动讨论、小组互动讨论,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发言的机会,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学生经过分享和批判,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会计金融人才,要求学生进入社会时不仅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同时,能根据工作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灵活运用[8]。财务管理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时效性强、实践性高,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财务技能,学会思考,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9]。“对分课堂”在财务管理课程汇总的应用,有利于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加思考环节,有了内化吸收的过程,进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吸收和合理转化。

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3.1 设计原则与思路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以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授的流程和理念上,重点突出学生的“学”,挖掘学生的潜能、释放学生的激情,让课堂变成有生命力的、有温度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根据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对新课的留白式精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多地起到“指引式”而非“填鸭式”的作用[10];另一方面,应注意“讲授—内化吸收—讨论”过程的闭环设计,在通过检测评价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技能点的学习,以讨论的效果来评测教授效果和课程设计,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3.2 “对分课堂”课程设计

结合财经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财务管理课程的特色及构建信息化技术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的信息化场景,开展“对分课堂”教学的应用,结合学情、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隔堂对分”及“当堂对分”的实施路径。根据“对分课堂”的内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设置四个环节,“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两种方式相互配合。

图2 “对分课堂”课程设计路线图

课前准备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起点,是课程设计能够起到理想效果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设计合理的课前准备环节,通过有趣的视频资源或者社会热点引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梳理课程难点内容。

课程精讲环节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关键和核心,主要采用线下课堂传授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知识,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留白,不能将所有知识一次性、填鸭式输出,而是只将最精彩、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讲出。学生一旦对课程和讲授内容失去兴趣,那么再认真的讲解也是徒劳无功的,效果甚微。

在精讲的基础上,内化吸收环节采用案例引导和启发式作业两种方式共同进行。案例引导是指根据所学章节在当堂布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上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尝试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解决简单的企业实际问题,使学习更具画面感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启发式作业是针对精讲内容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布置作业,借助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讨论环节是课程设计的精髓,也是检验前几个环节是否有效的关键一步。当堂互动的模式主要进行观点分享,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在组内进行讨论,随后适当展开组间讨论展示,在本环节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可以对重难点进行再引导和再强调;隔堂互动的模式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及作业之后,对所学内容可以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展开课堂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也有利于引领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

3.3 “对分课堂”模式的难点和重点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如何对课堂进行合理“对分”的问题是影响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对分课堂有“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两种方式。“隔堂对分”方式给了学生较长的内化吸收过程,但是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在“当堂对分”与“隔堂对分”的使用上可能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斟酌,不能“一刀切”。此外,在“对分课堂”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如何安排,需要根据讲授内容、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规划。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在讨论阶段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对分课堂”的效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内化吸收阶段,教师如何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资源和作业完,在讨论阶段,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讨论,激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其创新思维。

3.4 “对分课堂”模式的评价与调整

财务管理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阶段。在课堂利用观察法,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小组学习档案,对学生的财务管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进行科学、客观地记录。

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收集学生反馈,同时根据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及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多方面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反思“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对后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实施应用

现以“投资决策”这节节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为例,展示如何实施“隔堂对分”教学方案。

表1 “隔堂对分”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5.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5.1 在课程讲授方面

一直以来,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对分课堂”的“精讲——留白——讨论”模式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比如,引入激励考核机制,加大考评力度,督促学生提高配合度和执行力。此外,在备课过程中,应结合学情及重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精讲,在讲授过程中适当增加动画、视频、案例等引起学生兴趣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5.2 在学生内化吸收方面

课堂上的“留白”主要是给学生提供空间,用于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点,需要给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的同时,通过练习或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强化认知。因此在本环节的设置中,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宜过难或者过于复杂,最好以基础类型的题目或者任务为主,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即可。课后的“启发式”作业,是在精讲、留白之后的环节,是在学生有了知识认知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环节需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和灵活度,以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3 在讨论交流方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来自于教师,还来自于同伴的讨论、探索,因此,小组讨论交流环节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经历教师讲授、自我反思的过程之后,一定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环节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强化知识理解,纠正认知偏差,因此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需要尽可能保证每个组中有学习成绩较为优秀、课堂活动表现积极的学生,做好带动、示范作用。在讨论主题的选择上,需要尽可能涵盖本次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的讨论更有深度、更加细致。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内化讲授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