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景,相遇在江南

2021-04-20 13:26蒋宇浩
师道 2021年3期
关键词:溧阳镇江文化

蒋宇浩

我是一个懒人,之所以选择北固楼来写点文字,还得从镇江说起。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和胡主任一起到苏北兴化讲学,并介绍汉阴区域一体化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教育的经验,返程的时候便是从镇江南站出发。我们是从扬州到的镇江,陪同我们的是兴化教师发展中心的罗鹤军先生。我清晰地记得那天天气不好,寒风细雨,而罗先生却热心地带着我们品味扬州早茶,感受淮扬文化。他在瘦西湖里唱吟诗词,在平山堂前缅怀文忠,那一幕幕陶醉的镜头,吸引了在场的游客,更给予了我们行程中的温暖。

平山堂是瘦西湖南边大明寺内的一个建筑群,是古代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我们三人伫立堂前,罗先生吟读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也随声应和,场景犹在昨日。后来先生又告诉我们,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从这里看见长江对岸的北固山和焦山。

临别的时候,得知我们要去镇江返程,先生又不顾劳累,陪着我们一起横渡长江,到达南站所在的丹徒区。丹徒是镇江的下辖区,离市区京口较远,因为时间原因,不能久留,只能在长江大桥上看看有名的镇江三山。遗憾的是天气实在不好,愈发阴暗,加之浓雾,到而不见。

抵达宾馆后,想起罗先生的话,虽然自己的才干和先生相差甚远,但是还是想写点什么,于是记录了一点文字:

己亥年辛丑月晦日,余同胡君因公事过扬州。是日天作寒风,又洒冷雨,山水俱愁。幸逢兴化罗君,顾前陪后。罗君儒风道韵,承范公之正气,兼板桥之才谋。或侃谈理念,引研训潮流;或现身说法,除教者忧愁;或登台而咏,壮国学之美;或临湖而歌,酬天地之厚。余立左右,实乃惭羞,今当记之,以励此游,其词曰:俯瞰大江愁,天地一云收。湖中忆参军,堂前读太守。栽诗竹下卧,提笔画里游。江南多雅士,罗君自风流。

关于区域一体化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我们是比江苏起步早,但身为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并不比他们强。去年这段文字本想用毛笔写下来的,可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懒没能完成。

我来溧阳挂职交流已经三月有余。溧阳位于江苏最南部,是常州的一个下辖县级市。此地和安徽、浙江接壤,有山有水,有情有味。江苏是一个平原省份,没有过高的山丘。和其他苏南城市不同,溧阳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原野,还有竹海茫茫的山峦,有烟波浩渺的湖泊,也有小桥流水的画卷。在苏南人的心中,溧阳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可以平息城市中的喧嚣和烦恼,可以品尝真正意义上的土菜和佳肴,还可以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放松心情。

殊不知,汉阴也是如此。只不过,汉阴的山多了一些雄浑,水少了一些妩媚。虽然两地隔了千里之遥,风俗饮食迥异,但也有相似的地方:首先是共地域。名字上都是以水为名,只分阴阳;历史上,溧阳被誉为吴头楚尾,汉阴被称作秦头楚尾,虽然都是边缘地域的尾巴,好歹也共属于楚国。其次是共秉性。上海、苏南一带,已经富裕了千年,经济基础好,百姓的生活质量高,自然优越感强。媒体上都说苏南人性格薄情轻礼,不够豪爽,而溧阳是个例外。这里的人重义讲礼,热情好客,就像汉阴人一样,总觉得汉阴是安康最好的地方,汉阴人是最厚道的人,没有之一。

溧阳离南京90公里,是淮扬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融地,这一点从语言和饮食中足以体会到。他们的方言属于吴语区,但是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又有不同,夹杂着大量俚语词汇;他们吃的饭菜带有浓厚的江南味道,但也不乏土菜鄉肴,甚至有时候还会带有辣味。到了南京,供人选择的口味便多了起来,这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包容。

南京是个好地方。没来之前,说它虎踞龙盘,六朝风韵,我总想着怎么能有长安的底蕴丰厚?来了之后,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长江如练,江山如画,梧桐如盖,史事如烟……简而言之,还是包容,包容中国南北的饮食,包容粗犷灵秀的风韵,包容迁客骚人的忧愁。据考,明清时期全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是名副其实的天下文枢。所以,城市因包容而有魅力,人亦如此。

