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城市群的建构与发展能够优化城市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的城市间通过功能互补和借力发展优化资源布局从而实现资源配置平衡[1]。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位于湖南省行政区划的东侧中段,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强化湖南省域中心城市组群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片区划分、强化各片区间联系的方式推动湖南省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可根据湖南各中等城市间的联系以及各中等城市与“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间的联系划分为北部片区[2]、西部片区[3]和南部片区。北部片区以益阳市为核心,通过整合“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形成;西部片区以娄底市为核心,通过整合“邵阳市+吉首市+怀化市”形成;南部片区以衡阳市为核心,通过整合“永州市+郴州市”形成。益阳市、娄底市和衡阳市作为如上三个片区的中心,不但彼此间便于联系,而且能够很好地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互动。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未来发展中,益阳市、娄底市和衡阳市也会逐渐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整合在一起,在湖南全域形成“内层+外层”的双层城市群发展构架。其中,内层即“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益阳市+娄底市+衡阳市”,外层即“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吉首市+怀化市+邵阳市+永州市+郴州市”。在该双层城市体系中,娄底市位于湖南省的地理几何中心,紧邻湘潭市,是将北部片区、西部片区和南部片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在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城市群核心区域的城市影响力需要以娄底市为核心构建增长点,通过娄底市将益阳市南端、怀化市东端、邵阳市北端、衡阳市北端整合在一起,让娄底市在长株潭城市群中扮演中心节点角色。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大多从宏观层面构筑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框架,强调“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在长株潭城市群中的主体作用。但是从娄底市在长株潭城市群中扮演的中心节点角色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仍然是空白。城市群的研究,需要前瞻性地理顺当前与未来间的关系,处理好区域中心城市内部不同层级中心地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区域中心城市间的关系同等重要,尤其需要从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构架层面处理好隶属区域中心城市间的关系,才能够让当前发展为未来发展创建更好的平台。娄底市位于湖南省行政区划的中心,处于三个片区交汇处,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进程中会逐渐显示出区位优势。对其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地节点作用进行前瞻性考虑,可以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西进、北拓、南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在湖南省行政区划的中心区域尽快形成城市化的增长点,使省域行政单元的北端与南端、东端与西端连接通道更加直接,在省域行政单元内尽快形成“东部推动+中部驱动”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行政的中心,在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引领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过程中,只有将城市群的重心西移,才能够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湖南省城市体系搭建起更高的平台。克氏中心地理论、软区划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等都为构建娄底市中心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1.中心地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多层次中心地体系
