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弘 仵梦绮
摘要:在农业发展为主导的县域经济中,中职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特点和水平对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强烈的支撑作用。本文结合信阳市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通过统计市内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内容情况,分析了两者间在协调统筹性上的不足,特别指出了优势产业受支撑力度不够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产业结构;适应性
中职教育要实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这一最终目标,就要主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设置正是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结合点,因此,研究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是实现中职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的关键。笔者通过调研,统计了信阳市中职学校设置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教育、汽修、数控、会计等热门专业,并未结合信阳市产业结构特点、经济发展特点、市场需求状况,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存在许多不能与之相适应的问题。
(1)中职学校间专业设置的协调统筹性不够
信阳市中职学校间存在着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例如: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但目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已经出现人才饱和现象,中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具备竞争优势。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对市场反映相对较慢,并未按照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继续开设此类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就业难度。同时,重复设置专业导致学校间生源竞争,会使某些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资源及教师资源浪费,学生毕业时供大于求,造成相关专业学生找工作竞争压力大,就业率低,对学校专业向有特色、高质量的方面发展产生阻碍。
(2)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结构及优势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要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推动乃至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增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根据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功能。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要实现调优一产,提升二、三产的优化调整,须以合理的中职教育专业结构为依托,但目前信阳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现象。
信阳市第一产业利用地理优势,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为依托,不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产业。但信阳的农业仍存在基础整体薄弱,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低,特色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都需要一大批掌握新的种植方式、养殖技术、栽培方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新生代“农民”,培养新生代“农民”的重任就落在中职教育上,然而根据表1可知信阳市目前二十多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7所学校开设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农艺技术等农业现代化相关专业,且招生规模很小,占总招生数量不到10%,专业设置与信阳市农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同时,在设置专业过程中,部分县区中职学校在分析市场因素和市场需求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远见性不足,没有利用好区域农业发展特色设置适合本校及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比如光山油茶、固始柳编、商城猪鬃制品、潢川鸭制品等都是特色农业的典型代表,拥有县域产业优势,且对相关人才需求量较大,当地中职学校完全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向当地产业输送优秀毕业生。
以“稻虾共作”产业链发展为例,从2016年以来,信阳市多个县区如平桥、罗山、潢川、光山等就开始发展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采用“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推广稻虾共作,促进农业优化升级,到2019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33万亩,同时带动了多家中小微企业及合作社“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实现发展种植、水产养殖和发展企业紧密结合。然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与企业发展都需要大量懂现代化农业模式、掌握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生产的发展亟需强化技术服务,加大技术指导。应该说为信阳市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方便毕业生在本地实现就业,但目前的状况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本地循环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大量毕业生到外地求职,而本地农业发展又缺乏相应人才,需从外地聘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信阳市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的不够合理,尤其是本地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信阳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对食品、建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4个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并实施“六大行动”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例如以华英集团、羚锐集团、黄国粮业、文新茶叶、五谷春酒业、鸡公山酒业为主体的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以珍珠岩、膨润土精深加工和高端应用为导向的新材料产业链;以高新区智能终端及显示终端产品、平桥区光学产业、罗山电子元件加工制造等为主体的新兴产业联动发展;淮滨县纺织基地、潢川县和光山县羽绒加工、罗山县针织服装家纺基地、商城县女性高档服装基地、息县女士衬衫基地、平桥品牌服装总部“六县一区”纺织服装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
将信阳市第二产业发展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对比来看,专业设置明显存在着覆盖面狭窄的问题,专业开发力度不够。既缺乏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关的食品类专业、与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相关的化工类专业,也没有服务纺织服装工程的纺织类专业。根据调查走访,信阳市近年来承接了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发展。2018年信阳纺织服装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余亿元,全市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企业就达112家。但纺织服装业目前存在很大的高技术人才缺口,近年来多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农村留守妇女培养成纺织工人,这种培养形式虽然能为信阳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源,但也存在弊端,一是师傅大多是经验传授,带出来的徒弟基本只懂技术不懂理论,应变和创新能力较低,缺乏高技能人才;二是由于缺乏长线培养机制,徒弟培养出来后要么一直在车间从事低端工种,要么干几年后选择转行,出现人员断层。因此,信阳纺织服装企业高薪却招不到优质技术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中职學校为本地相关企业“量身打造”专业人才的现象也并未有过。
信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和交通运输三个方面。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等山水风光优势、三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豫风楚韵”的人文优势。信阳还是国家“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共同发展的典范城市,是国家重点培育的精品红色旅游区之一。信阳以山、水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宗教文化和根亲文化七大组合,凸现了红绿相依、古今并存,历史与现实通脉,生态与人文共有的独特旅游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拉动酒店业、餐饮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带动信息服务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成为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尽管信阳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持续贯彻“旅游立市”发展战略,但信阳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旅游资源未得到深入挖掘,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且景区管理模式落后、旅游营销方式单一、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及旅游人才短缺等问题己成为制约信阳旅游发展的瓶颈。想要利用好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急需向旅游业输送专业化的优秀人才。但从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来看,旅游类专业设置不多,且课程教学内容宽泛、基础,不能够凸显本地红色旅游文化等特色,也没有开设能够针对信阳旅游业发展瓶颈的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对服务本地旅游业发展贡献不大。另外,传统的餐饮、家政、等有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性专业也很少,信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大量人才空缺。
参考文献:
[1]高慧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现状及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2]郑君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大学,2012年.
[3]武博、罗秋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382018年第2期.
[4]宋小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通讯》201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