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红 ,吴筱玫 ,陈翠,丁冬云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医院 南京市胸科医院 护理部,江苏 南京 210029;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江苏 徐州 221002;3.南京市第二医院 结核科,江苏 南京 211132)
随着全民健康需求的提升和护理教育领域的不断拓展,人文教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称护生)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1]。研究[2]显示,高职护生在校内仅完成护理伦理与法规教育学习,人文关怀得分明显低于本科护生及国外常模,人文关怀能力较本科护生也处于较低水平。研究[3]表明,教育环境及家庭氛围是影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不同教学方法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Meta分析显示,体验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4]。临床实习是护生人文教育的最佳实践阶段,如何将人文哲学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将道德规范、同理心和专业素养教育融入其中是值得护理教育者深入思考的问题[5-6]。“匠人精神”是基于儒家文化和禅学,通过淬炼心性和磨练品格,唤醒个体内在认知的一种文化精神,具备普世价值观和共通性[7]。前期研究中[7],笔者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基于“匠人精神”理念的新护士人文关怀培训模块,本研究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其应用于高职护生的实习护生培训中,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南京市某三级医院实习的41名护生为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实习的28名护生为观察组,两组护生均为山东省某高职院校“3+2”培养模式下的护生。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专业大专生并已完成校内理论学习;首次进入临床且实习时长≥8个月;知情并愿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不配合完成本研究;近期有严重疾病或重大社会事件者;休学或请假者。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培训模式,根据实习教学计划,在护生岗前培训中,由护理部统一进行2个课时的人文内容培训,包括医院文化、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交流技巧等。护生进入临床后,由经院护理教学组培训与考核合格后的带教老师对其采取一对一临床带教,落实各专科带教内容。
1.2.2 观察组
1.2.2.1 基于“匠人精神”理念人文培训模块的构建
1.2.2.1.1 培训目标 将《匠人精神》倡导的内在品行、专注力等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通过30条法则中礼貌、诚信、尊重、沟通及责任心、共情等具化呈现,结合案例将学科认知、职业发展等抽象概念实例阐述,同时融入高职护生人文现状及患者需求,提升护生自我素养,提高人文认知并完善心智,促进护生将人文精神培植于心。
1.2.2.1.2 培训师资 由护理部副主任1名、教学护士长2名及教学辅导老师1名共4人组成培训小组。护理部副主任是本课程的主要构建者;教学护士长兼任院护理人文礼仪指导老师及实习生班主任,负责授课、座谈及问卷的发放与收集等;教学辅导老师参与课程设计及数据分析。
1.2.2.1.3 培训内容 本研究以匠人精神30条法则中礼貌、诚信、尊重等个人修养与品行,认真、专注、创新等工作态度,人际关系与沟通、责任感等团队合作及职业精神为基础,融合人文关怀概念形成6个主题的培训内容:(1)护理人文关怀概念与形势要求,帮助护生理解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2)礼仪规范与道德信念,激发护生仁爱之本心;(3)诚信沟通与团队合作,帮助护生融入团队;(4)职业环境与价值观,促进护生对自我职业认可和尊重;(5)认知学科与终身学习,营造相互尊重的职业环境;(6)生命意义和价值。见表1。
1.2.2.1.4 培训方法 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思想,提高护生人文认知和职业信念为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围绕4种教学方式实施培训。(1)集中授课:共12学时,分主题授课。护生实习第1周进行首次培训,实习期12周内完成集中培训;(2)推荐阅读:推荐人文、沟通、纪实类书籍并撰写笔记2篇;(3)分组座谈:开展“发现人文”“表达感受”“自我认识”3次主题座谈,每次座谈60~90 min;(4)书写感恩信:实习期满3个月后,给父母或师长写感恩信件,由研究组统一发放信封并寄出。
1.2.2.2 基于“匠人精神”理念人文培训模块的实施 在传统培训模式基础上,培训老师根据人文课程模块分阶段实施培训计划,进行为期3个月的人文培训。每2周参加1次理论授课,培训前推送相关资料给护生并做好预习;每3周阅读1本推荐书籍,选择2本书写阅读笔记并分享;按期开展3次主题座谈,座谈前发送主题内容,要求护生提前思考并主动参与讨论;培训结束后护生书写一封感恩书信。
1.3 评价方法
1.3.1 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 包括3个维度37个条目,其中耐心维度10个条目,认知维度14个条目,勇气维度13个条目[8]。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从1~7分表示“完全反对”至“非常同意”,其中勇气维度的13个条目为反向评分,总分范围为37~259分。各维度Cronhach’s α系数为0.71~0.84。
