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环湖医院(300000)张秋阳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导致这一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脑血管突然中断所导致的脑组织缺氧或者是缺血,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等一系列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出现,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1]。缺血性脑血管病以老年人为主要的发病人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2]。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6例,探究在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氯吡格雷联合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6例,根据双色球1∶1分组原则分为A组(n=33)与B组(n=33)。A组男、女比例为18∶15,年龄60~78岁,均值为(65.87±2.7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3~12小时之间,平均(6.84±0.42)小时;B组男、女比例为17∶16,年龄61~79岁,均值为(66.23±2.9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3~11小时之间,平均(6.53±0.39)小时。所有患者均经过MRI头颅CT确诊,排除存在重要脏器疾病、障碍的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与对实验研究药物存在过敏情况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后发现,A组与B组患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A组与B组患者均给予血尿常规、凝血功能以及生化指标等相关检查,做好常规补液、吸氧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治疗方法如下。
1.2.1 A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氯吡格雷联合介入治疗,其中介入治疗的方法如下:介入治疗时给予局部麻醉,之后确定穿刺点,运用血管造影技术确定血管供需与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利用球囊实现血管狭窄位置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实现止血和包扎,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并常规运用阿司匹林治疗,每天1次,每次的剂量均为100mg。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法为口服,每天1次,每次的剂量为75mg,连续治疗时间为1年。
附表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1.2.2 B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具体的方法与A组患者相同。
1.3 评价指标 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头晕、呕吐、肝损害、过敏反应、心律失常)发生率。
神经功能运用卒中量表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缺损越严重,其神经功能恢复越不理想;日常生活能力借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价,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3]。
血管再通率判定标准:治疗后颅内分支血管情况清晰可见为完全再通;治疗后颅内分支血管基本可见为部分再通;治疗后颅内分支血管不可见为未通。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工具为SPSS19.0,将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1 治疗后A组患者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2.2 A组33例患者护理前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4.87±2.14)分、(49.65±3.54)分,护理后分别为(7.32±1.06)分、(73.59±4.26)分;B组33例患者护理前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4.64±2.12)分、(50.32±3.29)分,护理后分别为(9.26±1.23)分、(63.54±3.87)分,统计学分析甲组与乙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后发现,其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差异显著,P<0.05。
2.3 A组33例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部分再通与未通的例数分别为19例、13例、1例,其再通率为97.0%;B组33例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部分再通与未通的例数分别为16例、11例、6例,其再通率为81.8%,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较高,P<0.05。
2.4 A组33例患者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头晕、呕吐、肝损害、过敏反应、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B组患者中出现上述并发症的患者有8例,并发症发生概率分别为9.1%与24.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后发现A组患者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会导致脑部组织缺损的情况,再加上老年人年龄、身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治疗难度较大,非常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以介入治疗为主要的方法,但是单一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因此,就应该分析更好的治疗方法[4]。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治疗方法,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这一治疗方法可以对脑部动脉狭窄与血液流动情况有着较为清晰的显示,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5]。氯吡格雷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相对较为理想,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并不会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巩固了介入治疗的效果与有效性,可以说在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氯吡格雷联合介入治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6]。
综上所述,在实施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联合运用氯吡格雷与介入治疗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血管再通率,避免各种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予以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