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焚书纪事

2021-04-20 12:12
奇闻怪事 2021年2期
关键词:茨威格种族主义纳粹

1933年5月10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可耻的日子。这一天,德国人将众多思想家的书籍付之一炬。海因里希·海涅写下的名句“这只是一个前奏。他们在那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焚人”就如一段预言,德国人在预言中骄傲地迈向未来的坟墓。

80年前的5月10日

1933年5月10日,奥地利人斯特凡·茨威格提笔给法国人罗曼·罗兰写下了一封信:“亲爱的朋友,我今天要告诉你,5月10日是光荣的一天,因为我的书在柏林劈柴堆上被焚烧了,就在我曾经当着千人的面做过报告的那个大学面前。”

斯特凡·茨威格的语言带有讥屑和挖苦的色调,或许还有震惊。接着他写到德国作家对此事的反应时,便是愤怒:“没有一个作家抗议过焚烧韦费尔、瓦塞尔曼、施尼茨勒和我的书!没有!没有!没有!连在私人信件中都不敢提!”茨威格一连写了三个“没有”,内心的愤怒可见一斑。信的结尾,茨威格无奈地写到:“好了,再见!再过几小时,柏林的劈柴堆就要燃烧了。但我要继续活下去,我希望,我的书也要继续活下去!”

几小时后,5月10日午夜,柏林大剧院广场上升腾起熊熊火焰,火头高达10至12米,共有八个劈柴堆在同时燃烧,茨威格的书被一本本撂进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

何止柏林?又何止茨威格的作品?这一天晚上,德国大部分大学的大学生们在各自学校,重复着同样一件事。納粹痛恨的作家并非茨威格一人,而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他们——连同他们的作品,都要从德国公众的视野里消失。

大学——自由之敌

现在,必须要谈一谈德国青年。

对纳粹运动的性质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定义:极权主义的、国家主义的、种族主义的,但不论怎样定性,纳粹运动都还有个根本属性:这是一场青年运动。青年是纳粹运动的主体,德国青年在通向纳粹统治的道路上,奉献并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政府总理,纳粹党从台下走到了台上,德国的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为纳粹党上台出过气力的青年们自然也不会闲着,1933年3月,德国的大学生们成立了“德国大学生新闻和宣传总局”,积极配合纳粹意识形态,主动向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宣战。

宣传总局一成立,立刻发布了“一号通函”,宣布他们将采取行动:“作为宣传总局的第一个措施,将从1933年4月12日开始,5月10日结束,进行一个为期四周的总行动,所有的大学生和全德公民都要参加。详细内容另行公布。”紧接着两天后又发布了“二号通函”,宣布:“由于无耻煽动世界犹太人反对德国,由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把对犹太人起败坏作用的文献公开烧毁。”通函要求大学生对“因不加思考或无知而弄进来的”书籍首先进行清理,接着把清理范围扩大到朋友和熟人的书架、公共图书馆,最后还要求每个人必须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宣传。

为了迅速消除犹太作品对德国雅利安精神的侵蚀,他们于4月10日给纯雅利安作家们发出信函,要求他们两天后写出文章对此进行宣传。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纳粹上台不久,局势尚不明朗,德国作家们对大学生倡议的反响并不热烈,只有少数作家提供了文章。

随后,纳粹德国的学生会公布了“打倒非德国精神的12条论纲”,其中第七条:我们要注意犹太人是外人,我们要认真面对我们的民族属性。因此我们要求实施检查的措施:犹太作品必须以希伯来文出版;如果用德文出版必须标明这是翻译。……德文只供德国人使用,我们必须把非德国的精神从公共图书馆里清除干净……

这份公然反对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并具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的“论纲”在德国各个大学内四处张贴,德国的文化界、思想界、学术界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沉默,没有学生、也没有教授对此提出抗议。

马堡大学一位教授希望学校领导能够清除这样的布告,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最好不要管它,因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可能会使学生更加骚动。”没有人愿意对此表达自己的立场。

焚书清单

既然打算焚书,就需要一份目录以确定范围。这是一份131人的名单。

德国大学生们为了急于表达自己与犹太人、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不共戴天的政治立场,面对这份从天而降的书目,立刻拿来为自己所用,并且改变了清单用途。这份书目成了以后纳粹党的禁书指南,上了这个名单的作者,绝大多数要么遭到迫害,要么被迫流亡,还有一部分作者的作品从此被蒸发。

4月26日开始,德国大学生们按图索骥,到各家书店、图书馆开始没收图书,为防止遇到反对和抵抗,他们身着党卫军制服,对图书的拥有者进行威吓。

德国大学生的焚书活动原本是自发的、带有象征性的行动,当纳粹党宣传部得知这一行动之后,立刻施加压力,使行动变成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清洗行动”。在焚书过程中,纳粹党开足了宣传机器,电台对焚书现场进行了直播,同时,还有经过排练的合唱队高唱纳粹歌曲《人民,拿起武器》。

知识分子与德国命运

焚书活动是一出闹剧。但我们不能以一种围观闹剧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事件,纳粹党在上台之前就公然宣称自己是一个独裁党,上台后立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达到完全独裁的目的,5月10日的焚书事件,是其众多步骤中的一个环节。尽管这一行动并非由纳粹官方发起,却完全符合独裁者的口味,德国人,尤其是德国青年在通向纳粹党独裁道路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回顾德国的文化思想历程,它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国度,从布克哈特到马丁·路德,尤其自古典哲学开始,灿若群星的德国思想家为人类社会奉献了极为丰厚的思想。没有思想自由,德国的文化思想就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世界文化大国。

需要谴责那个时代的德国知识精英。他们理应明白,知识分子乃是思想的掌握者和传播者,捍卫思想的尊严是知识群体的基本责任。知识分子掌握着民族的精神资源和由历史通向未来的文化密码,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符合人类生存准则和道义的普世伦理,但德国的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却鼓吹独裁,赞美极权。极权降临之时,他们自动放弃了思考的责任,面对焚书——这一反人类、反文明的丑恶行动,没有几个知识分子公开表达反对意见,任凭罪恶的火焰燃遍德意志。有些人非但与权力眉来眼去,甚至投怀入抱,积极效忠纳粹政权,诸如海德格尔、施密特、波色等等,为自己的履历写下了可耻的一笔——这是德国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羞耻。

还要谴责那个时代的德国青年。青年历来被标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德国青年却有着坚定的国家主义信念、狂热的种族主义理想,在魏玛共和国,他们就随着希特勒的指挥棒在德国的大地上制造了不计其数的动乱,他们用纳粹思想武装着自己头脑,用爱国主义的旗号荼毒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杀害了数百万扰太人的生命,更多的在战场上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当然,还要谴责那个时代德国人的集体沉默。一方面,纳粹政权是他们投票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他们面对极权集体沉默的结果。德国,毕竟是欧洲的德国,它与东方专制主义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德国人并非没有享受过自由主义的恩泽,他们要比东方思想家们更加熟稔自由主义的本质、也能更加熟练地应用概念、定义和范畴,但他们抛弃了先贤的哲学真理以及政治道德,主动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点燃这一堆堆熊熊火焰的,不只是青年学生的无知和冲动,更为本质的是德意志在通向极权主义道路上所表现出的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狂热。焚书,仅仅是疯狂的开始,短短几年,德意志人就随着希特勒错乱的舞步,将战火燃遍全欧洲,烧向全世界,而纳粹集中营里发生的残酷一幕,彻底扫荡了人类的耻感,人格、尊严这类例汇荡然无存。

猜你喜欢
茨威格种族主义纳粹
作家的办法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