克里斯塔勒根据德国南部地区城市体系的发展构建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是由不同层级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但是在交通、行政和市场原则下构建起来的城市体系中,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能够控制的较低级别中心地的数量存在差别[4]。按照克氏中心地理论,不同层级的中心地间需要建立紧密联系,中心地间通过紧密联系形成城市团,邻近中心地通过分工协作进行高效互动,进一步优化中心地间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克氏中心地理论强调的是中心地间的等级关系以及中心地间的联系方式,虽然提出了中心地等级序列的市场原则、行政原则和交通原则,但在构建中心地等级体系过程中,抽象掉了区域内的非均质化因素。克氏中心地理论为娄底市中心节点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娄底市位于湖南省行政单元的中心,邻近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完全能够承担起构建更完善的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节点的角色。
2.软区划理论:城市体系突破既有行政单元实现对接
软区划理论强调,在既有行政区划不变前提下,邻近行政单元通过合作在行政区划边缘处以乡镇中心地为支撑构建次级城市团[5]。通过软区划方式谋求邻近行政区划合作,可以解决行政区划边界两侧出现严重不对等问题[6],即一侧过度发展,另外一侧则发展不足。构建娄底市中心节点城市团,需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起娄底的主轴城市链,并且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构建次级城市团[7-8]。娄底市行政区划范围较小,但能够很好地将省内三个片区整合在一起,这需要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主动向娄底市拓展,也需要益阳市和衡阳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向娄底市连接的通道。
3.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地影响力递减与资源从聚集走向分散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腹地内资源的均质化程度存在差别。具有聚集优势的区域会吸纳较多的资源从而呈现较快发展态势[9],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但是资源在向中心区域聚集过程中,会因单位不变资源承载的可变资源密度逐渐提升而出现聚集不经济问题,资源会从聚集发展转为分散发展[10],在区域中心合适的区位上会出现新的增长点与区域中心呼应。核心边缘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聚集发展与分散发展两个过程,这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11]。既然如此,就需要对中心地的发展构架进行前瞻性布局,在距离城市群中心合适的区位上培养副中心,在分担中心职能的同时,也能够引领城市群向更加有利于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方向发展。娄底市可以发展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第四个增长点,与长株潭一起成为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向西扩展将邵阳市和怀化市整合在一起,在湖南省行政单元的中部沿东西方向形成城市带。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区域中心城市位于行政单元的中心易于对腹地均匀施加影响,当区域中心城市偏离区域中心时,需要在行政单元内对称的位置上构建副中心城市,以便于推进全域城市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此前地位并不突出的中心地,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其地位会逐渐凸显。