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妍
《渔阳星火》演员合影
由然导写下的《渔阳星火》发生在1920年上海法租界的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这10多分钟的短剧,开始于初来乍到的青年任培国和携《共产党宣言》而来的陈望道,高潮于告密老板娘与巡捕的突击搜查,结束于众人相伴前去拜访陈独秀。
最初的剧本只是一个粗略的故事,所以排练的过程也是打磨剧本的过程。有些时候我们对于剧中人物心境的把握会有偏差。比如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用兴奋的语气向扮演任培国的刘泽浩同学问候,却立马被然导叫停:“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我认为碰到新同学时应该表现得很友好,但是然导指出太过热情的态度会显得毫无戒备。于是,我、扮演罗亦农的陈子昂和扮演杨明斋的孙游睿有所领悟,开始尝试表现出迟疑和保留。毕竟在学社中不是单纯地进行外语教学,而是在做机密的革命活动,怎么可能会对一个陌生来客如此松懈呢?在然导的帮助下,我们仔细梳理了不同情节中不同角色应当做出的表现。
实际上剧本中有多处表现众人“小心翼翼”的细节:拿出《共产党宣言》之前,陈望道和杨明斋一个眼神交接,罗亦农立马就去把门关好,为的就是防巡捕,并且全程都有安排学员在楼上望风,一看到巡捕就立马用暗语“谁家的被子掉下来了”提醒大家,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一听到提示,擦黑板、藏书、应门,每个人都默契地收拾起了现场。
除了剧场版的表演,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在渔阳里旧址进行沉浸式演出以及视频录制,所以表演应当更加富有真实感。然导不要求我们一字不差地背台词,如果文本不符合口语习惯就直接按照大家的说法更改即可,但是要做到脱口而出。不过脱口而出的不能是我们自己,而是剧中的角色。扮演杨明斋社长的孙游睿来自福建,大部分南方人说话句尾多带语气词,孙游睿在说台词时也忍不住说了好几个“呢”。而杨明斋是山东人,然导细心提醒我们,这样黏糊的语气不符合人物身份!于是我们把几个角色的生平又细细看了一遍,想到告密老板娘和女学生吵架的时候不妨夹几句上海话,更能突出真实的社会背景。虽然扮演老板娘的张世安学姐不太会说上海话,但是几位上海同学立马想出了几句地道的上海阿婆吵架语录,加了进去,这样就让冲突更加生活化。
准备了一个月左右,我们来到了渔阳里。大家一起参观了外国语学社旧址旁的纪念馆,看着自己扮演的角色留下的书信、用具,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要拿出最好表现的决心。但现场影片的录制,对每一个参与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渔阳里除了旧址和纪念馆,还有居民区。拍摄进行到下午时,突然外面传来了狗叫声,影响了我们的收音。只要导演发现狗叫声盖过了台词,我们就要重新拍一条,为了不出现厌烦心理,大家一边开着玩笑一边等小狗消停。还好只要不影响到演员的声音,这充满生活气息的“背景音”倒也不无好处,尤其是在扮演巡捕的马劲草学长气势汹汹推门进来的时候,这凶猛的狗叫声反而有了几分暗示的意味。
旧址里没有安装空调,8月骄阳似火,是另一个害我们常常NG(指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笑场或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镜头)的“罪魁祸首”。学员穿着长袖衬衫外面套着长袖褂子,两位老师不是西装就是长袍,最夸张的是里三件外三件、全副武装的巡捕。在现场哪怕坐着不动,两三分钟不到我们就开始滴汗珠,更别说还有一些情绪比较激动的戏。汗一滴下来,就只能重来,尤其是那些特写镜头。每次导演喊卡,陪着我们流汗的化妆老师就会立刻出现,拿着粉底液、纸巾还有手持电风扇来拯救我们。后来戏服送去干洗时,我们都从口袋里翻出了不少纸巾。然导在安慰我们之余,也不禁感慨:“我们现在拍戏都觉得很难耐,更何况当年学社里三四十个人挤在这么小的屋子里一起学习生活呢!”
大家都深以为然,在第一次参观旧址时,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革命者们居住条件的不易。剧本中,女学员要负责在巡捕来之前把陈望道先生带来的《共产党宣言》藏到楼上去,但在实际表演中,我只是跑到了镜头看不到的楼梯间里。现场楼梯的台阶又窄又陡,如果真的来回跑一遍,难度很大,而且还要设法逃过巡捕的眼睛。哪怕剧情开头我和扮演罗亦农的陈子昂只是象征性地走了几步,然导都再三提醒我们要当心脚下。我们在参观时都是侧着脚、扶着扶手慢慢上楼的。我不禁想:当年前辈们的学习生活恐怕是分秒必争,每天上上下下哪能这么磨蹭?他们不仅要克服环境带来的困难,更要时刻为革命事业的保密提心吊胆。据老师介绍,历史上的外国语学社始终受到“包打听(即警察局的密探或线人)”和巡捕们的严密监视,在学社开办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类似戏中情节的事件。
劇照 杨明斋
剧照 老板娘
剧照 陈望道
剧照 巡捕与杨明斋
剧照 学员三人
校领导在看了我们的一些演出片段后,说:“虽然外国语学社和我们上外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两者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大家可以将这部戏当作一种别样的‘校史剧。”
在剧中众人齐声朗读“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的时候,在结尾学生们回答杨明斋先生“我们准备好了!”的时候,我们入戏最深。同样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我们仿佛重新回到了一百年前卧虎藏龙的外国语学社,重归渔阳里。
责任编辑:丁莉莎
附:
外国语学社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外语教育机构。1920年成立,社址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社长杨明斋。其主要目的是为来沪青年提供学习革命理论知识和外语(主要是俄语)的较安定的环境,并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进行革命实践。挑选其中的优秀分子到苏俄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设英、法、德、俄、日语各班。
外国语学社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虽然仅开办了一年,但它的存在却是燃起革命火把的灿烂星火。许多我们熟知的同志来自这一革命摇篮,譬如刘少奇、萧劲光,还有曾用名为任培国的任弼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