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晋中 030619)
弗朗西斯·普朗克(1899-1963)是法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古典主义的践行者与发起者。他的创作风格既有现代音乐的特质,又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典雅精致。他的作品旋律轻快诙谐,优美精致,幽默诙谐。普朗克一生创作了多种音乐体裁作品,包括芭蕾舞剧、舞剧、钢琴、艺术歌曲等形式,进一步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普朗克1899年出生在巴黎的商人家庭,家境优渥,父亲热爱音乐,母亲洁妮·华耶热爱音乐,擅长钢琴演奏,虽然是业余钢琴家,却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尤其是对作品的表达敏感而到位,深深的影响了普朗克。普朗克的音乐启蒙道路上离不开母亲的支持。他在5岁就开始接触并学习钢琴,并在母亲的熏陶与培养下,自由展现出了浓厚的音乐天分和较高的素养。在母亲的熏陶下,普朗克对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十分崇敬,且在其创作学习之路深受舒伯特及德彪西创作风格及思想的影响。普朗克虽具有较高的音乐天分和才华,但父亲希望他能够接受正统的教育。然而少年时期,父母相继离世,普朗克的音乐学院之路也不得不中断。
普朗克在中学时期就接触到了许多当代诗作,在孟尼耶的书店中结识并聆听了法国当代诗人的诗作,这些都是他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在文学熏陶下,普朗克的创作风格总是呈现出诗情画意,他还由此创作除了众多艺术歌曲。
1914年,经朋友推荐,普朗克成为西班牙钢琴家理查德·比涅斯九的学生。比涅斯是在当时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最权威的演奏家之一,曾经是德彪西、拉威尔等众多印象主义风格作品的首演者,与普朗克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也是其心灵导师。普朗克十分感激比涅斯的教育,他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源自恩师的扶持和教诲,尤其是在音乐创作的启蒙及所取得的成就都应归功于比涅斯。比涅斯显赫的经历及高超的琴艺都为普朗克的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帮助普朗克结识了如萨蒂、法雅、等作曲家。
普朗克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作品数量较多,有185个编号的作品。其作品体裁较为广泛,在音乐风格上,旋律优美抒情,自然动听。分析其作品创作手法,可以时常看到新古典主义的精髓,同时也具有浪漫主义的伤感和诗意。普朗克的创作风格在不断变化中,在年轻时风格更加轻松活泼,具有朝气,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加,其创作风格也相应变化,更加严肃深沉而感性。但也并未完全摆脱早期的轻松诙谐。因此其创作中既有严肃深沉的一面,又透露出幽默诙谐的味道,因此音乐家罗斯坦也曾经认为普朗克的创作风格是集“无赖与灵修者的双面一体”。
夜曲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标志性的作品形式,最早是英国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开创,其典型的音乐形式是右手声部是歌唱的、甜美的旋律,左手主要以分解和弦以及和弦作为背景。乐曲优雅浪漫而具有幻想性,常带有一丝伤感。夜曲这种体裁出现后,浪漫主义音乐家为其创作了众多作品,而普朗克作为20世纪法国重要的作曲家,采用新古典主义及现代作曲技法,赋予了夜曲新的内涵。
普朗克一生创作了34首钢琴作品,包括了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作品具有法国式的特征,如逻辑思路清晰、节奏欢快,风格明朗,旋律流畅匀称等。普朗克夜曲作品胆小精悍,既继承与延续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同时也包含了20世纪音乐风格中和声的不协调性,和声更加多彩,体现了时代特征,也是普朗克对创作的不断探索。
纵观普朗克一生的创作经历,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917年他创作的《黑人狂想曲》一鸣惊人,受到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肯定。1922年开始,普朗克的创作日渐成熟。《C大调夜曲》是普朗克创作的8首夜曲之一,普朗克创作时想要将其作为组曲,作品创作于1928年,是作曲家创作中期的作品,旋律抒情,尾声出乎意料,作曲家受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也体现了其创作风格。
这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上述为曲式结构图。
1.乐曲的未结束感