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位于湖南省行政区划的东端,在湖南省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重心需要向行政单元的中心迁移。娄底市正好位于湖南省行政单元的中心,在湖南省城市体系建设中,娄底市的区位优势会逐渐凸显出来,所以以娄底市为核心构建“湘潭市—衡阳市—祁东县—祁阳县—永州市—新宁县—武冈市—洞口县—怀化市—麻阳县—吉首市—古丈县—永顺县—张家界市—慈利县—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城市环是可行的。娄底市城市发展的长远布局需要逐渐形成湘中城市带,突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同时要发挥县市城区和重点镇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实现高效聚集,逐渐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协作区、中部地区“材料谷”,为娄底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奠定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重要交通干线汇聚地,使得娄底市不再是长株潭城市群的一般协作区,而是深度融合到长株潭并成为城市群的西侧增长点。
长株潭城市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需要将片区的中心城市整合在一起,这需要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西移,从而在湖南省域行政区划的中心区域构建起新的增长点。从图1可以看出,娄底市在此过程中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常德市—永州市”南北向交通干线(“南北轴”)和“怀化市—株洲市”东西向交通干线(“东西轴”)在娄底市交汇,并且“益阳市—长沙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娄底市”交通环已经形成,为构建以娄底市为中心节点的城市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该发展格局下,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将拓展为由“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娄底市”构成的长株潭娄核心区域,娄底市成为了长株潭城市群新的增长点。依托娄底市逐渐形成内层和外层的双层C形城市链:内层城市链由两条C形链构成,紧靠娄底市形成以娄底市为核心的枣核构架,将益阳市南端、邵阳市东端、衡阳市北端、湘潭市西端、长沙市西端的县级行政单元整合在一起形成;外层的两条C形链即“怀化市—吉首市—张家界市—常德市—益阳市”城市链和“永州市—郴州市—株洲市”城市链,将湖南省行政单元内绝大多数区域中心城市整合在一起。双层C形城市体系发展构架,沿“邵阳市—湘潭市”和“张家界市—娄底市—衡阳市—郴州市”形成两条城市发展轴,进一步完善双C链的发展构架,娄底市的中心节点角色也进一步得到强化。
图1 湖南“一核+三片区”城市体系示意
为了强化娄底市在长株潭城市群中的中心节点角色,就需要从娄底市城市团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做文章。在娄底市行政区划内部,理顺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和双峰县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娄底市的“两县+两市+一区”与周边县级行政单元间的关系。构建以娄底市为核心的广域城市团,不但有利于强化娄底市在腹地内的城市影响力,也能让娄底市在湖南省行政区划中心更好地发挥中心节点作用。在娄底市的“两县+两市+一区”的格局中,新化县和双峰县在广域的娄底市城市团中应该作为构建跨行政区划城市团的触点,依托新化县、双峰县分别将周边的县级行政单元整合在一起,“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作为将新化县和双峰县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根据图2,依托新化县形成“新邵县—溆浦县—安化县”城市链,构建新化县次级城市团,依托双峰县形成“邵东县—衡阳县—衡山县—湘潭市—韶山市”城市链,构建双峰县城市团。两个次级城市团通过涟源市连接在一起,“溆浦县—新化县—涟源市—双峰县—衡山县”是将如上城市团连接在一起的通道。