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
芯片作为当前世界各国在高科技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元素,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如何能提高国产芯片的制造水平,也是各界很关切的问题。在近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因为芯片技术而被“卡脖子”的问题,也让我国意识到自主研发芯片、提高芯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其实,对高尖端芯片技术的依赖,并不只在手机产业里,汽车产业也是如此。有专业从业者表示:“目前在国内汽车产业,国产芯片的占有率不到5%,在短期内不可能替代进口芯片。”然而,当前逆全球化风险加速,如果我们将来无法过度依赖进口芯片,如何保证国产汽车的科技水准,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南风窗》在报道中曾表示:“乐观估计,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芯片,会在2023年开始进入前装汽车市场。”这其实也是在排除各种“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偶发因素之后的判断,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計。即便如此,至少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让国产自动驾驶汽车的芯片技术进入一个可以普及的状态。而在这期间,市场状况会产生何种变化,国产品牌将面临何种挑战,我们都难以预料。
因此,这种危机意识应该被时刻铭记,并努力提高国产芯片的研发工作水平。搞高尖端芯片产业,很难依靠“人海战术”,需要真正的高科技的支持,更需要高尖端人才的努力。然而,目前国内在“芯片热”的状况下,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虽然有企业在专注芯片研发,但也有一些蹭资本热度的商家想从中捞一笔快钱,其实缺乏研发芯片的资质与技术水平。
在这种浮躁的环境里,大量资本投入无异于打了水漂,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国家宏观层面对芯片研发市场进行规范,虽然要尊重市场基本规律,但在芯片这种关乎国家科技力量是否会被“卡脖子”的关键要素面前,必要的国家管控与引导不应该缺失。
莫被芯片“卡脖子”,不仅是一些企业要明确的事情,也是国家要格外重视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芯片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这是在高尖端科技层面上的技能比拼,也是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契机而战—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我们不能仅从商家经营的一时得失来判断“高下”,而要具备长远眼光,看重长远利益。
事实上,芯片研发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其背后需要大量的资金乃至教育力量的投入,这是一个需要全盘规划的战略性活动。因此,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补的短板还有不少,对此,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懈怠慵懒,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去做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