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华,龙秋美,焦 琳,李心怡,梅 丽,刘晓柱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苗绣文化是苗族人民灵魂,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灵魂,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时代,不应是苗绣文化被淡忘,而应是苗绣文化继续被传承与发展。
贵州是中国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世代苗人于此地繁衍生息,发展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苗绣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理应被保护和传承下去。可即便是国家与当地政府极度重视,也无法阻挡潮流带来的巨大影响,绣法繁杂多变的苗绣很难在新时代下得到继续传承。苗族刺绣的造型和技法十分多样且独特,其稀有性与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分析研究新时代下苗绣的传承现状,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贵州苗族支系繁多,不同支系的刺绣面貌有别,但相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环境、一致的原始宗教信仰,使贵州各支系苗绣的题材呈现出统一的精神内核,相通的人文内涵[1]。我们去到的是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附近的一支苗族村庄,当地居民大多都还保留着一些民族服饰,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帽子,上面留有简单的刺绣图案,据了解图案大都有着吉祥如意等美好的寓意。但当我们深入拜访后发现,尽管家家户户都还留有这种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真正会苗族刺绣的却少之又少,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妇人,而年轻一辈对刺绣这一技艺显得陌生,甚至无人继承。随着这些传承人年龄的增长,苗绣这一技艺很有可能面临中断。
在我们所考察的村庄中,年轻一辈大多外出打工或在县城就职,家中大多为老人与小孩,而对于这些会刺绣想传承的老人来说,不管是身体原因还是语言问题,都使得他们力不从心。在自己走不出去,别人也进不来的情况下,要想将优秀的苗绣技艺发展下去更是难上加难。年轻一辈没人学,老一辈的传不了,文化输出困难,传播途径狭窄,让想真正了解学习苗绣的人也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苗族旁支文化也相继被淡忘,这样发展下去,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是博物馆展出的几件文物。图1为精美的苗族裙摆处刺绣。
尽管苗族刺绣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年轻一代思想难免跳脱,家乡落后的经济与陈旧的观念,让大部分年轻人对外界事物都充满好奇,不管读过书的还是辍学的都想着走出去,秉着一股敢闯敢拼的劲想着去外面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留在家中的苗绣技艺却无人问津,就像被留下的老人随时间的流逝渐渐消散。思想的改变让年轻一代的苗人觉得苗绣可有可无,甚至被认为这只是过时的技艺,早该被淘汰。生活在大山的苗族不再以苗绣工艺作为衡量女子聪慧能干的标准,年轻女性也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放在刺绣工艺上,这让苗绣在传承上人才紧缺,发展上无力支撑。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集的省份,几乎每个市县都有分布,而苗族作为贵州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受到的关注也比其他少数民族更多,加上国家对贵州的扶贫政策,贵州旅游业迅速发展,苗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却十分薄弱。许多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甚至不可复制的稀有苗族绣品被一些游客和商人以很低的价格买走,使得当地文化资源严重流失。人们赶着脱贫,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发家致富上,苗绣技艺更是无人问津。
刺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族工艺,在我国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至于苗族刺绣始于何时,史书无确切记载,也无定论,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考证,但从《后汉书·南蛮传》所描述的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来推测,最迟在战国时期,苗族刺绣就已产生了[2]。苗绣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与革新,其保留下来的刺绣方法和图样多种多样,光针法就有平绣、凸绣、辫绣、数纱绣等,花样多变工程庞大。据了解,当地苗族女子有穿上自己绣的苗族嫁衣出嫁的习俗,但由于一件嫁衣制作的工序太过繁杂,费时费力,这种习俗也渐渐淡化,导致愿意专心学习刺绣的女性也越来越少。图2为苗族女孩在刺绣。
苗绣是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瑰宝,苗绣创作饱含了苗族妇女深隧的思想内涵和朴实的感情色彩, 是苗族妇女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情的宣泄, “没有摹仿绘画的奢侈品, 没有吹棒权势的献媚题材, 更无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哗众取宠的粉饰之意[3]”。身为苗族人民应该为其感到自豪并加以传承,而不是摒弃,地方政府也应该从源头抓起,强化人们的地区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当代数字技术加强文化教学与宣传,让文化保护意识潜移默化地刻进人们的心里。
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只有紧跟潮流才能继续发展之路。尽管现在贵州旅游业发展日益成熟,一些苗绣图文也被不断创新,广泛应用于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大部分都只局限于表面宣传,而达不到内涵文化的输出,这样只会让苗绣文化更加淡化。在这个微博、微信、抖音等交流平台盛行的时代,借助新媒体对苗绣进行传承与发展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微博“李子柒”、微信公众号“故宫淘宝”这些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都是值得我们肯定与借鉴的。我们不光要人们看到苗绣的外在美,还要将苗绣内在美通过有趣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知晓,这样苗绣才不会变成一件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渐渐被人遗忘。
数字化时代,苗绣的传承与发展不再局限于实物,人们对苗绣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书本,将其传承下去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苗族刺绣的过程VR模拟与展示,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这种模拟体验来学习苗绣,了解苗绣。当地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苗绣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并将这些记录归档数据化,发布于公共平台,让更多想要了解苗绣的人可以查阅学习。让苗绣的文化传承不再局限于本民族,而是面向全国,让真正想学习刺绣的人不再因为语言不通而放弃,进而实现高度的文化共享,将苗绣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就目前苗绣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来看,苗绣传承主体微化,发展受阻,为更好的传承苗绣文化,必须强化苗族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加强文化自信,借助数字化技术让苗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度实现文化共享。只有这样才能让苗绣文化实现真正的传承,让苗绣的发展之路更加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