新化县次级城市团和双峰县次级城市团进一步扩大了娄底市在湖南省中部区域的影响力,使得前文论及的三个片区在娄底市得以对接,在长株潭城市群腹地中心区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在如上的广域娄底市城市团发展格局中,“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成为了核心区域,“宁乡市+韶山市+湘潭市+衡山县+衡阳县+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溆浦县+安化县”成为了城市团的外围区,在核心区形成以涟源市为纽带和以新化县、双峰县为两翼的“两端挤压+中间膨胀”的发展格局[12]:以涟源市为纽带整合新化县中心地和双峰县中心地,在“外围区”形成“双链环抱+双团互动”的发展格局,“双链”即新化县和双峰县外侧的两个C形城市链,“双团”即新化县次级城市团和双峰县次级城市团。
图2 娄底市周边关系示意图
娄底市城市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中间带动两端+两端促进中间”的方式形成“两端挤压+中间膨胀”的发展格局。娄底市行政区划西北端的新化县和行政区划东南端的双峰县都要形成相对完善的次级城市团;行政区划中间的冷水江市和娄星区以涟源市为中心呈轴对称分布,需要沿着“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形成城市链,将三个中心地连接在一起,成为“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城市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3
图3 娄底市城市团示意图
为了强化娄底市向西的拓展力,新化县子城市团在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新化县的中心区域以新化县中心地为核心,将“桑梓镇+曹家镇+游家镇”等整合在一起,形成新化县城市团的隆起,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核+五星”的城市发展布局。其中,“一核”即以新化县中心地为核心整合“桑梓镇+曹家镇+游家镇”形成的区域,“五星”分别是石冲口镇、文田镇、琅塘镇、白溪镇、温塘镇,“五星”分别成为新化县中心地的五个副中心,在县域行政单元内形成五个次级城市团。一是以石冲口镇为核心,通过整合“维山乡+科头乡+洋溪镇+槎溪镇”形成的次级城市团,与冷水江市邻近,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与新化县中心地和冷水江市中心地整合在一起,成为娄底市西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二是以文田镇为核心,通过整合“水车镇+奉家镇+天门乡+西河镇+炉观镇”形成的次级城市团,成为新化县中心地与溆浦县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三是以琅塘镇为核心,通过整合“孟公镇+金凤乡+荣华乡”形成的次级城市团,拓展新化县中心地向西的影响力;其四是以白溪镇为核心,整合“油溪乡+吉庆镇+圳上镇”而成的区域;其五是以温塘镇为核心,通过整合“坐石乡+田坪镇”而成的区域。“五星”的核心沿“石冲口镇—维山乡—槎溪镇—文田镇—天门乡—琅塘镇—白溪镇—吉庆镇—坐石乡—温塘镇”形成的城市链(“副中心链”)串联在一起,并在行政区划内形成“琅塘镇—孟公镇—西河镇—炉观镇—新化县—冷水江市”与“文田镇—西河镇—游家镇—温塘镇”两条“主轴链”,“副中心链”与“主轴链”在新化县行政单元内形成“中心带动边缘+边缘呼应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见图3
娄底市东南端的双峰县是娄底市城市团与湘乡市、湘潭市、衡山县、衡阳县、邵东县等县(市)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其发展质量会影响娄底市城市团的影响力。构建双峰县子城市团,需要以双峰县中心地为核心形成“一核+三星”的发展格局。“一核”即以双峰县中心地为核心,通过整合“走马街镇+印塘乡”而成的区域;“三星”即分别以梓门桥镇、走马街镇和锁石镇为核心形成的三个次级城市团:走马街镇次级城市团以走马街镇为核心,通过整合“甘棠镇+洪山殿镇+蛇形山镇”,成为将双峰县中心地与 娄星区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纽带;锁石镇次级城市团以锁石镇为核心,通过整合“三塘铺镇+青树坪镇+花门镇+石牛乡”形成,是双峰县与邵东县和衡阳县的连接节点;梓门桥镇次级城市团以梓门桥镇为核心,通过整合“杏子铺镇+沙塘乡+井字镇+荷叶镇”形成,是连接双峰县与湘乡市、湘潭市的节点。与新化县子城市团相似,在双峰县子城市团内也要形成两条主轴城市链:其一是“甘棠镇—双峰县—沙塘乡”城市链,其二是“洪山殿镇—走马街镇—印塘乡—锁石镇—花门镇”城市链。两条主轴城市链构建起将行政单元内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蛇形山镇—梓门桥镇—双峰县—锁石镇—青树坪镇—三塘铺镇—甘棠镇”城市链。见图3