从溧阳向北大概80公里处,便是镇江,雄镇江流是此地最初的含义。凭什么雄?拿什么镇?修几个塔能镇吗?开发几座山能雄吗?这仅仅是古人的愿望而已。2000多年前,镇江还是一座沿海城市。那时的长江入海口就像一个喇叭,镇江就位于喇叭口的边缘。所以,王湾才有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后来由于泥沙堆积,入海口逐渐向东推进,现在的入海口距离镇江已经有250公里。历史上的雄伟壮阔我们已经无法亲眼印证,然而这个城市因山为垒,缘江为境,背山面江,形势雄峻,自古便是军事要塞,让众多能文能武的人到此感慨。

“三山一渡”是镇江的代表,三山是金山、焦山、北固山,一渡是西津渡。在看惯了秦巴山脉的雄浑之后,你会觉得镇江的山并不是山,它们都只有几十米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镇江的这三座山完全是因为文化的沉淀。

11月30日,我独自一人前往镇江。早上8点半坐汽车出发,原以为一个多小时便到,但溧阳的车境内不走高速,非要出了本地才上路,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先到了金山,因为是农历的十五,又是下元节,人有点多。其实金山的魅力就是看金山寺。江南一带的寺庙,大多是黄墙青瓦,有别于我们的红墙。金山寺的颜色基调就是黄色。我不是太懂佛家的什么禅宗、密宗,只了解到这里是禅宗之宗。金山寺的官方名称是“江天禅寺”,牌匾是康熙皇帝御书。南朝的梁武帝首创此寺,至今已1600多年。

在中国,汉传佛教寺庙的布局都是大同小异的,这里的大雄宝殿既有北方寺庙的雄浑富丽,又有南方园林的精美雅致,显得格外巍峨壮丽,金碧辉煌。尤其特别的是,大雄宝殿后方屋脊上,写了“度一切苦厄”几个字,让人不由得念起般若心经。游览途中,不时会听到有人问,白蛇在哪里?法海在何处?其实,哪有什么水漫金山,那个神话故事中关许仙的慈寿塔已经毁了多少次,只剩下石头上“天地同庚”四个字,供过往的游人拍照怀想。

站在时间的屋檐下,感受被岁月冲洗过的金山寺,金山还是金山,古寺依旧是古寺,而行客却成了流水。昔日的帝王将相、名人雅士留下多少让后人景仰的故事和诗篇,也只落得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其实,现存大多数的风景名胜,都是后人新修和复建的。以江南为例,西湖早已被商业化,遗迹大多为后人翻修,雷峰塔是在废墟上新建的仿古水泥建筑;苏州园林除了亭台楼榭的基座在,大多数也是后人翻修。但还是要来,这就是这些名胜毁不掉的价值所在——文化。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以儒家为主导的家国观念。以金山寺为例,一座寺庙来过历史上的几个名人,他们在此留下来的诗文、足迹都是教人向善向美。苏轼在此把酒问青天,传递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法海在此苦心修道,展示的是一种坚韧精神。文化是沉淀下来的,不是创造出来的。我们现在的文化或许带有某些功利性,为了文化而创造文化、挖掘文化。一些学校,为了打造校园文化,把顶层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来,变成口号理念,写在墙上纸上。更有甚者,一口气在校园内贴满了圣人名言、道德标语,再弄些诗词歌赋之类的营造氛围……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

在溧阳的这几个月,我发现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并且标新立异,各有千秋。从竹文化到渡文化,从琴文化到石文化,看了之后我很震撼。他们起步早,经过一代代师生的实践,已经把上述的几种文化内化于心、实践于行了。更重要的是,学校会通过课程的形式将文化展现出来,以此推进学生发展。但是我们不行,溧阳有溧阳的文化底蕴,我们有我们的现实环境,不能原样照搬。

而且,文化的核心是人。因此,人的状态、面貌、品行都可以作为文化展现。所以,良好的校园风气算文化吗?科学的规章制度算吗?和谐的师生关系算吗?敬业的工作态度算吗?我认为都是文化。

在文化面前,没有高下;在学问面前,不分贵贱,这就是应有的精神追求。因此,学校管理者们在建构校园文化、追求品位的过程中,要多一些思考,讲一些实际,多一些过程,留一些等待,既不急于求成,也不邯郸学步,真正让校园文化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服务,切莫刻意制造而违背初衷。