这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但在A’部仅有8小节是乐句的变化重复,且调式并未回到C大调。之后是新的材料d出现,D段回归到C大调,但最后终止,旋律声部停在了3级音,并未完满终止。且扩充段采用的六级和弦阻碍终止,且转向了关系小调a小调,但扩充段结束最后从降三音的下属和弦最后结束在a小调属和弦上,呈现等待解决状态,结束时出现自由延长记号。最后的补充段回到了C大调的主和弦,高声部却采用二级音,又一次不完满终止。最后一个音do有意避免与高声部re同时出现,在弱拍上,但音响听觉上已经终止。这种手法具有新鲜感,好像乐曲已经结束,但又给观众以期待。
2.反复出现的动机
20世纪和声向着不协和方向发展,大小调式的瓦解加上十二音序列的运用使得旋律流畅度降低,音乐动机在旋律发展中不进行反复。但这首夜曲中,作曲家延续了古典主义创作手法,对主题动机进行了五次的反复与模进,强调了音乐动机的在作品中的核心作用。在第三次动机的反复中,作曲家将动机下行纯四度模进,在原有旋律音程的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将织体内部和声织体进行变化,使得和声色彩更加丰富。这种创作思维和手法使得主题高度统一,但又进行精巧构思,对主题进行变化发展,丰富了听觉感受。
3.和弦的不稳定性
对作曲家运用的和声手法进行分析,A部主题清晰,作曲家运用的连续七和弦本应是不协和、紧张的,但作曲家运用左手分解和弦与七和弦的交错出现,消减了紧张感,凸显了夜曲应具有的浪漫典雅感。B部作曲家对调性进行了频繁变化,且运用较多的和弦外音,这也符合复三部曲式中段的写作手法。如谱例1中调性依次为G 大调到C大调再到B大调,4个小节内就3次离调,充分体现了旋律的不稳定性。但作曲家采用了共同和弦无缝离调让旋律的发展更加自然流畅,消减了音响的不协和。普朗克将这些不协和元素有条理地隐伏于旋律与和声中,让夜曲这种音乐体裁具有戏剧感。
4.模进的调性布局
从补充段来看,调性的布局为#C大调-bB大调-C大调,和声则都运用属七和弦到主和弦进行,最后三小节的阻碍进行,旋律继续向前发展两小节,这种布局手法形成调性布局的模进,作曲家还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将向上的音阶填充长时值音,使得音乐更具流动感,丰富旋律内在表现,这些都体现出作曲家严谨、精巧的构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构思。
“夜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特有的体裁。法国作曲家普朗克作为20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创作了8首夜曲,旋律优美精致,音乐风格自由,不受传统形式框架的束缚。普朗克创作的即兴曲与舒伯特等前一代的音乐家相比,篇幅更加精炼,内容也更为简约,融合了各时期的创作手法,并不断创新,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钢琴小品。
普朗克创作的8首夜曲大多短小精悍,这些夜曲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风格。普朗克所创作的夜曲并不像前辈肖邦、福雷那么追求诗意,而是充满了故事感,具有叙事性。一些夜曲还被标明了副标题,围绕主题描绘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呈现了浓郁的法国音乐风格。
普朗克作为法国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以简洁、明快的风格一改印象主义色彩绚丽、精致的音乐语言,与其好友共同创立了新古典主义,改变了印象主义在法国的主导地位。他在创作上运用新颖的创作手法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旋律、和声和节奏。体现了古典主义与20世纪音乐风格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他独有的20世纪音乐风格。普朗克曾认为他的作曲标准并没有任何主义和局限,使其创作手法更加自由,因此其风格特性是明炼、直率、精美。
普朗克的音乐作品在我国钢琴研究方面的成果较为稀缺,无论是在高校钢琴教学还是钢琴演奏活动中,选择普朗克作品的相对较少。相关文献和音响等方面也较为稀缺。普朗克虽然才华横溢,但其知名度在我国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和音乐创作成果还没有受到重视。
由于现代乐派的作品风格和曲目并不为钢琴专业学生所熟知,他们学习、练习相关的曲目较少,因此难以理解并准确诠释。普朗克作品承袭了古典主义风格,尤其是钢琴作品通常短小精悍、适合中、高级钢琴学习者练习和演奏。普朗克的作品虽然和声变化较为丰富,但依旧在调性音乐范畴内,尤其是旋律的写作更抓人,引起共鸣。作曲家运用半音化和声加上富有变化的节奏,使其风格鲜明。普朗克独特的音乐风格,需要在触键和踏板上精心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够提升演奏技术技巧,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20世纪法国音乐风格,并进行传播和推广,使学习者和演奏者更深入的认识普朗克及现代西方音乐,进一步充实自身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