1.3.2 人文关怀品质量表 由刘于皛等[9]编制,包括4个维度29个条目,关怀理念、关怀知识、关怀能力各7个条目及关怀感知8个条目,各维度的Cronhach’s α系数为0.71~0.85。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1~5分表示“不赞同”至“非常赞同”,总分范围为29~14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越好。
表1 高实习职护生人文培训模块的培训方式与内容
1.3.3 教学效果评价 (1)课程满意度测评:研究者自行设计“护理培训课程满意度测评表”,包含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及结果4个维度共11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表示“非常不满意”至“非常满意”,总分范围为11~55分。护生在线匿名填写完成测评。(2)反思日记:岗前培训时,向护生说明反思日记的意义、记录内容等,要求护生每2~4周撰写一篇反思日记,老师对其中的人文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
2.1 两组护生CAI、人文关怀品质得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生CAI认知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人CAI总分及耐心维度得分,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及理念、知识、能力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CAI、人文关怀品质得分的比较分)
2.2 两组护生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生的课程满意度得分分别为(54.07±1.53)、(49.22±3.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6,P>0.05)。反思日记方面,观察组护生关于人文记录较多,主要包括:(1)自我素养与沟通。护生7:我要学习老师的沟通方法,她很有亲切感,和大家之间都没有隔阂。护生25:“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提出,这种方式很好。”护生27:“对患者的善意和真诚也会得到同样对待。”(2)人际关系与团队建设。护生1:“我感到科室像家,医生护士像家人一样,有种父母对我关爱的感觉。”护生19:“我感受到被关爱和尊重,上班让人心情舒畅。”(3)职业认知与责任感方面。护生4:“上班氛围好,工作不会有压力,我更爱护理岗位,感到很自豪。”护生6:“我希望自己以后也是温柔、耐心又很负责任的护士。”
3.1 基于“匠人精神”理念的人文培训有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人文认知 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护生校内综合性人文课程普遍较少,教育效果不甚理想[10-11]。本研究中,培训内容涵盖了基本礼仪规范、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等,有助于护生认识人际交往的本质。在主题座谈中,通过同伴分享真实案例,激发护生的共情能力,这与迟源等[12]提出的共情能促进护生人文关怀的观点相似。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是从情感、认知到行为的一个转变过程,护生对人文的客观认知和情感认同是关怀能力培养的基础。本研究将集体荣誉感、自律、认知性好奇和终身学习等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案例与情境结合的形式展现,帮助护生对护理职业及自我发展产生客观的认识,也更易理解人文关怀的意义。另外,实习医院对护生人文培训的重视、培训者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等,这些关怀教育与关怀行为无形中也促进护生的人文感知,继而内化为护生的人文品质和价值观,激发关怀态度和行为,间接提高其关怀能力[13]。
3.2 基于“匠人精神”理念的人文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有研究[14]指出,个体只有对人及自我有正确的认知和肯定,才能培育出人文关怀能力。在本研究中,护生的反思日记对真诚、关爱、尊重、团队建设、责任感等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可见护生在实习中,不断反思、总结和内省,逐步形成成熟的自我认知和满足感,为人文关怀品质的提升建立了基础。同时,临床案例是引导护生情景代入和关注护生学习反馈的最佳方法[10]。本课程培训方式多样,在座谈环节,教师引导护生复述临床案例,讲诉对人文关怀的理解,说出内心感受,专注本心,体会他人,引导护生深入思考与体验共情,加深了护生对关怀行为的感悟。另外,本研究课程的设置与案例的选择基于护生的教育背景,同时进行弹性考核,也是护生积极参与研究的原因之一。
3.3 高职护生的人文培训遵循多元化原则,需持续不断地进行 在护理角色多元化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护士面临着服务的延伸和职业环境的变化。研究[1,15]表明,低年龄、低职称护士是护理人文教育的重点对象。因此,帮助实习期高职护生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认知,将有更长远意义。本研究中,两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人文培训中,知识水平和人文认知的转变较易完成,而人文态度和行为的转变需费时更久,这与王焕焕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需要长期实践和积累,这也说明人文须根植于心,才能表现于行,仅对护生进行人文知识培训,短时间内很难引起人文关怀品质和能力的提升,须在院-校护理教育中开展不同形式的人文活动,增加护生共情、沟通能力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