从金山寺出来,沿着江边往东走大约5公里,你会看到一个类似拳头一样的小山丘,这便是北固山。

这座山只有55米高,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以长江为界划分朝代的时期,于是,很多爱国文人和将军喜欢登临此山,向北俯瞰,以北顾而思国,所以又叫北顾山。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我想,梁武帝何尝没见过比它雄伟百倍的高山,只不过这里更能让人感受大江浩渺的磅礴气势罢了。

它的出名绝不仅仅因为高高在上的梁武帝,更多的是因家喻户晓的刘皇叔。罗贯中为了丰富人物形象,设计了甘露寺这个故事。“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北固山成了令東吴耻辱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辛弃疾的词。辛弃疾曾经做过镇江知府,他在此写了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词句,呼唤国魂、民族魂;后来,等到66岁的时候,赋闲已久的辛弃疾第二次担任镇江知府,戍守镇江,于是又写下了堪称“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我登上这座仿宋建筑楼阁的时候,极目远眺,长江在冬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平静。满眼风光北固楼,风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壮阔。逝者如斯,江天如画,辛弃疾眼中的风光,更多的是他心中永远没有实现的梦,而我心中,却是发自肺腑的崇敬和感怀。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梦。即使再难实现,也要“冥顽不化”地为之努力。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但绝不能因为难就不做。哪有什么才华横溢,只不过是岁月代笔,坚韧不拔;哪有什么博学多识,只不过是信念作墨,心无旁骛。

回想在江苏、在溧阳遇到的人和事,他们的教育之所以能够领先,其核心还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在城区,学校是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先锋,即使是下课,校园里也依然安静,只有老师给学生讲题的声音。或许是天黑得早,午休的时候,老师们就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休息,要么就是在教室里和学生“缠”在一起,利用为数不多的时间“抢”自习讲题,或者在办公室单独辅导。中学老师每周还要负责出考卷,让学生测验。在农村,学校便是当地传播文化的高地,即使大多数都是老教师,但他们还是毅然坚守,争先代课。印象最深的是周城初中。我们去的时候,鲁校长在教室上课。我以为校长很忙,也不会教主课,同行的罗主任告诉我,他教语文。后来他带我们参观了几个部室,问及实验室及图书室管理员的事,罗主任说,学校里的老师没人愿意干这活,全校48个老师,大部分是老教师,除了一个生病的之外,47个都在一线。

或许这就是态度不同罢了。也只有对工作敬畏和敬重,才会有这样的敬业和认同。所以我常告诫自己,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无所事事,不要在你该奋斗的年龄去选择安逸。当然,时间重要,方法效率更重要。回到教学上来说,邱俊老师曾说,我们一味地关注终点而忽略了过程,没有方法和效率的过程自然也不会有所收获。我很赞赏这样的观点,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它是有温度的,可冷可热,是有味道的,有滋有味。前几年,我把“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的概念和环节在全县做了总结和推广,其中有个核心的环节叫作“学法指导”。简单地说,教学过程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怎么把文本理解清楚,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把知识点掌握牢靠。就像语文课一样,我们分析作者语言,品味作者情怀,获得理性认知。如果没有学法指导,即使课程设计得再完美,语言表述得再优美,讲完之后仍旧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课堂那仅有的精彩而已。

江苏是全国教育大省,他们的理念、科研、方法都是丰实而前卫的。实际上,溧阳的教学课堂很简洁朴素,目的明了。老师们的课堂有一个共性,在反复大量的实践练习基础上,很耐心地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互动很自然,评价很真切,尤其让我佩服的是他们的板书,就只有几个简单的汉字,但你怎么看都美观协调,大方有力,透露出教者自身的素养和功力。后来,周主任告诉我,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传承,教学方法和理念再好,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实际上,即使是教教材,你讲透彻了,把学生教懂了,也是好事。

回想在江南见过的人,走过的地方,零零星星地记录了一些文字,发表了一点感受。只希望能给自己平淡的日子添一些精彩,给平庸的情怀增一丝慰藉。

或许生活无奈,或许前路永夜,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前进。苔花即使微小,也会仿照牡丹盛开;星光即使微弱,也会照亮前行之路。所以,无论前路如何,都要走上这一遭,这个世界终究是值得我们去爱的。一路遇见,一路收获,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衷,尽心竭力,我们终将拥有逐梦教育的幸福,终将在育人路上留下铿锵有力的脚印。

(作者单位:陕西汉阴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晁芳芳

猜你喜欢
溧阳镇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溧阳有个“苏南第一方”
溧阳全域旅游:乘春日东风,澎湃前行
镇江香醋
镇江阁
谁远谁近?
狮子山
一份答卷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