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科书的阅读何以重要?

2021-04-20 12:31陈华文
大学生 2021年4期
关键词:编写者概论文学史

陈华文,1976年生,湖北汉川人,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出版《大地文心》《最是书香》《家国书事》《书山问道》《山河气韵》《寻找文心》等文学评论集,获得大地文学奖(评论奖)、中华宝石文学奖(评论奖)等奖项。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朱绍候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叶朗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薄松年主编的《中国美术简史》、徐新主编的《西方文化史》等,长久以来影响了众多的青年学子。

推出一本优秀的教材需要时间的积淀,例如朱绍候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全国一批历史学精英云集一起,倾心编写,出版后又根据高校师生的意见不断修订。直至现在,该教材一版再版,已经推出第五版,教材主编、副主编和编者,换了几代学人,其中当初部分编写者已经作古。

编写并出版优秀教材,一方面考验编写者的学识和修养,另一方面也检验编写者对于学科知识的全局驾驭能力。比如张岱年是著名的文化学者,本世纪初期,为了强化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他和方克立教授主编了《中国文化概论》。该教材一经出版,就受到全国文科师生的好评,且很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近20年来,该教材数次修订,成为大学通识课的经典教材。

优秀的教材对于培植人的专业志向和兴趣意义深远。活跃在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批学者,20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无不反复阅读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等教材,很多人不仅熟读这些教材,还对其进行摘抄、写读书体会。

优秀的教材不是一般知识内容的泛泛介绍,同样有其鲜明的专业立场、观点和结论,同时兼顾专业性和普及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册教材文笔优美,无数的句子和段落,只要拿来读一读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优秀的教材和学者的学术著作存在区别,教材突出的是宽口径、通识性、基础性。学术著作主要是专家学者对某一领域知识的专门问题“挖深井”,进行深入研究,侧重探索性。

针对大学生阅读优秀经典教材的现状,笔者近期在线上线下进行了调研。从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2020年年底发布的借阅数据发现,《明朝那些事儿》《射雕英雄传》《平凡的世界》《解忧杂货店》《挪威的森林》等书的借阅率位居前十,遗憾的是没有一本优秀教材进入前五十。

笔者通过网络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100多名受访大学生中,82%的大学生没有通读过本学科专业的优秀教材;75%对优秀教材的阅读提不起兴趣;85%认为通读教材花费时间,只要把老师划的考点范围搞定就可以了。

该如何通读优秀教材?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同,其答案也不尽相同。总体上讲,就是精读与通读相结合、读与思交融并进。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教材的阅读和学习效率,核心是要树立问题意识,多问自己“为什么”,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例。首先,在阅读该教材之前,要自问:同类的教材有哪些?不同教材的特点是什么?其次,阅读教材时要善于思考: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精神有哪些?这些问题虽然宽泛,但只有在脑海中时常思考这些问题,在教材阅读与学习中才不会被书本牵着走,学起来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再次是要清楚教材中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何以成为重点,难点究竟难在何处?往往教材中指出的疑难问题,正是学生深入钻研的新起點。最后,要重视教材每一章节中总结性的文字,这些总结文字往往代表着教材编写者的学术主张和观点,是教材中的精华所在,也是每一章节中的“点睛之笔”。

责任编辑:钟鑫

猜你喜欢
编写者概论文学史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