在构建涟源子城市团过程中,需要依托涟源市中心地构建起行政区划内乡镇中心地协同发展的平台,同时通过适当方式建立起将东西两侧的娄星区、冷水江市连接在一起的通道。涟源市子城市团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两条主轴城市链将新化县子城市团、双峰县子城市团连接在一起:其一是“新化县主城区—冷水江市—铎山镇—涟源市—石马山镇—斗笠山镇—百亩乡—万宝镇—茶园镇—洪山殿镇—走马街镇—双峰县主城区”城市链(“主一链”),与新化县内的主轴链“琅塘镇—孟公镇—西河镇—新化县”城市链和双峰县内的主轴城市链“走马街镇—印塘乡—锁石镇—花门镇”城市链连接在一起,成为娄底市行政区划内最长的城市链;其二是“温塘镇—渣渡镇—涟源市—石马山镇—枫坪镇—杨市镇—荷塘镇—金石镇—甘棠镇”城市链(“主二链”),与新化县内的“文田镇—西河镇—游家镇—温塘镇”城市链和双峰县内的“甘棠镇—双峰县—沙塘乡”城市链连接在一起。“主一链”与“主二链”在涟源市中心地处交汇,进一步突出涟源市中心地在新化县与双峰县间的纽带角色,在涟源市子城市团的核心区域,以涟源市中心地为核心整合周边的“龙塘镇+石马山镇+枫坪镇”,形成“一主+五星”的拓展格局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主”即涟源市中心地,“五星”即安平镇、龙塘镇、石马山镇、枫坪镇、三甲乡等五个乡镇级中心地,依托“五星”将涟源市行政单元划分为五个片区:安平镇片区以安平镇为核心,通过整合“古塘乡+伏口镇+湄江镇+七星街镇”形成;龙塘镇片区以龙塘镇为核心,通过整合“桥头河镇+渡头塘镇”形成;石马山镇片区以石马山镇为核心,通过整合“斗笠山镇+水洞底镇”形成;枫坪塘镇片区以枫坪塘镇为核心,通过整合“杨市镇+荷塘镇+金石镇”形成;三甲乡片区通过整合“茅塘乡+白马镇”形成。“五星”以涟源市中心地为核心形成城市环,从而强化涟源市中心地在腹地内的城市影响力。石马山镇片区成为连接涟源市主城区与娄星区的重要区域,通过石马山镇片区向南北两侧辐射,带动南侧的枫坪镇片区、三甲乡片区以及北侧的安平镇片区、龙塘镇片区发展。“涟源市主城区—石马山镇—斗笠山镇—娄星区主城区”段城市链与“新化县主城区—冷水江市主城区—铎山镇”段城市链连接在一起,成为“主一链”上的重要区段。见图3
娄底市城市团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加强行政区划内不同层级中心地间的联系,也要加强与周边县级中心地间的联系,依托县级中心地构建起与腹地内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在城市团的西端中部和东端分别依托新化县、涟源市和双峰县构建起广域子城市团。
新化县广域子城市团需要以新化县中心地为核心,与隆回县、溆浦县和安化县整合在一起,在娄底市城市团的西端形成扇面状城市体系发展构架,构建起以新化县中心地为核心的辐聚格局的城市链束。根据图4,新化县广域子城市团主要形成如下七条城市链:新隆城市链,由新化县主城区、石冲口镇、高平镇、岩口镇、滩头镇、隆回县主城区连接形成,高平镇和岩口镇是新隆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新麻城市链,由新化县主城区、科头乡、槎溪镇、鸭田镇、司门前镇、大水田乡、麻塘山乡等连接形成,鸭田镇和司门前镇是该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新九城市链,由新化县主城区、文田镇、水车镇、沿溪乡、两丫坪镇、九溪江乡等连接形成,文田镇和两丫坪镇是该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新溆城市链,由新化县主城区、炉观镇、天门乡、新田乡、溆浦县等连接形成,天门乡和新田乡是该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新奎城市链,由新化县主城区、西河镇、孟公镇、琅塘镇、金凤乡、渠江镇、烟溪镇、水隘乡、奎溪镇等连接形成;新安城市链,由新化县主城区、游家镇、游西乡、白溪镇、安化县等连接在一起形成,白溪镇是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新仙城市链,通过将新化县主城区、曹家镇、坐石乡、吉庆镇、乐安镇、梅城镇、仙溪镇连接在一起形成,吉庆镇和乐安镇是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如上七条城市链中,新隆城市链、新溆城市链和新安城市链是连接县级中心地的城市链,需要得到优先发展,城市链上的高平镇、岩口镇、天门乡、新田乡和白溪镇等节点中心地也相应地得到优先发展。高平镇、鸭田镇、文田镇、天门乡、琅塘镇、白溪镇、吉庆镇、田坪镇等围绕新化县中心地形成的城市链,是新化县广域子城市团的内链;隆回县主城区、西洋江镇、麻塘山乡、大华乡、龙庄湾乡、葛竹坪镇、北斗溪乡、九溪江乡、统溪河乡、仲夏乡、溆浦县、观音阁镇、低庄镇、谭家湾镇、水隘乡、奎溪镇、马路镇、安化县、江南镇、滔溪镇、仙溪镇形成的城市链是新化县广域城市团的外链,将新化县广域子城市团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串联在一起,并且在县级中心地之间创建发挥承接作用的节点。