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茂文
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问答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能力也都一并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學,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 构建和谐课堂,真正体现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家的重视。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安排也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将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教师对该讲的知识仍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迁就。例如,当学生们在课堂中出现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得出更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时教师也应做出果断的结论。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授之鱼不如授至于渔。教师只有教给了学生阅读方法,学生逐渐培养了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指导预习,教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预习,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二年级刚开始时学生还都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道课堂上,先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熟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阅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认字,理解词语。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学生熟读课文后能说出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识记和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再通过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最后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指导几篇课文后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专项的进行,预习要求也逐步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的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精读课文,要细讲。低年级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人文素养元素,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集中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学要求我们通过一篇一篇的课文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主动性上来了,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了。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预习课文,借助拼音初读课文,遇到词义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鼓励、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词语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合理安排阅读教学时间
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揣摩要放在阅读课的第6—30分钟或10—35分钟之间。此时是学生课堂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在简短、精彩导入后直奔文章重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时间。
五、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的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通过想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抓住主题,加深理解。
总之,教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