在隆回县与溆浦县之间,沿外链形成麻塘山乡次级城市团和九溪江乡次级城市团。前者以麻塘山乡为核心,通过整合“大水田乡+小沙江镇+龙庄湾乡+大华乡+温水乡”形成,将溆浦县南端与隆回县西端整合在一起;后者以九溪江乡为核心,通过整合“小横垅乡+北斗溪乡+两丫坪镇+统溪河乡”形成,成为溆浦县向南拓展影响力的副中心城市团。在溆浦县中心地与安化县中心地之间,依托奎溪镇,通过整合“让家溪乡+水隘乡+烟溪镇”形成节点城市团,在安化县与溆浦县之间发挥纽带作用。在安化县内,以仙溪镇为核心,整合“长塘镇+梅城镇”成为安化县的副中心次级城市团,分别在安化县的西端和东端发挥重要作用。在如上发展构架中,麻塘山乡次级城市团成为隆回县的副中心城市团,九溪江乡次级城市团和水隘乡次级城市团成为溆浦县的副中心城市团,仙溪镇次级城市团成为安化县的副中心城市团。在如上发展构架基础上,还要形成两条城市链:其一是“溆浦县—岩家垅乡—祖市殿镇—渠江镇—平口镇—白溪镇”城市链;其二是“溆浦县—桐木溪乡—龙王江乡—两丫坪镇—沿溪乡—司门前镇—羊古坳乡—高平镇”城市链,沿“新化县—白溪镇—渠江镇—溆浦县—沿溪乡—司门前镇—高平镇”形成闭环,为新化县强化向西的影响力拓宽了通道。
图4 娄底市城市团西端拓展示意图
1.“邵月南”三角形:双峰广域子城市团的发展支撑
双峰县子城市团是娄底市城市团向东拓展的基础,依托双峰县中心地可以将周边的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和邵东县等整合在一起,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县(区、市)中心地间的联系,也要充分发展乡镇中心地的作用。在双峰县广域子城市团框架内,首先要形成“邵东县—月山镇—南岳区”三角形(“邵月南”三角形),这是双峰县广域子城市团的基本支撑。该三角形的三条城市链分别是:“月山镇—潭市镇—杏子铺镇—梓门桥镇—双峰县—青树坪镇—刘泽镇—沙石镇—邵东县”城市链(“月邵链”);“邵东县—火厂坪镇—杨桥镇—水东江镇—金兰镇—大安乡—洪市镇—三湖镇—渣江镇—界牌镇—南岳区”城市链(“邵南链”);“月山镇—泉塘镇—湘乡市—梅桥镇—分水乡—青山桥镇—长青乡—白果镇—望峰乡—南岳区”城市链(“月南链”)。在邵月南三角形中,月山镇作为三角形的北侧顶点,是湘乡市子城市团的副中心,以月山镇为中心整合育塅乡、泉塘镇、潭市镇等,与湘乡市中心地连接在一起。见图5
图5 娄底市城市团东端拓展示意图
2.“邵月南”三角形外展:“湘月南”三角形和“双衡衡”三角形
“邵月南”三角形为双峰县广域子城市团提供了基本支撑,但是并未将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市等整合在一起。因此,需要对“邵月南”三角形外展,构建起“湘月南”三角形和“双衡衡”三角形。“湘月南”即“湘潭县—月山镇—南岳区”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月山镇—育塅乡—湘乡市—石潭镇—河口镇—湘潭县”城市链,“湘潭县—射埠镇—锦石乡—排头乡—花石镇—龙口乡—望峰乡——南岳区”城市链和“月山镇—泉塘镇—湘乡市—梅桥镇—分水乡—青山桥镇—长青乡—白果镇—望峰乡—南岳区”城市链。“双衡衡”即“双峰县—衡阳县—衡山县”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双峰县—荷叶镇—新桥镇—江东乡—东湖镇—南岳区—衡山县”城市链,“双峰县—石牛乡—洪市镇—长安乡—栏垅乡—衡阳县”城市链以及“衡阳县—台源镇—杉桥镇—潮江乡—集兵镇—岣嵝乡—樟木乡—店门镇—衡山县”城市链。“湘月南”三角形和“双衡衡”三角形依托“邵月南”三角形向东北方向和向东南方向拓展,强化了“邵月南”三角形在腹地内的影响力,为构建双峰县广域子城市团搭建起了更广的平台。
3.城市链上的节点:构建县级城市团的副中心
“邵月南”三角形、“湘月南”三角形和“双衡衡”三角形的发展,需要依托构成三角形三边的城市链的完善程度,有些城市链的空间跨度较大,需要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次级城市团、在城市链上扮演节点角色。在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和邵东县等行政单元中,湘乡市、湘潭县、衡阳县和邵东县等的县(市)中心地均位于行政单元的一端,不利于带动腹地内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次级城市团在邻近的县级中心地间发挥纽带作用,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
其一,在邵东县和衡阳县间,需要依托金兰镇整合杨桥镇和水东江镇,在两县交界处构建起跨行政区划的次级城市团,该次级城市团分别位于邵东县的东侧边缘和衡阳县的西侧边缘,使得邵东县和衡阳县在行政区划边缘处得以对接;
其二,以渣江镇为核心整合三湖镇形成的次级城市团是“邵南链”上靠近衡山县的节点,渣江镇与金兰镇和衡阳县构成鼎足发展构架,有效解决衡阳县中心地位于行政单元南侧边缘不易带动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的问题,同时金兰镇、渣江镇能够将“邵南链”分成三段,是“邵南链”上的两个重要承接点,进一步提升“邵南链”上不同层级中心地间的连接程度,沿“邵南链”形成串珠状城市链;
其三,在湘潭县腹地内将“石潭镇+射埠镇+花石镇”整合在一起,花石镇与射埠镇成为“湘南链”上的两个节点,石潭镇和湘乡市成为“湘月链”上的两个节点,“石潭镇—射埠镇—花石镇”呈雁列状将湘潭县中部区域与南北边缘连接在一起。在湘乡市行政单元内,月山镇是湘乡市中心地的副中心,能够与湘乡市中心地呼应,推动湘乡市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娄底市行政区划的东西两端在分别构建起双峰县广域子城市团和新化县广域子城市团的同时,处于行政区划中间区域的涟源市也需要完善子城市团的建设:首先依托涟源市将冷水江市和娄底市整合在一起构建“1+2”发展格局,而后将新邵县和宁乡市整合在一起形成“1+2+2”发展格局,在“新邵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宁乡市”区域内形成主轴城市链,并基于主轴城市链形成辅助城市链,为涟源市向南北两侧拓展搭建平台。主轴城市链分为三段:其一是“新邵县—严塘镇—寸石镇—坪上镇—三甲乡—涟源市”城市链(“新涟链”);其二是“涟源市—石马山镇—斗笠山镇—水洞底镇—娄星区—壶天镇—翻江镇—老粮仓镇”城市链(“涟老链”);其三是“老粮仓镇—双凫铺镇—大成桥镇—回龙铺镇—宁乡市”城市链(“老宁链”)。“ 涟老链”与“新涟链”和“老宁链”的连接点分别是涟源市中心地和老粮仓镇中心地。主轴链将新邵县、涟源市、娄星区、宁乡市等中心地串联在一起,乡镇中心地在主轴链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进一步推动主轴城市链的发展,需要构建辅助城市链与主轴城市链相伴随:其一是在“新涟链”城市链的东西两侧分别形成“涟源市—白马镇—潭溪镇—潭府乡—陈家坊镇—雀塘镇—新邵县”城市链和“新邵县—大新乡—冷水江市—涟源市”城市链,将冷水江市中心地和冷水江市行政单元内的绝大部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其二是与“涟老链”城市链并行,构建“涟源市—龙塘镇—梅江镇—七星街镇—青山桥镇—流沙河镇—老粮仓镇”城市链,将涟源市北端与宁乡市西端的部分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与主轴链得以高效呼应;其三是在宁乡市行政单元内,在“老宁链”南侧依托东湖塘镇建立宁乡市中心地的副中心,与老粮仓镇、宁乡市形成鼎足发展格局。老粮仓镇和东湖塘镇成为宁乡市的两个副中心。“宁乡市—东湖塘镇”城市链和“东湖塘镇—老粮仓镇”城市链依托主轴城市链向南侧拓展,在宁乡市行政区划中心区域形成“老粮仓镇—宁乡市—东湖塘镇”三角形,将“南田坪乡+资福乡+坝塘镇+双凫铺镇+大成桥镇+回龙铺镇”整合在一起,为推动宁乡市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搭建平台。见图6
图6 涟源市广域子城市团示意图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行政区划的地理几何中心,在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扩展过程中,娄底市会逐渐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并成为长株潭向西拓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娄底市城市团的长远发展设计中,娄底市定位为长株潭的协作区,这样的发展思路也为娄底市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新的增长点奠定了基础。娄底市由“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娄星区+双峰县”构成,涟源市位于娄底市行政区划的中间,娄底市城市团在发展过程中可通过“中间带动两端+两端促进中间”的方式逐渐完善城市发展的空间构架,在行政区划内形成“琅塘镇—孟公镇—西河镇—新化县—冷水江市—铎山镇—涟源市—石马山镇—斗笠山镇—百亩乡—万宝镇—茶园镇—洪山殿镇—走马街镇—锁石镇”主轴城市链,并同时形成“文田镇—西河镇—游家镇—温塘镇—涟源市—枫坪镇—杨市镇—荷塘镇—金石镇—甘棠镇—双峰县—沙塘乡”城市链。两条城市链将娄底市行政区划内的县(市、区)中心地连接在一起,也将大部分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成为娄底市城市团发展的基本依托。娄底市基于较好的区位优势,可分别通过发展新化县广域子城市团、双峰县广域子城市团和涟源市广域子城市团的方式构建娄底市广域城市团。在构建娄底市节点中心城市团过程中,新化县、双峰县和涟源市都要发挥节点作用,其间除了需要完善县级子城市团外,还要注重乡镇中心地的建设。乡镇中心地在构建软区划城市团过程中起着底层支撑作用,需要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构建微中心进而发展成为次级城市团[13],在县级子城市团间扮演纽带角色,与县级城市团高效呼应。